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教育中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的着力点

2023-06-06 06:56:32祝嘉琳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00083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00433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中华

|祝嘉琳 孙 力|.上海外国语大学 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00083;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00433

“课程思政”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目前,探讨文学教育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论文不少,但大多分学科探讨,如中国古代文学课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中国现代文学课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等;且这些论文大多有一个特点,即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很宽泛,即只要关乎德育和美育的主题、素材、人物情节、形式等,均为文学教育中可以挖掘的课程思政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大党的核心议题和成功秘诀,这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进一步赋予了“课程思政”时代使命。作为与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文学教育要落实“课程思政”,必须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立足文学学科的视野,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视角,挖掘文学中与之相关联、相契合的元素,以此作为文学教育中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努力为文学教育践行“课程思政”提供一个借鉴。

本文主体板块的论述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认识:

第一,中国文学教育中本身就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资源,基于目前的主流论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2]。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对其辩证地选择、吸收、扬弃,以期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故开展文学教育时对本身包含其中的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的萃取。

第二,中国文学教育中本身也包含着红色文化这一资源,基于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关联,对红色文化中一些内容的关注,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的萃取。一般而言,红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物质层面的如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等,非物质层面的就是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产品之中,红色文学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学在反映和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的过程中,都毫无疑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开创性地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更是激励了红色文学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以小说《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保卫延安》、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散文《荷花淀》、剧本《白毛女》《赤叶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红色经典。在此后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都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彩华章。红色作品中蕴含的我党、我军的世界观方法论、战略思想等,无一不生动形象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为青年一代理解中国革命史,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与认同提供了极为丰厚的资源,是文学教育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的重要源泉。

中国文学教育中包含的内容很广博,本文重点聚焦其包含的中华优秀文化这一资源,探究吸收时该从哪几方面着力、重点开掘。

一、着力文学课程中的思想方法

文学教育中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的第一个着力点,应该是根本的思想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以载道,因此要重视中国文学教育中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相契合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如果有比较充足的文学学习和涉猎,从中感悟中国文学中所载之“道”还是比较容易的,中国文学中的许多“文眼”所在,实际上也是“道眼”所在。即使是作为兴趣的文学选读或选修,只要我们确立这样一个着力点,就不难将中华优秀文化精华中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相契合的神髓凸显出来。中国文学作品除了给我们文学的陶冶外,我们完全能够从中领悟到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想方法相契相融的宝贵财富。比如:《论语》中孔子言“未知生,焉能知死?”“不语怪力乱神”,其中包含着唯物论、闪耀着先哲理性主义的光辉;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包含着民本主义、人文主义思想;老子言“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礼记》中言“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宋代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对实践第一性的重视;宋代以来的公案小说对循理求缘的讲究中包含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元曲《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对爱情的讴歌、明代戏曲《牡丹亭》中以对情的执着来作为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抗等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巨大光芒。红色文学就更是思想的“富矿”,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畅销小说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曲波的《林海雪原》中表现的我军的战略思想,徐光耀的《小兵张嗄》中的人民战争、依靠人民的思想底蕴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的鲜活体现。此外,在青年中曾经影响巨大的小说《青春之歌》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经历三个阶段的成长与磨难,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共产党员的思想进路,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成长、羽化的典型诠释。

贴近人民大众,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红色文学中“人民观”的体现更表现在方方面面,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共同特征:选材上贴近人民大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普通生活、主人公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语言上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作品的情感上,也多表现“大我”情感。越是红色文学的大家,越没有“象牙塔”的旧习,越具有大众亲和性,比如贺敬之的诗歌、刘白羽的散文等。

罗丹曾经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们说:文学中不是缺少思想,而是需要领悟。作为文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在篇章中发现、挖掘与提炼思想的精华,见缝插针地点拨,将文学的教化育人功能、文学教育在“课程思政”上的引领作用发挥透彻。

二、着力文学课中的优秀价值观

中华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进步价值观,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信念、不畏强敌的民族勇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优秀价值观,这些价值内涵不仅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夺目的精神标识。它既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又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它既体现中华文学的宝贵价值,又折射中华儿女的思想风貌。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在认识优秀价值观的历史价值上着力,即强调认识优秀价值观的社会进步价值。以家国天下为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乡念土、孝老爱亲、慎终追远等思想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系和魂魄所在,紧连着过去和现在,紧连着我们民族家和国共同熔铸的特色,激励着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生生不息。文学作品中这类篇章俯拾皆是: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到鲁迅的小说与杂文、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闻一多的诗歌《死水》《红烛》、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对民族品格重塑的思考……这些篇章都蕴含着作家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患、关怀与思考;而孟郊的《游子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余光中的《乡愁》等篇章所传达的思亲追远的高尚情怀等,都是中华民族最有民族特色的精神底蕴。学习中反复吟咏、分析、阐述,必将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于一体的大局意识,树立爱国爱家、家国和谐的深厚民族情怀。

其次,在阐释优秀价值观的现代意义上着力。在优秀价值观的现代阐释上着力,即从当前建设、改革、奋进等实际需要出发来开掘与弘扬优秀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的中国人民的“四个伟大”,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3],为我们阐释中国文学中优秀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提供了重要遵循,由此能够打通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共有的精神血脉。这“四个伟大”,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也是当代中国建设与奋进必须的精神动力。从航天梦的实现到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从女排的成功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无一不是“四个伟大”的生动写照,故这四大精神如一条红线串联起了当下最需要的优秀价值观,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也为文学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指明了方向,值得深刻领悟。这“四个伟大”在文学作品中亦有很多体现。诚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文体的流变蕴含着古人无限的创造力;而品味一代之一代文体演变时,便可领悟民族的文学文化不断求新求变、破旧立新的革新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其命维新的创造精神。再比如,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中蕴含的奋斗精神,《西游记》中唐僧带领的取经团队的分裂与团结给世人的警示,中国古代神话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中蕴藏的坚定理想等。这些都是与“四个伟大”相契合、相呼应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教育中,我们得善于穿越,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拥抱当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由此充分彰显优秀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最后,在激发优秀价值观的育人功能上着力。相比以上“在阐释优秀价值观的现代意义上着力”,“在激发优秀价值观的育人功能上着力”强调优秀价值观的“对象化”,即在努力学习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叙事手段、风格特色等从内容到形式层面蕴藏的德育元素中,使之与学习主体的思想相融通,内化于心、塑造于行。具体而言,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挖掘文学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元素,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阐释,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展开德育教育,以此发挥和强化文学教育的思政功能。比如在曹禺的话剧《日出》中,通过对黄省三、小东西等底层小人物悲剧的刻画,深刻揭露和强烈批判了那个“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不公平社会。毫无疑问,这就关系到何为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以此可以激发学习者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与向往、追求;钱钟书的《围城》,批判和讽刺了不少无德无才的所谓的知识分子,可以以此展开对“诚信”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中涌现的优秀作品中,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很有代表性。作品通过对以现代化工厂、现代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来引发读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意识到文明的前行,不是斩断身后的历史,而应该在立足传统,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孕育现代性。谈及此文,便可以加深对“文明”的深层次理解。文学中这类德育元素非常多。孤立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抽象,而文学因其生动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质,使其成为政治与历史的最好脚注之一,故文学教育中要充分挖掘这类德育元素以内化学习者的德育品格。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尺度考量文学教育,防止负能量的侵蚀。文学流派纷呈、思想丰富,又有不少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这就迫切需要文学教育工作者有更高的政治站位,厘清思想、褒贬分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鉴别与评价尺度,勇立潮头,及时纠正,准确引领,使文学教育能够成为青年成长路上的明灯。文学是人学,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存在,因此,文学教育必须回答倡导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问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出发,当今的青年应该是:积极进取而非消极避世的躺平主义、佛系心态;有投身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大局意识而非个人主义至上的崇实尚利;内心深入葆有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惩恶扬善的是非观、公平共富的社会主义基本理念而非以个人利益与个人成功为核心的不择手段、竞争本位、唯利是图。以正确标准为尺度,在文学教育中需要厘清和规避不良思想对青年的影响。比如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诗坛的非非主义、莽汉主义、“他们”等诗歌流派,虽然在个人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其中的某些叛逆性和异质性却可能加剧青年在个性、自我、多元等方面的片面、过度追求;再比如,20世纪90年代在小说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新写实小说潮流,虽然其艺术审美上的“零度叙事”令读者耳目一新,但充斥于篇的对日常生活及物的妥协与迷恋是不利于培养青年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开阔、宏远的大格局意识的;又比如,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中虽不乏舍生取义、不甘平庸努力进取等正能量,但充斥其中的霸道总裁崇拜、玛丽苏情结给青年人带来的虚幻想象、为了个人利益而泯灭公德与是非的“腹黑”、“伪白莲花”、“心机女”等宫斗、宅斗人设对青年人的不良影响,如此等等。文学极强的意识形态性对教育者的政治觉悟有着极高的要求,不含糊其辞而是立场鲜明地引导教育对象批判性地甄别优劣,十分关键与必要。

三、着力文学课中的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一般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肯定、认同、积极实践,并对其持久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指出:“14 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了解我们5000 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4]“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5]因此,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根脉,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针对文学教育人文性强、辐射面宽的特点,在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时就不能就事论事、坐而论道,而要在广、全、比等层面下狠功夫。

首先,在宽广的视野中确立自信。树立“大文学”的观念,以更广泛地吸收中华优秀文化,尽情展现母语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感。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渗入等原因,青年人重外语而轻母语的现象依旧十分突出。以母语教育为己任的文学教育如何落实“文化自信”依旧任重道远。文学教育中的思政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以诗歌、小说、散文等纯文学为主的范畴,还应该有更加宽广的视野。中国文学的魅力不仅限于文学性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之美而应该引入“大文学”的观念,即中华文学不仅有“文采”,还有思想、情操、方法论、社会观、人生观等,从多方面滋润中华儿女,我们当为之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应该将古人文章中的经、史、子、集、章、铭、碑、贴及现代人的书信、杂文、札记等都纳入文学教育的范畴。这些兼具“文”的风骚与“笔”的神韵的文体中蕴藏着的汉语驳论的智慧,纵横捭阖的气魄,谋篇布局的严谨与精妙,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的冼炼通透,不仅能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还能尽情地展现母语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

其次,在全方位的文学审美中领悟自信。要避免碎片化地解读文学经典,否则就难以感悟其自信,甚至会滑落到自卑、自怨。文学通过对社会、人生、人性等的关注,本质在于直抵人的心灵、情感与灵魂的最深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决定了其中含有大量的审美元素,中国文学就体现得很充分,应该注意感悟其独特永恒之魅力。文学经典中的审美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层面:一是内容美。《尚书·虞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中国文学之美不仅仅在它呈现的形象层面,更精彩的是它包孕的“象外之意,系表之言”的深刻内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绘,光彩照人、夺目千古,背后支撑的实际上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岳阳楼记》不仅写巴陵胜状的气象万千使人为之惊叹,更让古往今来无法割舍的,其实是“先忧后乐”的崇高情怀。这不光是文学之美,文学之美背后深藏的是立身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增强文化自信感的最佳切入点,值得学习中重点挖掘,反复歌之咏之。二是形式美。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中国的传统诗教以“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之一,故中国人用语言进行传情达意时讲究留白、含蓄,并通过赋比兴、象征、意象等多种修辞技巧来激发人们的审美想象,强化语言的含蓄与蕴藉之美;另外,中国的诗词格律通过押韵、对仗、节奏等形成特有的音韵美。这些都是蕴藏在文学教育中独特的民族文化之美,学习中反复品味,对于提升文化认同感、自信感大有裨益。

最后,在比较的过程中植根自信。在中外文学作品的对比中领悟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引导形成理智而坚定的文化自觉,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先贤的作品便可以看出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文学作品一开始就呈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最经典的文本都不同于西方往往具有的浓厚宗教色彩,正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能知死?”“不语怪力乱神”。这实际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理性和智慧。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与社会本位,崇尚“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操,西方人则强调个人主义与个性本位,传颂《巨人传》式的精神。中国人尚“和”“仁”,西方人尚“冒险”“武力”;中国人尚含蓄、婉转,西方人尚直白、热烈……中西文化不同的斑驳倩影在文学中都可以找到,文学教育必须引导学习者认识其差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地扬弃与吸收,并让其深刻领悟到差异形成的原因及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国情、世情等的相适应,以坚定其文化自觉,从而达到更深层次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

四、结语

文学教育不仅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践行“课程思政”中极为生动和理性的一环。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将“课程思政”模糊化或只停留在“贴标签”的层次,是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的。这一话题还会涉及教材的编选、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变革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今天的文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可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切入点,即紧紧围绕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华这一维度进行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因此,在中国文学教育中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首要的着力点是挖掘文学课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思想方法;“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6]。这激发着我们在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元素时还要着力阐发、弘扬文学课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此外,在充分领悟母语的魅力、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美感中坚定文化自信也是萃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一环。抓准着力点,就能够使文学教育践行“课程思政”找到具体的抓手,也是培养青年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建构健康、向上的青年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走出了文学教育在价值引领上的新路。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中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商(2015年51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