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的新路径

2023-06-07 20:34袁青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实践路径全面发展

袁青峰

[摘    要]班级管理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活动,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五育融合”视角对班级管理实践路径进行新定位,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基础。在对目前班级管理中“五育融合”缺位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德育为先、智育为基、体育为根、美育为境、劳动为方的管理理念,以期实现对班级管理活动内涵和价值的重新定位,为新时代班级管理的实践路径找到正确发展思路。

[关键词]“五育融合”;班级管理;实践路径;全面发展

新时代下,特别是近几年在“双减”政策与后疫情时代的双重影响下,班级管理如何与“五育融合”理论更好地契合成为重要议题。班级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与基本阵地,做好班级管理是改变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整体育人的重要一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基本精神为班级管理的路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班级管理应基于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以“五育融合”为理念指导,构建班级管理新生态格局。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的困境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构建班级管理新生态格局,关键是找到当下班级管理痛点。一方面,“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难以实现教育性教学,阻碍了德智一体化;另一方面,在传统班主任专制角色下,学生德育与美育难以交融,德育的方向性与美育的动力未发挥合力作用。此外,班级管理过程中,未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度低,导致劳体不共振。坚持“五育融合”新理念,把握班级管理关键点,能够有效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实现,提升全面育人的境界。

(一)传统应试教育制约,班级管理德智难一体

传统应试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人格特征,更是一种德性彰显,德智一体是班级管理的主旋律。在班级管理目的上,传统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的成长,注重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过分注重智育角色,德育的地位难以确保;在班级管理内容上,应试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强调与学科学习呼应,成为学科学习的附属品,班级管理育德的特殊价值未能体现;在班级管理的方法上,传统应试教育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注重班主任单向智育管理,忽视了教育是双向互动的本质属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未获得主动发展权,德育中集体荣誉感、归属感未得到升华;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的为标准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班级管理的整体价值测量,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在班級管理的评价机制上,传统应试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化,注重以成绩论班级好坏,忽视了德性这一评价标准。

(二)班主任权威专断下,班级管理德美未融合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在班级学生面前不但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还具有一定的领导权威,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决定了在班级管理过程学生德性与美感是否融合。“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注重学生主人翁地位的凸显,对班级环境的建设,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精神的形成都拥有主体地位。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专断,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同时未给予学生建设班级的机会,阻碍学生审美情操的提升。班主任作为“五育融合”的主要践行者,融美于德性中,立德于审美内是班主任的主要责任。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班主任需以民主、和谐、自由之风,融德美于一体。

(三)学生主动参与性低,班级管理劳体不共振

体育是增进学生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一项教育,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能够综合德智体美四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两个重点发展的教育,也是当下班级管理中难以同频共振的两育。“五育融合”的理想目标是培养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体劳不能共振,则难以培养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流流汗,干干活,而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高尚的劳动精神。当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参与班级建设和班级劳动中,达到体劳同频共振,从而学会在班级中自我管理是一大难题。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内涵与价值的新定位

二十大以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新时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内涵与价值新定位的意义

“五育融合”之与班级管理新定位意义在于向我们揭示了传统班级管理的局限性,要求我们从传统被限定的班级管理内涵里跳出来,直接面对班级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班级管理不仅是一项操作活动,也是一门深奥的哲学之思,要基于“五育融合”对班级管理重新定位,从而寻找一条正确的理论之思和脚踏实地的实践之路。

理论上,当前“五育融合”落实到教育过程的契机中,班级管理的使命在于为教育教学提供先进的理论导向,为培养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服务。实践上,新视角下班级管理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启发教师班级管理的主导性,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内涵的新定位

21世纪以来,教育的育人性越来越受重视,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人、财、物、时、空、信息、资源等都需要教师管理协调,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与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一种管理组织,更是一种教育组织。班级管理内涵的新定位应含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一是主体性,班级管理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人,学生对班级建设内容的选择,用什么方法建设,与学生的年龄和兴趣有关;二是交往性,班级管理的实质是交往,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互动、合作、交流过程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过程性,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建设班级,体验管理过程,生成直接经验,是实现班级管理主体价值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需要的过程;四是开放性,学生通过亲自建设、探索获得的班级管理经验与生活建立联系,班级管理不应仅限于学校内,应该打破学校围墙,与家社联系,构建灵活、开放、多元的班级管理基调。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价值的新定位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点管理项目,本质上说,班级管理是一种价值活动。班级管理的价值应包含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班级管理的本体价值是人的发展,旨在实现人潜能的发展,使人實现自我。

首先,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立场向学生立场的转变体现了“五育融合”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形成个性特征;其次,单向管理向多维管理的转变体现了“五育融合”视域下生活化观念,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多向体验,多维认知,实现班级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效交互沟通;再次,从侧重智育向五育并举的转变是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现育人目标整体性的价值体现;最后,从机械操作向重视创新的转变是“五育融合”视域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也是新时代班级管理的价值追求。必须明确的是,“五育融合”视域下所有的班级管理行为都要以新价值定位为支撑点,从班级管理具体事项出发,而不是偏离学生生活,转变到应试教育模式。

三、基于“五育融合”的班级管理实践的新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践行“五育融合”的关键是把握准确“五育融合”中各育的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实践路径的新发展实质就是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要坚持立德树人,智圆方能行方,强身才能健体,达到至善至美,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实现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

(一)立德树人,班级管理德育为先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方向性、灵魂性的统帅地位。

“五育融合”新视域下,班级管理要坚持立德树人观念,在整个班级建设中贯彻德育为先理念,发挥德育的领导、统帅地位。首先,在班级管理整个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在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论是班级组织的建设,还是班级制度与班级活动的管理,都要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归属感;再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指导行为的,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动作系统,在班级活动中学生产生了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彼此之间真诚、文明,这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基础制定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包括学习、生活、卫生、出勤等,各项内容应相互衔接,有利于贯彻执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构建具有良好班风舆论的班集体。

(二)智圆行方,班级管理智育为基

智育是学生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无法成为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学生智力的形成也有赖于好奇心、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育融合”视域下,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传统班级管理中智育处于凸出地位,但传统智育是单向的教学活动,唯分数论,因此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偏灌输,灌输方式下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未能形成智慧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应以智育为基础,构建高质量的班级管理体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新视域下对班级管理中智育的实施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在建设有效班级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要领导任课教师,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协调班级管理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强身健体,班级管理体育为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意志。体育是班级管理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五育融合”的载体,体育是班级管理之根。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在体育活动中又能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锻炼学生的坚强毅力。

新时代下,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班级管理功能的转变,体现班级管理的生活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处理班级事务、建设班级过程中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的职责是给学生一个良好发展氛围,但班级管理也肩负着强身健体的任务,这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把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转化为学生体育强身健体方式,对增强学生体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班级管理一种体育事业,重视身体的锻炼,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四)至善至美,班级管理美育为境

美育是人格的教育,不论是古希腊的史诗教育,还是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都可以看做人格教育。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其中美的需要在认知需要之上,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只有美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自我。美育不仅是一种人格教育还是一种精神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精神世界的探索越来越重要,但是能够丰富精神世界的不仅只有美育,还需要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整体合作才能完成。

“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中的美育的落实应该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美育使班级管理走向完善,有助于全面育人教育目的的实现。在班级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过程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水准。

(五)朝耕暮耘,班级管理劳动为方

2022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被提升到重要地位。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突破当前教育困境的关键。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综合其他四育的实践型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五育融合”视域下班级管理的现实生活世界,班级管理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生活转入现实生活。在班级管理中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劳动技术教育的价值是其他“四育”无法比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劳动的主体,学会关注自我生活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育融合”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智慧,德育班级管理是方向指标,智育是班级管理的认识基础,体育是班级管理的物质技术,美育使班级管理的境界升华,劳动技术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实践落实。新时代班级管理必须加强观念顶层设计,以“五育融合”为新视域,构建班级管理新生态格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高欢梅.新编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9.

[3]郭骊志,邓海红.新时代“五育融合”视野下高中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育人的路径策略[J].教师通讯,2022(11):89-90.

[4]易琼,潘万勇.基于“五育融合”的“标杆班主任”培养区域实践[J].中国德育,2022(7):64-67.

[5]吴秀菊.班级文化建设中实践“五育融合”的路径探索[J].福建教育,2021(10):9-11.

[6]金生鈜.学校教育生活之于儿童的意义——对儿童享用教育生活的现象学解释[J].教育研究,2018(6):8-15.

[7] 宋林生.基于“和谐育人”理念,提升班级建设“三力”[J].甘肃教育研究,2022(11):14-16.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实践路径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