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3个生字,并结合语境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尝试通过抓住要素找出文中互相关联的几件事情,并把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初识总理解题意
1.激趣导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人读书可能是為了赚大钱;有人可能是为了让家长有面子,让家族出名……那么你又为什么而读书呢?有一个人的想法和你们的不一样,想知道他为什么而读书吗?
2.教师出示课题,学生用手书空,边写边读边认。解释课题,强调“崛”,解释“崛”:原指山峰高出地面,后来逐渐变成了“兴盛起来、振兴起来”的意思。同学们认为“中华之崛起”的意思是什么?(使中国强盛起来,强大起来……)那整个课文题目的意思应该是什么?(为使中国强盛起来而读书)
3.这是谁的想法?(周恩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恩来这位伟人。出示周恩来图片和他写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的书法作品,简单介绍周恩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到奉天上学时只有12岁,在那里他亲眼看到了许多中华不振的事情,决心通过读书寻求救国之路使中国强盛起来。中学毕业后,周恩来不怕困难,到日本寻求救国真理,在出发前他以诗明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表达了他想拯救中国的伟大志向。学习到这里,你觉得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4.年仅12岁的周恩来就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他那崇高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在上课一开始便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可以快速进入课文训练的重点。通过问题的创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读书意义的思考,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学生理解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结合课文内容介绍故事的创作背景和周总理,能让学生对周总理和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题的感悟。】
二、归类识词,借助语境晓词义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或生僻字,特别留意文中带拼音的字词,要把它们读准确。
2.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检测纠音,借助语境理解词义。
(1)学习第一组词语: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光耀门楣、江苏淮安。
①看课文的注释,“奉天”就是今天的辽宁沈阳,是周恩来12岁时上学的地方。周恩来读书时的学校名字叫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②借助图片理解“门楣”。“光耀门楣”可以换一个近义词来理解——(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的意思便是做出让家门感到光荣的事情。
(2)学习第二组词语:严肃的问题、清晰而坚定、抱负和胸怀、疑惑不解。
①在学校里你遇到过哪些严肃的场景?(升旗仪式、表彰大会……)由此看出“严肃”的意思是——(令人敬畏的、认真的。)
②魏校长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回答的语气怎样?(清晰而坚定)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这组词语。“清晰”的近义词是——(清楚)“坚定”的反义词是——(动摇)“清晰而坚定”的意思就是——(心里很清楚,一点儿也不动摇。)说明周恩来回答魏校长所提的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③“疑惑不解”这个词中的“疑”可以组词为“怀疑、疑问、疑虑……”“惑”的意思和“疑”一样,所以“疑惑不解”的意思应该是——(心里不明白,有疑问。)
(3)学习第三组词语:魏校长、为之一振、赞叹、当效此生。
①这组词里有两个词语很特别,看哪位同学更厉害,用你的慧眼把它们找出来?(为之一振、当效此生)这两个词都是文言文。“为之一振”的“振”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可以组成——(振奋)“为之一振”指的是魏校长对其他学生的回答都不是很满意,而周恩来的回答却让他倍感振奋。他忍不住连声赞叹——(出示句子,学生朗读:“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②“效”字在“当效此生”中的意思是“学习”,校长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向哪个人学习?(周恩来)所以“此生”在课文中就是指志向远大的周恩来。
(4)学习第四组词语:左顾右盼、训斥。
①指名读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借助语境理解“左顾右盼”,说说“左顾右盼”的近义词——(东张西望)
②“训斥”可以用哪个词来代替?(责骂)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分清生字的结构类别、偏旁的位置和关键笔画,在班内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按生字的结构归类进行书写提示。特别强调“赞”字的偏旁变化和“肃”字的笔顺。
【设计意图:将所需要学习的生字词通过合理归类分组,学生在学习理解字词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习得了字词的同时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关注人物,要素归纳知内容
1.复习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的内容,回顾梳理故事内容的方法。
2.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用笔在课文中画一画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师生合作判断课文讲了几件事。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表格,说一说每一件事讲了什么内容。
4.全班交流,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及人物的关键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5.总结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抓课文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串联起来把握主要内容。教师示范第一件事的归纳方法。
6.师生合作完成第一件事的归纳后,教师小结: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完整。
7.同桌讨论两件事的主要内容,班内汇报。
8.思考:文中的这三件事能不能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听到“中华不振”;(3)看到“中华不振”。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第一件事是整个事情的——(结果)立志的原因便是——(中华不振)
9.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倒叙写法的好处。(使文章更加生动,情节曲折,创设悬念,吸引读者。)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难度系数较大的阅读能力训练。通过复习之前学过的方法,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归纳,让学生学有方向,习有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讲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
2.尝试写一写自己读书的目的,注意把理由写充分。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诗句,诗文对照明志向
1.如果用伯父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哪四个字?(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说说中华不振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
(1)“在奉天上学的时候……没有地方说理。”师引导:本来就属于中国人的地方,反而被外国人占据了,有事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这真是——(中华不振)
(2)“一问才知道……反而训斥她。”师引导:自己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却不能抓肇事者,将他绳之以法。巡警是中国人,不去惩处肇事的人,还大声责骂自己人,真的是——(中华不振)
(3)“围观的中国人……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师引导:“谁又敢怎么样呢”换一种说法就是“谁都不敢怎么样”。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说明了什么?(明明心生怒火,却又不能表现出来,只能围观安慰这个不幸的女人,默默地忍受着不公平的对待。)这真的是——(中华不振)
3.出示当时社会资料,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让学生铭记中国的屈辱史。说一说学完这部分内容之后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
4.品读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1)在一次次听到中华不振,在一次次看到中华不振后,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的心里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出示并齐读)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2)出示关键语句“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师引导:从“像一团烈火一直在燃烧”,你体会到了什么?(周恩来为祖国感到着急,关心人民的疾苦,想拯救中国……)所以,当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为了中华的崛起,周恩来说到做到。他在中学毕业以后,在坐船去日本求学前的一个晚上,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的豪情壮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6.诗文对照,领悟情感。
(1)出示译文,生自由读。师引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诗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周恩来所写“大江歌罢”相对应。日本在东面,所以周恩来在诗中点明要到日本的词语应该是——(掉头东)他到日本去干什么?请用这首诗中的一句来回答,就是——(邃密群科济世穷)
(2)师引导:“邃密”是“精心研究”的意思。“群科”即社会科学。那“邃密群科”的意思就是——(精心细致地研究社会科学)这样做的目的是——(济世穷)你觉得“世穷”与文中的哪个词照应?(中华不振)“邃密群科济世穷”与文中的哪一句照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面壁十年”说的是达摩祖师用了十年的时间在少林寺的山洞里修行,最终成为中国禅宗始祖。周恩来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刻苦精神。“图破壁”来自于“画龙点睛”的故事,说的是画家张僧繇在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都没有眼睛。后来经他点上眼睛,四条巨龙就从墙上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心中的巨龙大家觉得应该是什么?(中国)由此看出,除了中华不振让周恩来立志之外,他还希望中國能像那条巨龙一样腾飞起来,希望中国能够——(富起来,强起来,发展起来……)
(4)“难酬蹈海亦英雄”说的是有志青年陈天华跳进深不见底的大海,想以此来警示那些还在沉睡的中国人。周恩来很佩服他,把救国济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我们称他为——(英雄)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用上你的敬佩之情。
7.(播放视频《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要和大家分享?(学生交流学习体会,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紧扣课文,让学生去寻找“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引导中,让学生再次强烈感受“中华不振”。在朗读中不断堆积情感,结合自身的朗读体验感悟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急切心情和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观看《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恩来。受伟人精神的影响,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二、动手练笔,立志宣誓爱祖国
1.出示补充资料: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这太平盛世终于如他所愿。在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国人努力之下,中国不再贫穷落后了,中国人挺起了脊梁,国人可以自信而骄傲地走在世界的眼前……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但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依然存在。
2.看完这些资料之后,想一想: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你会怎样回答?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理由写充分。
3.班内汇报交流,师生合作评价。
(作者单位:广东信宜市怀乡镇金盈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