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菲
小学是学习生涯的开端,语文更是启蒙的基础学科,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开展有温度的教学活动,围绕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从学生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积极引导和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真正实现以文育人的教学目标。
教育的内涵在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做人的道理融合在教材中,通过课堂教学,传递文化知识、生活态度和人生意义,这就是以文育人的途径和目标。情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和发展,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有温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共同发展,在情感沟通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坚韧的品格,提高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学贴近生活,营造温暖课堂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升温的重要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基础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从生活实际入手,了解学生需求和特点,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并勇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内心想法,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促进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成效。在教师循循善诱中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温暖的课堂教学中提升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
例如五年级《慈母情深》一课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深沉的母爱,并通过理解课文编排意图,唤起对母亲的热爱和崇敬。五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但文章写作背景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有些学生难以体会生活拮据的状况。教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启发,将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在课堂进行放大,深化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根据作者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刻画,把握课文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文章的内涵。教师用生活化的内容引题:“同学们,在现代生活中,买一本书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每天都被爱包围着,回想一下生活中,你们在那一刻对母亲的爱感触最深?”有学生说生病时母亲彻夜守候,有学生说是早晨天不亮母亲做好的早饭,有学生说是半夜母亲加班回家疲惫的身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思索日常被忽视的母爱,通过生活经验发现母爱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学生积极互动中课堂充满爱和感动。“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母爱在一定物质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今天的课文了解一下在艰苦的年代,生活较为困难的家庭中的母爱。”学生带着对母亲的感恩开展新课学习,从一本书,一个动作,一个工作场景中感受母爱的深沉。母爱与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和讨论,找寻文章中传递爱的信息,在作者的描绘中发现母爱不同的面貌。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蕴藏在生活小事中的爱,体会不一样的感动。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提问,在有温度的课堂中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升,情感也得到升華。
二、教学有机延伸,阅读温暖心灵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延伸教材、引发思考、温暖心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丰富知识和情感,提升素养和能力的必经之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材进行引申,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兴趣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坚持阅读,不懈地积累和沉淀,锻炼耐心的同时扩展知识储备,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语文课堂用阅读丰富灵魂,达到育人目的。
例如在五年级《牛郎织女》一课教学中,学生领略民间传说的奇思妙想,感受民间故事的生活气息。教师通过课文教学向学生普及民间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使他们感受我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同时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师通过搜集的小故事,丰富课堂教学。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教师和学生拉近距离,语言和情感沟通得到加强。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用现实和幻想的交织反应劳动人民朴实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间四大故事充满探究欲,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进行区分和延伸,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遨游在广阔的知识海洋,感受语言的妙用,跟随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学习文章中的遣词造句,感受书本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提升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倡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读物进行交换和共享,并结合教材为学生推荐经典书籍。开展共同学习,在潜移默化和共同提升中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阅读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和阅读方向,在环境描写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挖掘环境描写的特点;在人物描写中抓住动作神态探寻塑造人物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实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促进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扩大学习范围和空间,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阅读中完善人格修养,寻找上进的动力,感受生活的温暖,探索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教师应明确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重视阅读给学生带来的感悟和体验,用阅读的方式使学生打开心扉,感受文字的温度和力量。
三、教学拓展形式,丰富情感体验
在当前形势下,教学向多样化和创新性转变,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用情感温暖幼苗,用体验促进成长。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挖掘情感并收集能量,在有温度的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体会文章深意,从而提高语文水平。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动性的增强。教师通过朗诵、歌咏、竞赛、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提质增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以六年级《腊八粥》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形成整体认知,感受文章中渗透出的香甜味道。同时帮助学生扫清生字新词障碍,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作者的描写,对文章中熬粥、喝粥的情节进行分角色表演;对文章描写简略的地方进行想象和编排,展现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学生情绪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自主探索文章内容和主旨,主动提问并寻找答案,课堂氛围热烈而活跃。学生重点关注“喜得快要发疯了”和“眼睛可急红了”此类描写,发散思维,思考以何种形式展现八儿的迫不及待,并在非实物状态下通过联想和想象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把握人物心理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展现八儿的天真聪慧以及妈妈对他的爱。在表演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增加的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让人觉得甜蜜的不仅是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而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家人之间的爱。在表演后重新感受文章朴实简练的语言和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体会腊八节的民俗特色,从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满足和幸福,学生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感悟,交流所思所想,唤起学生认知体验,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生活。
四、教学读写结合,注重情感抒发
语文注重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而写作教学是其中的难点,学生难以将情感融入写作中是造成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表达技巧和布局构思,还要帮助学生找到情感抒发的基點,促进学生观点和思想随着作品迸发和展现,为写作夯实情感基础。教师应给予学生思想启迪,推进读写融合,开阔学生思路并为他们提供读写机会,使学生通过读,积累素材,充实写作内容,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从而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写作情感,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文章主要描写了北京过春节的繁荣景象和喜庆气氛,将魅力十足的民俗年文化清晰而充满趣味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脉络进行整理,感受字里行间的年味,重点放在文章写作顺序和详略安排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按照年前、过年、年后的段落顺序展开学习和分析,积累优美词句,领悟写作手法,并与其他描写过年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的优势,揣摩写作习惯,从中感悟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情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传统春节的热闹景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文章情境中,听热闹的鞭炮声,看商铺卖年画,品尝蜜饯的香甜,身临其境地感受“京味儿”,体会文章语言特点。学生总结出《北京的春节》一课语言简洁朴实,生动形象,反映出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老舍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结合老舍先生其他作品总结其写作特点并深入学习和探究。教师在学生掌握文章写作顺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理解文章内涵,学习老舍先生如何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感动人心,从而丰富他们的语言、内心和情感,并引导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开展写作。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交流讨论了解传统节日,并在探索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正确运用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等词语并将写作手法和修辞方式学以致用,在情感交融中完成写作,注重情感抒发,实现知识内化,提高写作水平。
五、课堂合作学习,增强情感沟通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自主能力和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导向的重心,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突破传统形式的束缚,构建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维得到扩展,在浓厚的探究课堂气氛中积极进取,挑战自己,并在互动中增强感情,感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提高凝聚力和自信心。学习互助能够帮助学生补充自身能力的不足,达到一个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提升学生对集体力量的感知,在有温度的课堂中不断完善自己,贡献力量,并通过竞争强化学习动力,在良性循环中推动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实现教学减压增效。
例如在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收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并在小组中分享,基于此开展文章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文朗读,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如何与敌人作斗争,交流感悟,形成初步印象,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学习,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更为深刻。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同时抓住学生特点,打造课堂的热烈气氛,打通课堂的壁垒,营造沟通环境,促进教学活动立体化、互动化、情感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讨论和探究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不同的思维和认知在沟通中产生文化积累和精神积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教学进展,把握教学方向,调动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学生在抓住文章重点,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投入情感,分析品味。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合作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意见分歧,学生在观点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相互补充配合,共同成长进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畅谈感想,体会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奉献,从而想到千千万万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进而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共鸣,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六、结语
构建有温度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实现以文育人的重要基础,教师将温度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精神教育和情感教育,以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为中心,培养有内涵、有道德、有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