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3-06-07 00:49:27王增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刘 洋 王增福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做出了顶层设计,并在报告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系,凸显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显著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以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分析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如何以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创新,具有复杂独特的历史脉络、国情实际和国际环境,从历史发展的时空境遇来看,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内在逻辑。

(一)历史经验的昭示:国民文化心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切影响

文化心态是处于一定文化场域中的人们,基于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认知和评判,而形成特定的、关于自我文化的群体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反应①沈壮海.文化何以自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4.。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都建立在其文化发展的高势位和文明成就的显优势的基础上,并反过来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实际就表征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相通相融,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关系。回顾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从百花齐放的文学艺术到博大精深的哲学伦理,从思辨智慧的教育思想到先于世界的科学技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化卓然成就中,对自我文化抱有极为坚定的把握,对别系文化抱有极为包容的胸襟,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自恋也不表现为自傲的理性文化认知,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开放包容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建设,正是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强盛、惠泽万邦最深层的精神密码。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始于国力的衰微与国运的多舛,强烈的挫折感与失败感加剧了国民文化心态的崩塌,“全盘西化”“中体西用”等“自败”心理充斥着中国社会,这种文化自卑与文化焦虑使中华民族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织碰撞下,丧失了批判反驳先发现代化国家“现代性”的底气,丢失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提振精神的信心,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一段时间内迷于西潮、疑于传统、惑于前路,极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的生发,阻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纠偏文化心态,实现文化的自信自强,成为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大问题。

(二)时代发展的考量:现代化强国建设内在要求文化支持

现代化的勃兴必然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相伴而生,文化的自信自强是文化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深厚支持。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缘于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先进的领导力量和科学的发展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在现代化场域转换中取得的现实成果。在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对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及生命力抱有高度的信心与认可,通过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革命文化与红色基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构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交流激荡中的共有精神家园,也从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立足点、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的思路借鉴,使中国式现代化在拥有厚重历史底蕴和鲜明文化标识的基础上,为破解人类现代性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当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只有接续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价值,用其统一意志、凝聚力量、抵御挑战、破解难题,在更为根本、更为普遍、更为重要的意义上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座,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世界图景的转变:百年变局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在各国相互角力中表现出来的突出时代性课题。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①李家祥.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理论导刊,202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到21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相对于物质硬实力的跨越发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还有很大差距,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应当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已经将提升本国文化影响力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传播流行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行文化外交等途径,隐性地向发展中国家宣扬其价值信仰、制度体制、生活方式,把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价值文化发展导入符合西方利益的轨道,以看似温和渐进的手段实施文化扩张。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避免在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裹挟下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并有所作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提振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为基础,构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之风,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敢于“亮剑”,实现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必然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的光明前景就蕴藏在文化自信自强之中。

二、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引领中华民族战胜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力量。以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精神动力、聚合集体力量、锚定立场坐标。

(一)文化自信自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

综观世界现代化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在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生死考验和惨烈牺牲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从苦难到辉煌的奋进历程之中,党和人民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构筑了生动丰富的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涵盖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长征精神,团结统一、谦虚谨慎的西柏坡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面对自然灾害不怕牺牲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将精神谱系中的每一种精神都以立体客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将精神力量转换为实践伟力,脚注了党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导力量的精神标识,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以更强大的决心和勇气建设现代化强国,“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47.此外,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了中国精神内涵与形态的持续丰富和拓展。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塑造的思想内核和理念理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只有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不断追求文化自强,中国精神才能从文化传统中得到提炼升华,才能支撑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时代问题,形成了既勾连历史记忆、凸显民族特性又折射时代诉求、反映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内在地驱动着党和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以坚持坚守的从容,敢破敢立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给予中国式现代化更为持久的精神引领与支撑。

(二)文化自信自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聚集体力量

文化自信自强作为一种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的力量,反映人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对核心价值观的崇尚与信仰,是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根基引领,进而驱动着中华儿女协力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一方面,文化自信自强以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为前提,是中国式现代化聚合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引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②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7.这种认同既包含对以人口、土地为基础的归属感认同,又包含对国家主权、制度的支持性认同。在革命时期,它成功地动员亿万民众共赴国难,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它有效地激起人们守护新中国,建设新社会的蓬勃精神,确立了民主制度的雏形,稳固了新生政权,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新时代,它充分地鼓舞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豪情壮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心理基础与价值支撑,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自强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与践行为核心,是全国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带领人民在探索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8.逐渐探索和凝练出的,代表了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对现代化国家最广泛的现实需求和价值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层面的“主心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缔造出全国人民求同存异,同心同德的生动局面。面对“两个大局”的同步交织和相互激荡,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必将积聚起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磅礴力量。

(三)文化自信自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立场坐标

现代化作为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变迁转型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丰富的现代化道路谱系,使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多元面貌。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推动文明发展和丰富人类文明形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破解文明冲突困境,如何抉择自身发展道路,如何既实现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等问题。只有从历史最深处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形成本民族独树一帜的文明特性,才能在世界文明交流激荡中锚定自身发展的立场坐标,避免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莫衷一是、不知所向,成为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应声虫,正如亨廷顿所言:“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82.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第二个结合”,探索出一条政党领导与人民主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坚持原则与改革创新、经济中心与全面协调、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与跨越提升辩证统一②王增福,毕国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生成、本质特征与价值蕴涵[J].山东社会科学,2022(11).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道路。这些鲜明特色,既蕴涵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又涵盖着“民为邦本”“革故鼎新”“贵和尚中”等传统智慧,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价值选择、立场目标和实践取径。归根结底,文化的自信自强不仅深切关涉中国式现代化的场域延展与坐标指向,也是其在全球文明发展中能够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密码。深化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和立场坐标,进而在人类文明多维发展的图景中,构建出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文化自信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随着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的彰显以及世界现代性危机不断加深,文化自信自强越来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面对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把握历史主动,从原则方向、底蕴根基、基础保障、世界视野四个层面,自觉探索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方向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只有拥有独立自主、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打牢中国式现代化方向性和正确性的文化根基。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文化自觉,学习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主动承担起领导文化建设的政治责任,即“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④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二是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要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上站稳脚跟,牢牢占领网络空间的“主战场”,明确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三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澄清精神领域的模糊认识,守牢中华民族的集体信仰和精神阵地,规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以文化创新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蕴根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②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文化本身意味着传承与积淀,但如果失掉创新要素的参与和主导,就无法通过丰富自身的内容形式,反映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只有以创新为动力拓展文化繁荣发展的空间,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进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接续发展。一是强化理论创新。要坚持辩证历史的传统文化观,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要素、民族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丰富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文化养料,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弥合传统文化中缺失的现代因素,使党的理论创新创造既包含鲜明的民族特色,契合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心理,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保证理论面向未来、回应问题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二是强化内容创新。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文化需要的丰富,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血液与时代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推出更多充分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发扬红色基因和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化精品,并着力推动文化形式的多元转化,支持具有科学性、大众性、现代性的文化形式发展,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三是强化传播方式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是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积聚社会精神力量的重要介质。要改变以电视、报纸、文艺表演为主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构建以主流媒体、大众媒介、新媒体相互协同配合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形成“全面立体、相与为一”的文化传播效果,推动全国人民最大限度地共享文化成果。

(三)以优化文化生产方式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文化自信自强不仅需要发达的文化生产力作为现实基础,同样需要先进的文化生产关系作为内在支持,要将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各种要素综合起来考察评定,在以提升文化产值比重、优化文化资源结构、提高文化科技水平来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同时,也要对文化价值反映群体利益诉求、文化产品时代化大众化、文化资料归属权等文化生产关系问题进行考量,推动形成既能够提高文化生产力又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生产方式,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提供保障。在坚持系统整体性的原则下,优化文化生产方式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节点。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整合文化管理部门,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监督引导,通过合理有效的顶层设计促进文化的均衡、健康发展。此外,要大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又推动文化资源、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城乡和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二是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升文化事业的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团体承担公共文化功能,倒逼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升级。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企业发展,应变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倾向,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教化育人与创造社会财富相互融合、相互驱动的文化运行模式,实现守牢人民群众“精神阵地”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双重效能。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生产创作。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产品的创作要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要尊重人民群体的首创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人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生动文化创造局面。

(四)以把握文化主动权扩宽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视野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各民族普遍交往的发生,文化的自信自强也依托于本民族文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只有积极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形成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把握文化主动权,才能在世界文化浪潮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塑造出良好的国际文化形象,进而建构起有意义的跨文化认同,这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影响力和理论说服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掌握文化主动权,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要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发挥其在影视、饮食、音乐、书法等一般性文化对外传播上的积极作用,更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广泛传播,把握文化“走出去”的核心与关键。二是坚持文化互鉴共赏。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开展文化对话,继续坚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文化交流理念,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维护各国文化发展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国际文化秩序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网络舆论宣传工作。网络是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媒介。要熟练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掌握网上舆论战场的主动权,严密网络空间的“防火墙”,对错误思想进行及时有力的批驳,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空间环境,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