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王俪运 汤金波
摘 要:“制茶”物理跨学科实践,以当地浓厚的茶文化为实践背景,通过多个驱动性任务,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分析等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将种茶、制茶、茶艺等工艺流程与物理知识结合,让学生用物理之眼品茶悟道,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制茶”
*“跨学科实践”案例系列之二。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大突破在于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实践”,并给出了“结合当地特点,围绕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从多学科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挖掘、选取有教育意义的素材,将其改造成跨学科实践的问题或任务”[1]的教学策略建议。云南省安宁市禄脿学校所在的禄脿镇,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渊源和良好的茶文化环境。据此,我们确立了“制茶”跨学科实践课题并进行了实践。“制茶”跨学科实践活动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思维,也具备开展跨学科实践的心向和较为充分的其他学科知识储备;并且,当地的普洱茶也正值采摘季。本次活动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 “重走”茶马古道
师 (播放禄脿镇宣传片)禄脿镇曾是滇中、滇西和中原之间古驿道的重要“连接点”,是茶马古道的见证者。
生 我知道视频中这条古道,就在我家附近!
师 有一条200多年的西南道——“南方丝绸之路”经川、滇到达印度。在汉代时,它是由贯通四川和云南的灵关道、五尺台、黔中吉道、博南道连接而成的,全长约3000千米,也就是以今天的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南腾冲,至缅甸,最后到达印度。假如商队正常走完一个单趟需要10个月(一个月按30天计算),求商队的平均速度,合多少m/s?
生 路程s=3×103km,时间t=10×30×24h=7200h,利用速度公式v=st,求出商队平均速度约为0.42km/h;换算一下,0.42km/h≈0.12m/s。
师 “悠悠古道马蹄忙,黑茶源远久飘香。”思考诗句中的物理知识。
生 “悠悠古道马蹄忙”表明固体可以传声;“黑茶源远久飘香”中闻到的茶香源于茶分子,說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通过学生身边真实的场景引入话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对家乡产生自豪感;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以“茶马古道”为衔接点设计综合题,带领学生回顾速度、扩散相关的知识。学生能从有趣的茶文化知识引入中,察觉到他们即将迎来一节逐新趣异的物理课,并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期待。
二、 对比“采青”方法
师 刚采下来的新芽或新叶被称为“茶青”。需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等不利于保持茶叶品质的现象发生。采摘茶青有两种方式:(出示图1)提采法,食指抵住茶叶,大拇指轻捏茶叶,往上提拉;(出示图2)掐采法,食指抵住茶叶,大拇指指甲掐断茶叶。仔细观察,两种采摘方法采出来的茶叶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供分别用两种“采青”方法采摘得到的茶叶,学生观察。)
生 提采法采摘的茶青嫩颈的折断面光滑、无红变(茶叶红梗、红叶现象),掐采法采摘的茶青嫩颈的折断面粗糙、有红变。
师 提采法和掐采法哪种采青方法好?可以从我们学过的压强知识来考虑。
生 提采法受力面积大,压强小,不会损伤茶叶;掐采法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容易在茶叶上留下掐痕,以致损伤茶叶,最终影响茶叶品质。
采摘茶叶是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产过程。教师设置相应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在采摘茶叶的情境中开展体验式学习,理解知识形成和探索的全过程。
三、 制定“晒青”方案
师 林清玄在一篇散文中提到晒谷子的场景,提出阳光能够赋予食物一种特殊的味道,经过阳光直晒的谷子,要比不晾晒的谷子香味更加浓郁,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运用“太阳能”的智慧。而茶叶采摘之后也需要晾晒,即晒青。晒青和晒衣服类似。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任务:(1) 设计晒青方案,并阐述理论依据;(2) 说明为什么要用阳光晒,有何科学依据?
生 晒青和晒衣服一样,都要晒出叶片(衣物)中的水分。因此,为了取得好的晒青效果,晒青方案需要尽量满足加快蒸发的三种途径:场地满足有阳光且通风;晾晒方式为薄摊薄晒,尽可能使每一片茶叶都能得到阳光的照晒,降低含水量。
生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可以防止茶叶霉变,因此经过晒青的茶叶品质更胜一筹。
师 除了晒衣服、晒青和晒谷子,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和“晒”相关的生产实践活动?晒太阳是改变内能的哪种方式?
生 还有晒果干、晒腌菜、晒鱼干……改变内能的方式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晒太阳属于热传递。
迁移学习就是建立源域(已有的知识)到目标域(要学习的知识)的映射关系。利用晒谷子、晒衣服案例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并迁移至晒青问题的解决中。教师通过讲解晒青原理,解析如何将物理和生物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产实践活动中,既凸显了小知识大用途,又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四、 体验“杀青”手法
师 普洱茶晒青后,还需要“杀青”。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去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请同学们分为十一个小组,按照导学案完成各组的杀青手法学习任务,即“抓、抖、搭、拓、抹、捺、推、扣、甩、磨、压”,完成后分享感悟。
(学生分组学习杀青手法。)
生 我发现,这些手法就是我们物理课上学习的“相互作用”。太神奇了,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 在杀青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鲜叶上方的“白气”。这是我们物理课堂中所讲的液化现象。
本环节要了解十一种“杀青”手法,各种手法之间同属平行关系。因此,将全班均质分为十一个平行小组,对应完成各组的任务;各小组又同属一个班级整体,必定会互相交流学习,达到学生自主完成互助学习的目的。
五、 感悟“揉捻”作用
师 揉捻是鲜叶杀青之后的制作工序,主要作用是:(1) 使茶叶卷紧成条,形成良好的条索外形;(2) 适当揉破茶叶细胞壁,使茶更出味,增加香气与滋味浓度。下面请三位同学感受揉捻过程,并为大家分析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生 使茶叶卷紧成条,形成良好的条索外形,涉及“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这一物理知识。
生 适当揉破茶叶细胞壁,使茶更出味,增加香气与滋味浓度,涉及“植物细胞结构”这一生物学知识;同时涉及“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
教师前置“揉捻”的目的在于,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教学内容隐含于任务中,给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条件,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 设计“品茶”活动
师 桌面上有茶壶1个、茶夹1个、小烧杯2个、茶叶5g,请同学们用这些物品或身边的器材,从取茶、泡茶、倒茶等过程,大胆想象,设计实践活动。
生 (上台展示并解释,主要过程如下页图3、图4所示)用茶夹夹取茶叶,发现茶夹阻力臂比动力臂长,所以茶夹是一根费力杠杠。
生 (上台展示并解释,主要过程如图5所示)在两个小烧杯中放入等量的茶叶,在其中一个小烧杯中加入冷水,在另一个小烧杯中加入等量热水。静置一分钟后,发现用热水泡的茶颜色较深,同时能闻到浓郁茶香,而用冷水泡的茶基本没有变化。這是因为分子热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扩散速度越快。
生 (上台展示并解释,主要过程如图6所示)在倒茶过程中,发现茶壶上有一小孔,这是利用了大气压强,便于将茶水倒入杯中。如果堵住这一小孔,茶水就无法顺利倒出。
生 茶壶的壶嘴和壶身相通且等高,这是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跨学科实践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教师在其中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完成准备工作。经过前期一系列制茶实践活动的引导,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实践活动,效果非常好。
本次物理跨学科实践以“制茶”为线索,通过多个驱动性任务,以观察、实验、设计、制作、分析等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将跨学科实践的课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实践融合多学科(历史、生物学、语文等)知识,所选课题以当地浓厚的茶文化为实践背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家的茶田里,就在自己的茶具中。将种茶、制茶、茶艺等工艺流程与物理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物理跨学科实践的开展,于教师而言,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于学生而言,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实现了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