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建党精神:三维逻辑、理论特质及其时代价值

2023-06-06 06:56:32李博文贾淑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李博文 贾淑品|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自“伟大建党精神”提出,国内学界对其的研究就未曾停止过,研究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五个方面。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研究。代玉启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分别与认知层次、目标层次、特质层次和主体层次相对应,认为这四个层次相互独立、各有侧重[1]。刘中等人分别从建党“求什么”、立党“为什么”、兴党“凭什么”、强党“靠什么”等四大问题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逐一阐释[2]。二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及理论特征研究。国内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研究基本一致,绝大多数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伟大建党活动的实践逻辑、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出路的历史逻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渊源中寻找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高正礼从延续性、本源性、实践性和整体性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特质[3]。康晓强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品格概括为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融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相合、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4]三是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研究。沈孝鹏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适格主体、提供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础母体、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生成范体[5]。在王炳林等人看来,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具体体现为理论之源、宗旨之源、意志之源和品德之源[6]。四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途径研究。在刘萍看来,为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振奋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培育大学生的崇高情怀,应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7]。王欣认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从学习理论、建章立制、加强传承以及融入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8]。五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曹丰汉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之源,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真理和理想的力量,赋予党实现现代化的责任和使命,赋予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勇毅前行的意志力,赋予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聚合力[9]。王炳林、马雪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使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由被动转入主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10]。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途径探索和时代价值而言,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相融合、伟大建党精神与“第二个结合”相辉映方面还存在着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1]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国。尽管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和5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但如果没有伟大而又科学的思想指引和强大而又永恒的精神凝魂聚力,中国共产党就无法保持其先进性,也将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2]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强大物质基础、提供了先进理论指导,迈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步伐,使得我们更加接近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三维逻辑”及科学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主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和让中华民族再次复兴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这一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逻辑上,蕴含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里,融入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一)“ 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

纵观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是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没有对“伟大建党精神” 有过任何理论阐述和归纳总结。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较长一个时期内没有对“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科学理论进行论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凝结在党的理论体系之中,在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创立时就已经形成和体现,并且始终彰显于党百年来的具体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百余年漫漫征途上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主要内容的进一步诠释,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证明和理论确证。

习近平同志前无古人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3]7。这一准确的理论阐述和政治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宝库的历史性贡献,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全面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二)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三维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繁荣发展的理论成果,是汇聚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智慧的特色理论;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逻辑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它的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是对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确证。

第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

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开展实践创新指明了奋斗方向,更为我们进行理论创造提供了基本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起点,在这一伟大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融合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优秀品质和根本特征;与此同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逻辑起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样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初步形成和进一步发展作了理论逻辑的科学理论论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不断在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得到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孕育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等显著优势,与其他理论思想有根本性区别。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百年奋斗、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初心不改地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地位,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中国化和时代化;如此才能够使得伟大建党精神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理论确证和实践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新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吐故纳新并得到实践检验证明后形成和进一步确立的丰硕成果;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又一以贯之地将这一伟大精神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不断将党和国家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逻辑。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315伟大建党精神不单把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基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优质养分,充分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之中,作为自身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逻辑。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所以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烙印。作为伟大建党实践活动的先导,伟大建党精神就与生俱来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儒家哲学“天下大同”思想、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有着高度的相通性和相合性。

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来源,以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因。可见,这一伟大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和实践先导。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厘清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有利于我们党深刻理解“两个结合”这一重大法宝、必由之路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党充分运用这一规律性认识和深刻性总结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有效地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逻辑。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4伟大建党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实践斗争和理论斗争每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线索和价值取向,并在各个时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证实。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中国蒙受列强欺凌,中国人民遭受列强残害,中华文明逐渐失去光芒。挽救危亡的中华民族,拯救苍生于水火成为当时无数仁人志士的历史责任。但无论是封建农民式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在内的资产阶级式的改良或革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也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都以失败而告终。救亡图存的历史实践证明,“‘山重水复’的历史境遇迫切需要新思路、新主义、新阶级来引领救亡运动”[14]。从逻辑与历史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就是从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历史中孕育出的,同时也是在中国共产党“血”与“泪”的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伟大建党精神与伟大中国共产党一起诞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而进一步得到科学确证和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艰苦拼搏、勇于肩挑重任,使得中国摆脱西方列强的残酷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立志图强、自力更生,使得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使得我国成功转移工作重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科学的思想指导;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全面深化改革,使得中华民族逐步强起来,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勇毅前行。中国共产党的每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都以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5]500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建党实践,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百余年奋斗对伟大建党精神奠基形成和深入发展的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创新、不断与时俱进的历程结合在一起的,是同挽救中华民族于生死存亡、拯救万众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历史进程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是同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建党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应将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历程的研究置于一个宏观的“历史维度”,而不是只拘泥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固定的历史节点;应当充分发挥历史自觉,做到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三) 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3]7这一系统阐述和科学总结,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偕行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优秀品质。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11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只有科学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正确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地抓住发展的机遇;我们只有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迈进。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正反两方面得出的经验总结。这一经验总结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进行理论创造的优良品质,为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百年发展壮大,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3]10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早已刻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子里,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注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中。坚持真理,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就是要勇于同各种各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或事作坚决斗争,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就是要学会和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理想信念指引奋斗方向,提升精神境界,昭示人生目标。坚守理想,就是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更好地推进我国伟大事业发展进步的宏伟目标。我们党和国家更高阶段发展目标是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千百年来的民族夙愿。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共产主义是一个包括思想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三位一体的科学概念。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信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在中国实现也能够在全世界实现,坚定共产主义必将能够胜利的信念。

党的百年风雨兼程,但理想信念始终未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6]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实践不容辩驳、不容置疑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是由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的矢志坚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持续坚守,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一根明线、一条主线,是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确证。为实现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勇于担当使命,不断艰苦创业、始终顽强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和体现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7]。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始终以民族大任为己任;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为了顺利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让中华民族越来越强,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奋斗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呕心沥血、砥砺拼搏了一百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8]15。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很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需始终不渝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集聚精神力量。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史。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一英雄气概的有力诠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内忧外患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他们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自己的眼泪,再一次同整个无产阶级的敌人作英勇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不惧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政治排斥和军事威胁,坚持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取得一个又一个瞩目成就,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努力冲破各种枷锁和束缚,开辟前无古人的崭新道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开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在当今复杂而又艰难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扬勇于斗争的精神,明确提出斗争的时代方向,改进创新斗争的理论方法,苦练增强斗争的才略本领,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划时代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越来越能够得以实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3]12党在百年奋斗的四个具体历史时期里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得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敢打敢拼的拼搏精神、勇猛顽强的英勇气概和奋勇争先的革命斗志,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史、百年奋斗史。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根本立场的坚定回答,是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全部实践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深刻回应,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宗旨的充分展现。对党忠诚不是仅要求中国共产党员遵守党员条例、忠于党的组织等,对党忠诚,从根本意义上说,从价值意义和实践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求党员要忠于人民,要忧人民所忧,急人民所急,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记在心里。

自从人民和历史选择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接力棒就交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手里,历史的革命重任同样也交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上;“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9]8中国共产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勇担历史重任,担当起人民的重托。不负人民就是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实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就是要牢记和践行党的性质宗旨,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新时代条件下,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互统一,才能更好地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和改造世界的首创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提供价值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理想信念、党的初心使命、党的实践方式和党的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科学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为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挥历史主动、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奠定了理论前提;为我们在和平环境下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艰辛、体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壮丽提供了历史线索;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践行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特质

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稍加整理就不难得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特质:理论独创性、人民至上性、顽强斗争性和鲜明实践性。这一精神的理论特质是在深入考察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具体历史的过程中得出的,是在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后得出的,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特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辩证方法的。

(一)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理论独创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的独创理论内容,是基于近代中国独有历史条件的理论产物,深刻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独创性。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也没有对“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理论问题的相关论述。“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0]。伟大建党精神是无产阶级国际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得到最终确证。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发展的独特性,深刻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独创性;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理论内容的科学概述和精辟总结,丰富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学说,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和政治本色,坚持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内容,为坚持和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内容。

(二)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人民至上性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21]。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对人民至上性的完美诠释和深刻写照,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根本立场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暗淡历史得到了万丈光芒的照耀,使得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找到了生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古老而悠久的中华民族和历经艰难困苦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传统,是在一百年的革命实践活动中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2]对党忠诚,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忠诚,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8]2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三)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性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与许许多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敌人进行斗争,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样无数次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顽强奋斗、敢打敢拼、逆流而上是蕴藏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红色血脉里的革命精神,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本色。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党百年斗争的各个具体历史时期以伟大建党精神的顽强斗争性为精神指引,与不同的敌人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不断掌握科学的斗争方法、增强实干的斗争本领、明确正确的斗争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越是要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英勇精神。

(四)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鲜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科学内容都体现了实践性这一鲜明的理论特性。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虽然伟大建党精神是一种以主观形式存在的理论,但其理论内容是客观的,是在客观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确立和发展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科学产物,是主观符合于客观的科学理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506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坚持需要根植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所赋予的历史重担的担当需要用具体的实践活动证实,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质需要以实际行动体现。

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独创性、人民至上性、顽强斗争性和鲜明实践性的理论特质深刻反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是对伟大建党精神主要特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为我们继续践行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理论和思想精华,同时这些理论和思想精华又对时代的发展产生着反作用。“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3]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科学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正确概括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特质,就是要更加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历史作用和价值意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完整传承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坚守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精神源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精神支撑,为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一)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地位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接续发展和世代传承、红色精神血脉的薪火延续和代代相传都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泉和开端的。伟大建党精神宛若一条“精神河流”,串联起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精神丰碑,指引着全体中华儿女沿着革命先辈走过的光荣道路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上,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红色血脉得到践行和赓续,得以源远流长。

1.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泉

伟大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百余年,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力量的百年艰苦卓绝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牺牲、敢于同各种艰难险阻作英勇斗争,展现出敢打敢拼、奋勇争先的英雄气概,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9]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起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且具备相同的理论特质。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也随之历久弥坚;进而在具体践行这一伟大精神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完善和弘扬源源不断地提供力量源泉和价值导向。

2.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同伟大建党精神关系紧密,两者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熔铸成的红色精神、浇灌成的红色基因、锻造成的红色传统,形成了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红色血脉。”[24]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时所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其“机体”内就流淌着决心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红色革命血液,其红色革命精神源源不竭地灌注到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中去,因此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对红色血脉的延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践行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维护和赓续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才能够做到初心不改使命不变,才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确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蕴含于伟大建党精神中,彰显于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伟业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鲜明特征的广义概括;换句话说,只要是爱党爱国爱人民、为党为国为人民和利党利国利人民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运用,都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献身的政治本色,都属于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本色的理论范畴。

“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25]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中,我们推翻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人民解放;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民主;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人民富强;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社会发展的崭新面貌,使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越来越多地变成现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和践行对人民的铮铮誓言,始终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阐述和发掘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义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延续和承继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坚守和发扬政治本色提供了精神源泉。

(二) 伟大建党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仅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想要摆脱贫困的宏伟夙愿,兑现了党对人民的承诺,而且为世界脱贫减贫问题作出贡献,彰显了大国的形象和担当。当今历史条件下,我国面临不为人知的挑战和稍纵即逝的机遇,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一次吹响进军的号角,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作为实践的先导,这一伟大精神自然要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和各种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完成、加快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1.伟大建党精神是统筹协调推进国家发展战略的精神引领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13]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事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生命体。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一以贯之地引领了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容和理论特质从五个方面提供了精神引领: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兼顾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内容。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需要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思想指南。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容和理论品格可为以下进程提供精神指南:持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稳步前进;全面深入开展党的自我革命,将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相结合。

2.伟大建党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指南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我们党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目标,越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绝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场合上“失语”,一旦“失语”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政权安危。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征程中,离不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第二个结合”。伟大建党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硕果;这一伟大精神为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供了精神指南。

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容和理论特性,并用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质朴语言、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语言以及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点的语言体系开展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科学理论的宣传工作并提出实践要求。

3.伟大建党精神是加快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的精神坐标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那天起,就勇于肩负民族重担,致力于创造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重大进展,取得了伟大成就;“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26]542西方反华势力奉行文化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反全球化浪潮的错误极端思想,一直在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传输“普世价值”、推行文化霸权。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下,我们党必须充分运用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科学理论的科学内容和理论特质加快推动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创新进程、持续深耕“两个结合”的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样才能抵得住西方敌对势力的“糖衣炮弹”、扛得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围追堵截。

(三) 伟大建党精神是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彻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征蕴藏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和根本立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7],特别是在我们党成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后,更加需要伟大建党精神这一能够“说服人”的理论,为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1.伟大建党精神是加强中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注重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全民族品德行为修养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还有些地方存在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内容,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养料,不断丰富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铭刻于心,领航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建党精神统一起来,形成两者的合力;充分利用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从而准确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容和理论特征的显著优势,加速推进中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

2.伟大建党精神是提升中国人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助推器”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8]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离不开科技和文化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科学技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改变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注重对中国人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建设,以科学文化教育为本,注重理论基础知识与高素质人才的作用。

不论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及先进科学的理论文化;应运用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容和理论特征培育高素质人才、探索未知科学领域和总结先进科学理论,助推中国人民科学文化素养建设。

3.伟大建党精神是发扬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作风的“传输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宏伟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的优良品格,这也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各个具体历史时期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证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6]536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使得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伟大工程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从而更好地实现伟大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26]101在新时代的前进道路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仍要以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征为指导,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总之,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的代代相承和薪火延续,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铸就和保持提供精神源泉;伟大建党精神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提供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