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柳川
2022新课标要求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强调素养导向,整体优化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学习逻辑呈现课程内容,加强整个课程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强调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带领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帮助他们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并运用知识的整个过程,让他们获得对美术学科知识的实践认知。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分析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难点,并根据难点提出对应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文章基于此点,对2022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为了充分贯彻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应该针对当前的教学形式不断地改进和优化。针对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紧扣新课标的理念,采取对应的策略与措施,保证美术学科的教学能够突破难点,实现改革与创新,更加契合新课标的理念,切实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进一步推动小学美术的课程改革。
一、2022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难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越来越重视美术学科的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美术学科的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难点,阻碍了美术学科的创新及发展。
(一)部分教师依赖教学经验
2022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美术课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美术相关的技巧与技术,还需要让他们通过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关注其他事物,将美术学科中所获得的美学素养渗透于生活中,感知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新课标也要求教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尝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并拓展教学内容。然而部分教师只是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作为范本,依赖自身的教学经验,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画画。究其根源,教师没能全面体会2022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不精准,使学生以这种模仿和填鸭的方式展开课程学习,这样很难提升他们的课堂感知能力,也无法实现高质量的美术学习,最终也将影响学生美学素养的提升。
(二)课堂难实现跨学科教学
2022年新课标要求小学美术要注重跨学科领域的整合,换言之,教师要以美术学科为依托,通过不同领域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美术学科应该从单纯的技能、技巧教学层面拓展至美术文化教学层面,要更加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及工业能力的发展,还要以此延伸学生的文化感知。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注重这一点,他们自身对各个学科的整合能力不足,对新课标下美术教学各个领域的知识理解不够全面,跨学科整合的能力不强,导致小学美术课堂很难实现跨学科教学,最终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三)示范、操作环节不丰富
2022新课标要求小学美术课堂要求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美、创造美,提升美育实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撕、剪、贴等多种方式组合并装饰,通过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方式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尽可能地用动手操作代替语言描述。然而部分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只是简单地借助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讲解整个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的示范操作环节并不丰富,以至于学生很难将自己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与实践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只会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模仿,无法实现创造性的实践及迁移,所以学生制作出来的内容总是千篇一律,很难体现他们的个性化思维,最终也将阻碍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二、2022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对策
(一)立足学生特点实施美术教学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的课程教学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与措施,实施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整体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驱动学生获得更为深远的发展。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课本教材为例,在教学《唱大戏》时,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我国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脸谱在戏曲艺术中的独特表现形式,在了解脸谱色彩、谱式及纹样特点之后展开脸谱的绘制。其次,在此次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激趣导入,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京剧的视频,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更喜欢视频中的哪一个角色,由此引入戏曲中生、旦、净、丑的四个行当,进而顺利地揭示课题。再次,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者微课,为学生讲解脸谱颜色的作用及脸谱造型的分类。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戏曲中关羽、岳飞的图片,让学生分析思考:这些人物的脸谱为红色则代表忠勇、正直、侠义的人物特点。再给学生展示张飞、项羽的戏曲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人物的脸谱为黑色,则代表智猛、勇敢、暴躁、一丝不苟及严肃的人物特征等等。教师按照这样的方式,一一向学生讲解脸谱颜色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十字门脸、三块瓦脸、花脸等设置不同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这些脸谱的基本画法,在脑海中形成具象的认知。最后,当学生获得了这样一系列的基础知识认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京剧脸谱进行绘制,展开角色扮演,尝试唱大戏。他们的成果可以记录在视频上,教师在下节课一一放映这些视频,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再对他们的脸谱设计进行专业化的评价,综合分析学生在脸谱设计上的创意性风采、脸谱在戏曲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特点是否相得益彰等等。从这些方面着手实施课程教学,能够紧扣学生的兴趣特点,充分激活他们的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美术学习活动,最终对本次课程内容达成深层的理解及感知。
(二)美术课堂实现跨学科式整合
小学美术学科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实现跨学科式整合,全面依托于新课标的指示,从多个方面着手,让美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相连,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让他们在学习美术学科的同时,也能够串联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综合学习效能的提升,进而驱动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剪对称鱼形》时,可以将本次课程与数学课程相融合,为学生补充数学学科中的“对称”知识点,让他们通过折剪的方式剪出对称的图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涉及學生对一些图形的认知,比如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一条鱼的图片,就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条鱼像什么图形呀?”而后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答案。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实现美术课堂与数学学科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又比如,教师在教学《端午节》时,可以将本次课程与语文课程、德育相融合。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了解屈原的故事,从他身上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相关的习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端午节或者屈原相关的文学作品,甚至可以向学生补充屈原的背景等等,帮助学生对端午节获得全面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自行选择制作香包的材料进行创意性的装饰。当学生完成了这一环节后,教师再让他们进行分享,既可以说一说自己制作香囊或者绘制粽子的过程,也可以说一说自己对这一习俗文化的理解,让他们在多元化的表述中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过着极有深远意义的端午节,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之情。在本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以“我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拓展性的实践调研活动。自选一个传统节日,分析其由来、相关习俗及人类活动,并综合思考这些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移”“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性,随之提出对策和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自己的美术认知。由此,不仅增强了他们跨学科整合的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真正将德育落到了实处。
(三)积极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结构比较紧凑,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步伐展开美术学习,这样就很难彰显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创意性思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随新课标的理念和指示,积极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实现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理解美术学科的知识,并根据生活经验展开美术创作,借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的实效性。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花团锦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花卉,并说明喜欢它的理由。当学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描述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形态各异的花卉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花团锦簇的花卉中获得美感体验,充分激活他们的探究积极性。而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几幅有关花卉的名家画作,比如王友石的《长春花》、陈半丁的《荷花》等等,让学生对这些名画进行赏析并概述出他们绘画的特点。从这一方面着手,让学生感知到绘画的基本手法,并展开画花卉进行实践,采取不同的调色方法,对自己喜欢的花卉加以描绘。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发散自身的艺术性思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呈现各种姿态的花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在欣赏了各种鲜花造型后,通过折纸的方式制作一朵完整的花。对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叠绕纸条的方式,让其产生褶皱并形成花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相关元素制作花朵。比如,有的学生将各种枫叶进行二次加工,变成了一捧黄色的花束。也有的学生找到了很长的叶子,通过绕卷的方式变成了一捧绿色的花束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元素,大胆进行创意性表现及设计,实现他们基于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实践。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放大学生的优点,委婉指出他们的不足。从生活应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形成生活化的意识和理念,最终凸显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素养,也能够让他们将这种素养应用于现实生活,学会使用美学元素装点生活,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美术课堂充分彰显学生个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时以讲解式的教学为主,很少通过精细化的示范和操作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知,而后展开创意性的表现,彰显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想象力及创造力。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思维能力,彰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色彩。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壶趣》时,整个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盘泥条方式制作茶壶,提升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在此基础上了解壶文化及其造型特点。在学生展开实践操作时,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意性的表现。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通过示范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茶壶制作的基本步骤:
压泥板,做壶底。
搓泥条,盘壶身。
围泥板,做壶嘴。
制泥条,做壶柄。
捏泥块,做壶盖。
装饰整理。
当学生完全熟知后,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进行创意性地实践,鼓励他们在茶壶制作中体现自己的个性色彩。在完成茶壶制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尝试从色彩搭配、盘泥条及装饰美化的角度进行评价,体现自身的个性化审美思维。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与操作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让自己的发展能够满足新时期美术教学的需求,也增加了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进而彰显他们的个性化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2022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应该创新和优化,面向新课标实现创新教学。因此,教师既要认识到新课标下美术学科教学存在的难点,也要根据难点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力求让整个课程教学紧扣新課标的指示,面向素养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突出实践育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劳动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一来,整个课程更为高效,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