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分析

2023-06-07 00:20:02贾娟娟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贾娟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学习的方法比获得多高的分数,完成多少练习题更能够凸显出教学的高效。而高效率教学与普通有效教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重视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后者只强调教学的最终效果。为此,文章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入手,分析高效率课堂教学的特点,从而总结出高效率的教学行为,旨在促进小学课堂高效率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数学课堂;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

一、小学数学课堂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案例分析

A教师是学校的数学特级教师,曾多次评为“优秀教师”,他的数学课堂被称为“欢与乐的体现”。除此之外,他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曾发表了多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文章,下载量高于4000。因此,文章选取了A教师部分教学实例作为案例。

案例1:因数与倍数的教学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A教师面带微笑地走入教室,并亲切地与学生对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精彩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道:“想!”(A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西游记的图片)并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起了故事:花果山气候宜人,很适合水果的生长。那里也住着一群非常喜欢吃桃的猴子们。一天,猴王给小猴子们分桃吃。猴王对小猴说:“你们5个人,平均分这10个桃吧。”小猴们說:“不行,不行,一人才2个也太少了。”猴王又说:“那40个5个人分,怎么样?”小猴们还是不满足说:“能不能多给点呀!”猴王跳了起来,慷慨地说:“我今天高兴,多给你们几个,100个5个人分,这下总满意了吧!”这个故事里面蕴藏了哪些数学问题?

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一道道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很大调动,学生抢着回答问题:“里面有很多关于数学除法的问题。”另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10÷5=2、40÷5=8、100÷5=20。”A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几个算式写到了黑板上,并称赞学生:“大家真厉害,这么快就找到了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

A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这几个算式中发现了什么吗?”学生纷纷举手:“这几个出发算式的除数都是5,被除数一直在变化。”“大家都有一双火眼睛金嘛,观察得这么仔细,那谁知道,被除数、除数、商之间是什么关系吗?”提出这个问题后,不少学生表现出了疑惑的表情,A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探寻其中的奥秘。

当教师以学生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时,就已经带动起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有着良好的铺垫作用,当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热爱才能更投入,这样一来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学生开始了讨论,教室里充满了积极学习的氛围,A教师穿梭在各个小组中,一会儿听听这个小组讨论的内容,一会儿看看那个小组,时而面带微笑的点点头,时而向学生说着什么,此时此景不像是教师与学生,而像是一群好朋友在讨论着什么有趣的问题。大概10分钟过去了,A老师让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第一组发言:“那40÷5=8为例吧,40是5和8的倍数,5、8是40的因数,5乘以8等于40。”第二组发言:“从这几个例子来看,如果一个商是整数并且不存在余数的情况下,那么被除数一定是除数和商的倍数,而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如100÷5=20,100是5、20的倍数,5、20是100的因数,其他也一样。”第三组发言:“两个数相乘得到的积是这两个数的倍数,这两个数是积的因数。”A教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到位,倍数就是一个整数A能够被另外一个整数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因数就是A*B=C,我们就可以成A、B是C的因数。”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其知识点有直观认识之后,再用数学语言将其关系体现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还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将课堂推向更高的境界。

(三)举例验证,巩固提升

几乎是在总结倍数和因数关系的同时,A教师将话锋一转,又提出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个性质,大家可以举一些例子进行验证吗?”学生纷纷拿起笔,通过列式验证。一个小女生站起来说:“40的因数有:1、2、4、5、8、10、40,因为其中每两个数相乘能够得到40。”这时另一个学生举手:“那40是这些所有因数的倍数。”A老师表扬这两位学生爱动脑筋。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并没有直接评价对错,而是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能够很好地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还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使得整个课堂十分和谐。

案例2: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

1. 创设情境

A教师微笑地来到讲台前,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呈现了各式各样的多边形图形,如学生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录像播放结束之后,A教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谁还记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假设需要求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解题时必须要知道的条件是哪些?”学生1炮弹式的回答:“正方形的面积是将他的边长进行相乘;长方形的面积是将他的长和宽进行相乘。”学生2优哉游哉地说到:“想要求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就需要知道面积公式中的几个条件。如正方形要知道边长,长方形要知道长乘以宽。”A教师又说了一句:“那大家能求出图片上长方形的面积吗?”播放图片,引导学生完成求解。之后,A教师制造认知冲突:那么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家都会求,那么平行四边形,或者等多边图形的面积大家会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通过这种温故引新的方法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不仅可以将已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还能对新的知识内容保持丰富的学习热情,这对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也有很大的帮助。

2. 动手游戏

A教师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教具展示给学生,说道:“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拼图游戏,首先大家可以将白纸裁剪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并且三角形的高要和长方形的宽一样,然后大家尝试着将裁剪下来的图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动手时,A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待学生完成组合后,A教师再次提问:“大家都成功运用剪下来的图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了吗?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有学生发言:“这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拆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果想要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先计算出平行四边形中组合图形的各部分面积,再将这些组合的面积进行相加,就可以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总面积。”A教师顺势说道:“这位同学所说的方法就是数学中会用到的割补法,那知道了这种方法,大家尝试着求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吧!”然后学生求解。最后,A教师邀请学生说出自己列出的算式,并将算式列到黑板上,再次询问学生:“通过算式,大家能够总结出了长方形长宽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吗?”

通过动手探究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使其拥有更久远的记忆,还能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使学生参与性变得高涨起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分析

从上述两个课堂案例中可以观察出高效率课堂教学行为拥有以下的特征:

(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1. 通過对学生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变得更加轻松。从上述2个课例中可以看出,A教师都是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的练习。如案例1中A教师提出了猴子平均分桃的问题,让学生从除法算式中探寻倍数、因数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探究、列式找出倍数、因数的基本概念,这样的方法能够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和理解,还能让学生对数学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体会,从而了解到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之后铺垫,进而产生学习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在案例2中,A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刚开始提出了如何求解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回答问题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点,为接下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演算奠定基础。在得出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进一步求解时,教师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最终的求解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论证。结合最终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实施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的知识内容,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吸收和后期应用,促进教学效率变得更加高效。可见,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利用,是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

2. 通过互相探讨交流的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通过讨论的方式实施教学,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思维活跃起来,还能调动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讨论的过程难免会产生辩论,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习反思,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起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的作用。如在案例1中,教师询问被除数、除数、商之间是什么关系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都有一致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发表想法,采纳意见,整合思想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入了解。可见,利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可以将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得更加的高效,教学的整体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

1. 需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从A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A教师很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并且很呵护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如案例1中,A教师会用很多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这样能够加深学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自信人格的树立。同时,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以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行为也能促进学生友爱品质的发展。除此之外,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合作能力、团结意识得到提升。可见,高效率课堂教学能够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树立学生的人格。

2. 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而正确的学习习惯又分为多种,像观察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积极发表意见等。从A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来,A教师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让学生观察算式,寻找规律,或者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让学生积极思考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可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高效率教学的一种体现。

(三)从教学创设的角度来看

从教学创设来看,A教师致力于创造愉悦、快乐的课堂,具体体现有:一是创设情境,在上述两个案例中A教师都有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实施教学,案例1是通过故事的描绘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案例2是通过展示图片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二是把微笑带入课堂。无论什么时候A教师都是面带微笑,这种看似小小的举动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教学开展更加顺利。

三、结语

通过对高效率教学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想要实现高效率教学,教师必须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人物,积极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热情,促进学生个人素养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率教学,从而达成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艳秋.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 黑龙江科学,2019,10(23):118-119.

[2]孙圆圆. 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 才智,2011(04):116.

[3]崔小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四个着力点[J]. 新课程研究,2021(10):32-33,58.

[4]胡琰芝. 构建“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陕西教育:教学,2021(11):61-62.

[5]苏冬芳.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 文理导航,2021(08):35-35,40.

[6]曹斌国. 激发学生兴趣,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学周刊,2021(19):105-106.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17:52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0:37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9:55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6:03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5:21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3:48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08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8:24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