理论·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三维解析

2023-06-07 00:49谭乾权倪培强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保障人权人权中国共产党

谭乾权倪培强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万州 404000;)

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79.。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流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书写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权文明的新篇章。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出发,追寻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源头,梳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演进,总结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实践进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实意蕴,增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推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逻辑

任何伟大理论的出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源流,探赜中国共产党人权理论的出场渊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走怎样的人权道路。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和无产阶级使命观的守正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本思想和中国革命道德的深化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与使命担当的时代彰显。

(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和无产阶级使命观

探索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源头,就要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宝库中获取“真经”。唯物史观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0.。所谓的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是“利己的人的权利、同其他人并同共同体分离开来的人的权利”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这里蕴含了人的生存权的基础地位,没有个体“人”的物质存在,就没有生命权和生存权,其他权利便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不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建立在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批判之上,揭露资本主义人权具有历史局限性、虚伪性,“这一权利是自私自利的权利”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8.。马克思认为剥削制度下不可能享有平等的人权,真正的人权使人有信仰宗教、占有财产和经营的自由,人的解放是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立足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的市民社会,认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是“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6.。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理论基础,其出发点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阶级属性,代表了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从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无产阶级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革命目标就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暴力形式“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真正的充分的自由”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强调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7.。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宣示了“争民主、争人权”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使命就是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无产阶级政党的人道目标完美接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权观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二)深化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和中国革命道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9:146.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熔铸于中国革命道德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权治理提供了有益启迪。

重民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统治者以民为本、以民为贵的民生情怀。《尚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治理国家要以百姓权利为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封建统治阶级很早之前就认识到百姓为本的重要性,朴素的民本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印记,凸显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把统治者比喻为“船”,将老百姓比喻为“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蕴藏着无穷威力,统治者要敬重百姓、体恤民情。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提出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民心、顺民意。《老子》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管子·牧民》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些丰富的民心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百姓的重视,认识到民心稳定是国家稳定、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超越并克服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赞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初心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从民本思想到人权保障、从百姓为天到人民为本的历史嬗变和话语表达,体现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保障人权的政治智慧。

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发展和深化,是党带领人民在团结奋进中凝练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中国人民争取人权、实现民族独立的精神动力。中国革命道德内涵丰富,孕育了革命者争取人权、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尊重人权、坚守理想的革命品质,鞠躬尽瘁、不负人民的革命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中国革命实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革命道德投射到当代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基本人权,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映射到未来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中央号召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正是学习革命道德、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体现。

(三)时代彰显: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与使命担当

考察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发展逻辑和实践走向,就要懂得和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就要认清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崇高使命,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历史,是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尽管时代内容呈现出不同的话语表达形式,但“一个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性质宗旨不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不改。与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是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共产党员的宗旨意识。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得到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5.

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保障人权不仅写在党的奋斗旗帜上,更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印证。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智慧和力量完成了救国、兴国大业,推进了富国、强国大业,人民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书写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恢宏史诗。今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坚守初心,带领人民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伟业,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而且在实践中铺就了一条中国特色人权发展的壮阔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使命担当!

二、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史,构成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之维。以时间为轴线,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置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境遇中厘清中国人权发展脉络,是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历史逻辑的关键。

(一)“站起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开辟新道路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之中,“饥饿、贫穷、落后、挨打,是近代中国人权状况的真实写照”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投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志士仁人为解民倒悬而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以及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均以失败告终。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旗帜,结合中国实际,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颁布土地法令,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没收土地案》《耕田农有法令》《临时土地政纲》等,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让广大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获得了基本生存权利。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时,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规定部队“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这些政策充分保护了工人农民的经济财产权。党中央制定妇女解放的政策纲领,实行婚姻自由,使妇女获得了解放,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政治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权保障的主要任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327.此外,文教卫生事业在党领导的地区也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卫生状况,提高了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健康权、受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文化、社会、政策、法制、环境等方面也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历史充分印证,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发展逻辑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诉求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人的前途命运,开辟了中国人权事业新道路。

(二)“富起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开创新境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邓小平提出:“绝不允许宣传什么包括反革命分子在内的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3.强调要认清资本主义人权本质,“西方世界的所谓‘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各项基本权利。在政治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充分保障人民的选举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991 年11 月,中国政府第一次发表以人权为主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立场,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从此迈入了快车道。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党的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为我国人权保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命题,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中保障人权、改善民生。党的十六大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郑治.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中。2004 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确立了保障人权的宪法性原则,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人权规范。2006 年3 月,“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充分表明保障人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权和发展权,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党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动力,把促进人权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在发展中保障民生,维护了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权益,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迈入了新阶段。

(三)“强起来”:在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中谱写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表明我国在发展征程中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保障人权被赋予了新要求。党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2 年,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肩负起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重大责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事项,让改革促进发展,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进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党的十九大绘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对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到二〇三五年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20 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确立“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远景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提出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一切工作体现人民愿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新发展格局,让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谱写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篇章,具体体现在:一是坚持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人民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二是党坚持把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基本人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三是党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胜利,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四是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权利,确保人民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的人权,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五是保障少数民族、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六是全面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坚持平等人权保障,维护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七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反对人权“双重标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使人民权利更有保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三、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实践逻辑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人民幸福生活看作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共产党坚持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多层次需要,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坚强柱石。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4-95.。党的领导在人权上的政治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权、平等权等权利的获得和保障上,体现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上,人民有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舒适的居住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路劈波斩浪,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权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就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百年赴汤蹈火,百年砥砺奋进。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团结奋斗,走出了一条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光辉大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切实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一方面,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涵养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补足精神之钙,造就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用铁的纪律管党治党,确保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另一方面,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持续开展党的主题活动,教育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有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稳如泰山、坚若磐石,人民的尊严、自由和幸福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坚持共同富裕,夯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物质基础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解决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就要把生存权和发展权看作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就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马克思认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4.。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要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总量,为全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观念。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的“富强”属于全体人民,“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⑤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18.。习近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1.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互帮互助,富裕属于全民的富裕、全面的富裕、共同的富裕。经过长期努力,人们摆脱了缺吃少穿、忍饥挨饿的日子,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跃升,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充分彰显。

民富国强,众安道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人权的关键。没有发展,没有真实可感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就不能保证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权利。中国共产党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体现了成果共有、权利平等、分配公平。中国共产党坚持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体现了全国人民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了一大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二〇三五年要让“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89-790.。实践表明,贫困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中国共产党坚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保了中国人权的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三)坚持文化导向,增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④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4.社会主义文化总是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提供价值指引。中国共产党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弘扬者,谱写了人类文明的壮丽诗篇。坚持文化导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增进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的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强调文化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文化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倡导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于人民群众。坚定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各族人民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文化具有渗透性和感召力,能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功能,把党的人权思想转化为制度规范,并根据时代特点,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合精神、公平正义、道德准则加以改造、补充、拓展、完善,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将革命先辈形成的传统美德、建党精神转化为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的前进动力,多谋富民之策,多解民生之忧,多思百姓之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文化自信,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文明程度,把民本、民心思想理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基础。积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形成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6.实践表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就难以聚合尊重人权的共同信仰。中国共产党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党典范,恪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导向,既承续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使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四)坚持法治为民,铸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基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坚强后盾。依法治国和人权保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保障了人民生存权。中央苏区制定《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了劳苦大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实施,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落地生根。2004 年“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顺应了民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权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1.尊重和保障权利离不开制度规范,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才能更好保障人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依法治国看作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变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人民权益。2020 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从制度上确立了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活动、人格尊严等民事权利,使公民权利保障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依据、若干配套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制度体系,涵盖了民商、刑事、行政、经济、社会、诉讼及非诉讼程序等领域,铸牢了人权保障的制度基石。

法治重在实施。人权保障不仅依托完备的制度体系,还有赖于良好的政府环境和有力的救济途径。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覆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习近平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③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者、人民权益的捍卫者,积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努力建构执法严明、守法诚信的有为政府,切实保障公民各项权益。要求司法机关“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坚决杜绝因司法不公而造成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事情发生”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J].党建,2022(03).。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不断健全权利救济和救助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人权保障铸牢防护网。实践表明,尊重和保障人权离不开制度化、法治化,中国共产党坚持法治为了人民、法治造福人民,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五)坚持美丽生态,构建舒适宜居的幸福家园

新时代,党始终把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人权奋斗目标,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幸福生活不仅体现在丰裕的物质产品、高尚的精神文化、和谐的社会秩序、可靠的社会保障上,还要求有美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56.构建美丽家园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生态文明发展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状况,“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而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超出了物质文化的范畴,幸福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宜居美丽生态家园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心渴求。中国共产党提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顺应了时代发展节拍,契合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舒适家园、造福人类、保障人权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人类可持续发展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家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新要求,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护生态、保障人权、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优美环境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增长点,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共同愿景,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履行《巴黎协定》等国际义务,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保护好人类地球家园。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集中体现,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建设美丽中国、创造幸福家园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也是尊重和保障中国人权的必然选择。

结语

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统一,回应了新时代尊重和保障人权“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理论渊源、历史演进和实践指向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筋骨和血肉。通过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思想内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正因为我们党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百年波澜壮阔中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取得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成就。“在人权问题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定不负人民重托,不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必将继续书写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新时代篇章!

猜你喜欢
保障人权人权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浅论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论我国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地位
——以《警察法》的修改为视野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