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位一体”的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2023-06-07 14:48刘奕宏张甲胜
天津教育·下 2023年1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新疆区域

刘奕宏?张甲胜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纳入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初中地理教学重要的育人价值所在。“人地协调观”是关乎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观念”,包括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基本价值觀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灵魂”,是“立德树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从初中地理教学上看,“人地协调观”具体反映在“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如何协调”三大方面,把这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标中对中国分区部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实例,说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一课选自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八章环境与发展”中的第三节,本课包括位置与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面貌和生态环境保护四个小节。笔者以湘教版八年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为例,阐述在“人地协调观”的思想引领下,结合具体区域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迁移思考家乡发展规划,落实人地协调观念的培育,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基本内涵设计问题链条

(一)地对人的影响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差异、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和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等)等自然环境及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1.问题设计。

第一,通过新疆政区图分析新疆的地理位置,通过新疆的地形图和气候资料图分析归纳新疆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第二,新疆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自然环境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新疆的自然环境对居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请分析新疆自然环境的优势和劣势。

2.问题思考。

第一,新疆面积广大,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周围邻国众多地理位置以及我国西北边陲对外的通商口岸,这些对新疆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面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归纳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三山夹两盆”的地形,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部分山地降水,从而得出新疆“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和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同时周围地形较为闭塞。第三,新疆的晴天多、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积累,所以农产品质量好,这是新疆自然环境对发展农业的一大优势。河流数量较少且多为内流河、湖,不利于农业的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这是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不利的影响。丰富的油气资源、稀有矿产等资源,风力强、光照强在发展工业时成为新疆发展经济的突出优势。

3.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读图分析归纳等课堂活动,分析新疆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特征,并分析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为载体,使学生接受“科学自然观”教育,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为后面“人对地影响”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人对地的影响

人类能动地适应、改造自然环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规避灾害。面对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要采取措施对人类不恰当的活动进行干预,对环境进行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1.问题设计。

第一,新疆的农业类型是以种植业为主还是以畜牧业为主?新疆以这种农业类型为主的原因?在新疆发展种植业的类型属于水田农业、旱地农业、绿洲农业还是河谷农业?新疆为什么以此类种植业为主?第二,新疆的优势产业有哪些?第三,新疆油气资源的开发现状?第四,新疆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2.问题思考。

第一,新疆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新疆的农业以放养马、羊、骆驼的畜牧业为主(形成了特色草场和山地牧场相结合的放牧模式),还有特色的绿洲农业。第二,新疆的气候特征造就了当地晴天多、日照强和昼夜温差大的特征,使农产品质量好,适合种植优质长绒棉和特色瓜果,发展相关的棉纺织和农、畜产品加工工业。第三,新疆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风能资源,适合发展石油、天然气等开采、提炼工业和风力发电场等,还可以开采玉石等特色矿产。第四,新疆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土地盐碱化、荒漠化、自然灾害加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读图等课堂活动,分析新疆农业特征、优势产业分析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以指向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培育为教学方向,使学生认同“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理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懂得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从而为后面“人地协调发展”的教学埋下伏笔。

(三)人地协调发展

人类利用工具和科技能动改造、利用环境和保护自然,并将人口和消费总量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形成及维持人地和谐的关系。

1.问题设计。

第一,新疆采用什么措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第二,新疆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如何解决当地居民用水问题?第三,新疆的交通运输业分布有什么特征?第四,结合新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为新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出谋划策?第五,新疆经济发展的这些经验对厦门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2.问题思考。

第一,新疆采取休耕、轮牧、修建防护林等一系列措施,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新疆人口的分布是呈带状沿河分布和呈点状集中分布在绿洲。通过对新疆自然环境优劣势的分析及课本相关材料的阅读,知道新疆“干旱”的自然环境造成水源缺乏这一现状。新疆人民依靠修建水库和坎儿井,反而成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充足的地区。第三,新疆的交通运输线路少,主要沿山麓分布,也就是人口较密集的区域。第四,新疆在发展经济时不仅发挥本身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工业等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新疆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其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第五,学生可以留意家乡厦门的经济发展现状,通过了解厦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为厦门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微型辩论赛和教师引导读图分析等课堂探究活动,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走向高阶思维。利用问题链条驱动学生思辨新疆人地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接受“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教育的同时,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認识是逐步深化的过程,人类运用科学技术能动地适应和改造大自然,趋利避害发展经济。从而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并通过结合新疆的自然、人文环境特色为其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思考新疆经验对厦门的借鉴意义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留心家乡的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秉持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贯彻地理实践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爱乡情怀。

二、构建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平台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地协调观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是通过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如图1所示),通过“结合区域载体,认识人地关系”“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走向高阶思维”“体验地理发展过程,学会迁移运用”等三位一体的模式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一)结合区域载体,认识人地关系

地理学科是以地域为载体,透过地域认识人地关系。区域的尺度和类型,对人地关系具有一定影响,任何人地关系都是一定尺度和一定类型地域的人地关系。学生通过对新疆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人地关系规律,内心更认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1.转换区域尺度大小。

如前文所示,在课例中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面积,从国家、地区再到具体的省,尺度由大到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讲解南、北疆降水差异时,给出北疆伊犁河谷的春季杏花景和南疆的沙漠胡杨林,对比分析北疆与南疆同在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的西北地区,北疆降水气候较为湿润。用同级尺度以及不同尺度区域范围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思考,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2.分析不同区域类型。

新疆各区域的热量、水分条件等具有明显的差异,兼顾地形区、行政区和农业区等,分析归纳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能动的影响自然的原因和人地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走向高阶思维

将新疆的学习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联结”起来,引导学生思维从具体事实向一般规律、向价值观深化。问题设置要环环相扣,“联结”各知识点将方法总结为:抓住差异——探究原因——归纳规律——体会普适性——探寻启示。

新疆这一课的导入就是《新疆一分钟》视频,创设一个去旅游的情境,让学生对新疆的自然、人文风情有一个具体生动的认知,并提出疑问:新疆与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新疆的人文风情为什么如此有特色和魅力?在介绍新疆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貌时利用“新疆面积之大”“火焰山地表温度”“坎儿井介绍”“新疆多彩种植业”和“迁移轮牧”等图片和视频,提出疑问:新疆为何昼夜温差大?当地如何解决用水问题?新疆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农业特色是什么?给学生具象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通过问题链条,把地理的自然和人文各要素相结合,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体验地理发展过程,学会迁移运用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融入地理实践力的培育,通过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运用恰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

在新疆的课例中,一是关于新疆油气资源是否大量开发的问题,让学生课前整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和判断能力,并进行辩证的思维升华,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关于结合新疆的自然、人文环境特色为其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以及思考新疆经验对厦门的借鉴意义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留心家乡的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秉持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和贯彻地理实践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爱乡情怀。

三、结语

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西北边陲的重要口岸,它的自然环境、社会面貌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初中区域地理的典型,更是认识我国区域的代表。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以区域认知为载体认识自然、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扩展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新疆区域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疆多怪
区域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