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红
培养良好习惯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育人目标,可以给学生的未来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良好习惯的养成讲求循序渐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念,调整教学重点,把习惯养成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关注学生微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整体性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微习惯概述
微习惯的概念提出者是斯蒂芬·盖斯。斯蒂芬是典型的懒人,不想做任何事情,但是又想要改变自己,变成成功人士。于是他积极琢磨怎样不花费力气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在这样的心态指导之下创造出自我改变方法,也就是我们要论述的微习惯。微习惯能够帮助人们用最小代价培养最优秀习惯,从而实现改变自己的目标。简单来说,微习惯就是将一个复杂行为拆分成最简单的行为。比方说想要养成每日坚持阅读30分钟的习惯,微习惯方法就是将每日阅读30分钟化简成每日阅读一分钟的微习惯;想要养成每日写作的微习惯,习惯做法就是将每日一篇3000字文章化简成每天写50个字的微习惯,在习惯的累积和不断加强当中,日益达成良好习惯培养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培养微习惯着手,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也可以降低习惯教育的培养难度。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微习惯的重要意义
小学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而良好习惯的建立是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落实养成教育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不过过去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知识讲解,忽略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导致学生只是学习记忆知识,无法提高德育水平和养成良好习惯。为了在新时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改变过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以该课程为依托,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并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意义。第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往往会把侧重点放在讲解教材知识上,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素养发展,也由此给学生的综合进步带来了不良影响。把微习惯培养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可以督促教师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提高对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后续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当中开展渗透性和综合性教育,除了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熏陶,对学生进行启智、养心、求真、励志等方面的教育,牢牢把握习惯培养的机会,达成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第二,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在微习惯培养当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模块,也是小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品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注重学生微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指导学生在积累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当中保持冷静沉着的状态,有效保障以及增强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确保习惯养成效果。第三,塑造学生道德情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把学生的品德培养作为重点,教材当中有很多品德塑造的内容,需要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挖掘和利用。过去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利用意识相对较低,无法把学科的品德塑造作用发挥出来,而通过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可以促使教师做好教学挖掘工作,对教材当中的品德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并和习惯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和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陶冶品德情操。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微习惯的注意要点
小学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怎样引导学生建立良好习惯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成的目标。教师想要总结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真正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和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就必须对教学要点和教学规律进行总结与落实,消除学生素质发展当中的局限性。第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改变教师死板教学现状。专业素养缺失是当前很多教师不能有效胜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及无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要原因。而且教师很容易因为专业素养不足而出现教学中生搬硬套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提高教学改革自觉性,建立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学意识,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学习,助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目标达成。第二,加强行为习惯指导,弥补单纯教学不足。小学道德与法制课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利用习得的知识,观察生活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教师需要扭转单纯教学的错误理念,树立生活化教学思想,把知识技能教学和习惯培养整合起来,共同落实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让习惯养成教育事半功倍。第三,整合课内课外教学,促进良好习惯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有着非常漫长的培养周期,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效果,要求教师持续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指导,循序渐进在微习惯的养成当中提高优秀习惯的养成质量。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落实学生的微习惯培养,应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优化学生的习惯培养环境,在循序渐进和不断优化当中提高习惯培养质量。
四、关注微习惯培养,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实效的方法
1.开展榜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处在一个身体与心理迅猛发展的黄金阶段,他们在积极投入集体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行为。对学生喜爱模仿的特征进行有效利用,合理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教育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坚持以身作则,积极规范个人行为的同时,要在整个集体当中给学生建立学习榜样,引导学生在向榜样学习当中养成良好习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进行培养,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应该在落实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督促学生向榜样看齐,从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带动班级成员共同成长进步。例如,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时,本堂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学会处理学习当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提升学习效率。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当中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引入榜样教育方法,选择学生群体当中优秀的学生榜样,鼓励他们现身说法,用列举真实案例的方式说明善于思考习惯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分享各自学习当中的技巧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榜样的带动和支持之下提升學习水平。与此同时,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所以在教学当中也要重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积极习惯进行赏识和积极评价,对他们的优秀习惯进行强化,为后续习惯的养成带来动力支持。
2.紧密联系生活,养成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一种重要的习惯,在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微习惯的背景下,运用有效方法督促学生规则意识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规则意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把社会规则与道德原则作为自身行动准则的思想意识。良好规则意识是成长为合格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同时还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础以及有效开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化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为进入社会生活做好充足准备。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抓住生活小事,把学生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内容作为有效载体,根据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无限思考,促使学生建立遵纪守法意识,并逐步将其内化成为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现实生活当中的资源,对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积极培养。这堂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会保护自己。教材所提及的生活安全内容有很多,其中交通安全和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先联系生活设计思考题:在上下学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哪些交通安全问题?你能够说出你所知道的交通规则吗?等到学生踊跃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给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回答资料当中的人遵守或者是违反了怎样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联系生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3.引导实践操作,建立环保观念
在依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方法,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活动的巧妙设计,以及学生在参与当中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领悟水平。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有很强吸引力的话,则能够激励学生踊跃参与,让学生在快乐实践当中推动个体发展,形成良好的操作实践习惯。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习惯,鼓励学生内化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安排实践任务,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在学习《变废为宝有妙招》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变废为宝的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自主收集生活当中的各种废品,然后整合自己的创意,制作出工艺品,在这一过程当中建立良好的环保观念,并把保护环境作为一种良好习惯,长久保持和践行。等到学生制作出了工艺品之后,可以让他们交流分享,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交流互动当中保证习惯养成质量。
4.注重学习指导,培育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必须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着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平台,为了确保习惯养成目标的达成,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督促学生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一是倾听习惯。倾听是最基础与有效的学习渠道,也是小学生必备的学习习惯,关系到知识输入效果。在培養学生倾听习惯时,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听课当中保持专心致志的态度,在他人表达时必须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耐心倾听完之后才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二是动脑思考习惯。开动脑筋踊跃思考,是小学生必备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来说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性思考,并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突破固有认知,在思考问题当中得到成就感以及满足感。三是勤于动笔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在学习当中勤于动笔,才能够夯实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动笔时应该提高速度,抓住其中的重点要点,同时保持书写卷面整洁。四是归纳总结习惯。新知识的习得需要反复思考与多次研究,在不断复习当中融会贯通。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善于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进行总结,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五是反思习惯。教师要教导学生主动反思,对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了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勤于反思当中不断提升。当然教师自己也要反思,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教学过程的反思,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的动态提升。
小学阶段是学成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通过落实习惯养成教育,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载体,包含丰富多样的习惯教育资源和教学机会,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默契配合,既能够增强道德与法治育人实效,又能够顺利达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让习惯养成教育事半功倍。关注微习惯培养是教师对高难度教学任务进行拆分。尊重小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重要体现,可以把微习惯培养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循序渐进落实教育活动,达到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良好育人成效。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基于统编教材指向‘微习惯组块模进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20tzjyxh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