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23-06-07 16:13陈文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课堂

陈文沛

我1999年从广东省江门幼儿师范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在乡镇中心小学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直到2008年调进了市二小,从此开启了我的语文教学生涯。转眼间,15年过去了,我从乡镇普通教师成长为县级市优秀教师、青年名师培养对象,再到地级市学科骨干教师、教育系统名班主任,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某日,偶然于书中读到袁枚的经典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细细品味之下,回顾我的语文专业成长之路,竟觉得如此的相似。

锤炼技能——奠定基石

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语文课堂讲台时 ,因为没有经验,只能拿着教案和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抓不住重点,不能有效掌握难点,当课堂出现突发状况时无法有效应对,毫无教学机智可言。瞎忙了一段时间后,我选择白天去向老教师请教学习,观摩老教师的日常课程教学,晚上回家研读教材、教参和教学纲要,摸清教学思路和主要环节,对每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做到认真负责。抓住每一节常态课锤炼语言和板书艺术;抓住每一节常态课锤炼教学技能;抓住每一节常态课反思教学得与失,积淀教学经验与智慧。三年后,我俨然成为一名老教师,灵活自如地应对着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突发情况,教学机智随处可见,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教学成绩,成功地从一名语文教学小白转变成年级语文科组骨干教师。

现场观摩——播下种子

2014年5月,广东省第一届小学语文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于华南理工大学隆重召开,我有幸和数千名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师一起现场观摩,共享这场教学盛宴。22名参赛教师都是各地市经过层层选拔筛选出来的精英代表,个个都身怀绝技,每一节课都精彩绝伦,看得我目瞪口呆,赞叹不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圳市南山区育才小学王晓辉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孩子饱满的情感,同时还有儿子对母亲的感恩深情。这种素材能够帮助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又能够锤炼语感。王晓辉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三个“没想到”作为语用训练点,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巧用角色换位去体会“我”的内心世界。学生和现场观摩的老师们都在王晓辉老师的三个“我竟没想到”到“我该想到”再到“我早该想到”的语言密码中渐渐成了文中的“我”,吃惊、难过、愧疚到泪流满面。这是我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听课听到流泪的课,我深陷其中迟迟走不出来。王老师对教材的处理、现场教学的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成为像王晓辉老师一样优秀的语文教师。

录课赛课 ——初露头角

观摩活动结束时,我买了所有参赛课的VCD。回来后的第一周,学校就要求我上一节汇报课,我心中一阵窃喜,然后不紧不慢地打开电脑,寻找着可以直接复制的课例,可当时全国还没有统一教材,居然没有一节合适的课例!时间紧迫,来不及多想,我赶紧从这节课借一点,从那节课拿一点,东拼西凑,勉强完成了任务。下课后,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一言不发地离开了,我面对着空旷无人的阶梯教室,心中充满了迷茫: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我想要追求的课堂?我应该怎样做?像别人一样还是坚持做自己?实践表明,拿来主义在课堂上是行不通的,日常教学必须要結合自己的实际并有所创新。

要创新,就必须理论先行。为确保能够让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我在网络上搜索语文名师名家,关注他们的公众号,掌握最前沿的教研资讯,并读其教育专著,观其课堂录像,悟其教学智慧,不断尝试带着专家的理论走进课堂去实践。其间我学习了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还有窦桂梅倡导的“主题教学”,也认识到了王崧舟提出的“诗意语文”,一次次的尝试与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转换间,我渐渐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巧妙之处,感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凝练出“扎实、活泼、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开始承担学校、区里的公开课和研讨课。

2015年,在教育局教研室推门听课活动中,我被教研员彭华燕发现,并被推荐拍摄了识字录像课《对对歌》参加广东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的录像课比赛。这节课是我语文教学生涯的第一节市级以上的比赛课,也是我校教师第一次代表本地参加省级比赛,学校非常重视并寄予厚望。偏偏这段时间,我幼小的女儿需要照顾,女儿的奶奶因腿伤无法下床,我的压力可想而知。白天,我尽量把常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安排在上班时间内完成,下了班赶紧回家接替孩子的爷爷照顾女儿,洗菜做饭。晚上,把孩子哄睡后,才开始挑灯熬夜备课。因为杂事繁多,身心疲惫,久久进入不了状态,教学设计更是改了又改都不满意,多亏科组长一锤定音才定了稿。试教时,教育局教研室的赖德勇主任和两位语文教研员亲自来听课,课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我顿时信心大增,整个人也放松了不少。终于到了录制阶段,因为当时我们学校还没有录播室,只能把学生拉到三小去录制。录制还挺顺利的,但回放时发现有一段视频和音频不同步,追求完美的我立马要求重录这一段。这时,家里老人打来电话说孩子发高烧,自己又看不清退烧药的说明书,怕用错了药量。我心急火燎地开车回家,给孩子喂药、擦洗身子、换上干净衣服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录播室完成补录。中午,我和李校长打了盒饭陪着工作人员开始了后期制作,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才结束。《对对歌》的录制,从选题到后期制作,持续了将近三周,我整整瘦了六斤。所幸,《对对歌》经过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从市级一等奖到省级一等奖再到国家级一等奖,我成功地在语文专业成长之路迈出了第一步。后来,我又承担了几次市级公开课和现场赛课,开始在本地小语界初露头角。

研修培训——拔节生长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从教语文以来,我多次被学校外派去参加各级培训研修活动。每一次研修培训,无论是授课的专家教授,还是一起学习的优秀同行,我都视为自己的老师。因为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着十分深厚的教学功底,并且已经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智慧。聆听教授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教学讲座,我能从中汲取到更加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优秀同行的交流,能碰撞出强烈的思维火花。研修培训有着十分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还得到了名师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指导的机会。

记得2016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时,我和另外六位同事被安排到华师附小的广东省“姚霞晖名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九天。姚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特别有亲和力,对我们几个更是体贴入微,事事亲力亲为:白天给我们做讲座,安排工作室学员为我们上示范课,带我们听随堂课、开研讨会等,晚上还在群里一一点评我们的作业。跟岗期间,恰逢港澳青年教师到华师附小交流学习,我作为工作室跟岗学员代表将上一节省级公开展示课。虽然距离上课时间还有三天两夜,但我们日常的跟岗学习不能停,所以真正留给我准备的时间只有两个晚上。第一天下班,我连晚饭都没吃就赶回房间定选题,写教案。组里的伙伴们也没闲着,有的帮忙出主意,有的帮忙做课件,一直忙到凌晨两点才休息。第二天晚上,从环节的设计到时间的分配再到学生反应的预设,甚至连一个眼神、一句过渡语、一个小问题,姚老师都耐心地帮我精雕细琢。听着姚老师那因劳累而沙哑的声音,我的心里既感动又心疼。为了不辜负导师和伙伴们的信任,我决定对教案课件再次修改完善,然后对着镜子练习讲课,直到凌晨三点才睡,凌晨五点又起来修改、练习。上午十一点,我的公开展示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伙伴们纷纷送上祝贺,激动的姚老师给了我一个热烈的拥抱,并对我说:“文沛,你上得太好了,我为你骄傲!”霎时,我热泪盈眶,因为我所有的付出都获得了回报。回酒店的路上,寒风呼啸,冬雨淅沥,可我的心里是暖暖的。姚老师一对一的精心指导,伙伴们的倾力相助,不但让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技巧和智慧,还从中收获了爱和力量。

六年过去了,我和姚老师还一直保持着联系,她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每当我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困惑时,像人生指路明灯一样的姚老师常伴我左右。例如做重大决策前,姚老师会为我分析哪个选择会更利于我发展;科研路上遭遇瓶颈时,姚老师鼓励我迎难而上,陪我一起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每当我激情消退想要放弃的时候,想起姚老师对我的鼓励,我又咬着牙挺了过来。现在,我十分荣幸地加入了广东省“邱鑫名教师工作室”,跟着大爱的邱老师奔赴下一场山海。这一切让我知道,所有的美都源于心灵之美,感恩美好的遇见!

科研之花——幸福绽放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單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通往职业幸福的最佳路径。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如今社会瞬息万变,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也有了更高的认识水平。因此,当代教师决不能够满足于拥有一桶水,而是要保持高山流水源源不断。课题研究就是这股源泉,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课题研究这股源泉的浇灌。

近几年,我共主持了省市三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参与了省市级六项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每一个项目,我都是真真正正地、尽我所能地在做。做第一个项目“以课本剧为载体加强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研究”之前,我完全没有做课题的经验,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课本剧,因此资料的查阅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在此期间,我也读了《教师如何做课题》《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等一批专业书籍,并且在元旦假期独自一人背着行囊跑到韶关学戏剧,回校后又成立了课本剧社团,和课题组成员开研讨会,搞课堂实验等,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开展省级重点项目“信息技术下‘三环五步小学古诗教学模式优化研究”时,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研究思路更清晰,成果也更突出。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构建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促进了教学实践的不断完善,还提炼了我的教学主张。从教语文以来,我先后有20多篇教学论文在《中国教师》《课程教学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我曾被邀请到广西和广东的广州、信宜、高州等地做专题讲座,上公开展示课;课题研究成果还被“两广三地”的三所学校采用实践,效果显著。至此,我已脱离以前呆板普通的教学模式,并朝着研究型教师的目标去改变创新。经过持续的教育规律探索,我爆发出了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不断提升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不断增强的个人综合素质,让我体现出了自己的专业价值,收获了专业成长的幸福。

苔花虽小,自有芬芳。语文教学路漫漫,我将用坚守与创新走出一条芬芳馥郁的语文之路,然后永远在这芬芳馥郁的路上幸福地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化州市绿景花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