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小学数学主要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这符合数学课程理念,能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包括课程教学不受重视、培养项目不够全面、引入资源较为有限、培养方式不够多样、检测评价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分析课程主题内容,基于情境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运算规律解题,借助图表分析问题,探究空间位置关系;指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学会构建数学模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黄凤芬(1978—),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桂雅路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视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等,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他们的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总体培养效果。基于新课改的课程理念,教师需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入数字资源,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循序渐进地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一、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
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多项内容,新课标首先提出的是“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能够更好地落实课程教学目标[1]。
(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模型意识等都是数学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综合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包括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内容,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不受重视
长期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是基于教材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通常是例题以及算理与算法讲解,指导学生通过做题巩固知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在课程教学中较少融入数学核心素养。
(二)培养项目不够全面
一些教师虽然能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但是他们的培养项目不够全面,通常局限在数感、量感、运算能力等方面,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比较单一化,无法形成全面综合的数学思维[2]。
(三)引入资源较为有限
数学核心素养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欠缺,往往难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所以教师要在具体的例题讲授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不少教师引入的教学资源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培养方式不够多样
数学核心素养涉及方方面面,但部分教师只通过单向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机会较少,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难以发展核心素养。
(五)检测评价不够完善
检测评价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状况,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检测评价不够完善,如让学生完成测试题,仅基于测试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三、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分析课程主题内容,融入核心素养目标
基于新课改背景,结合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分析课程主题内容,根据教学大纲与基本学情,确定好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可以据此设计和制作学案,并将学案提前发放或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一课时,联系之前的教学,教师可以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钟表的知识,认识了整时、半时。结合这些内容,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认识单位“秒”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掌握1分钟等于60秒;在观察与体验中建立关于1秒、若干秒、1分钟的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基于本课内容,教师还要融入量感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设计好课前预习学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对应的题目,让学生在解答“比较80秒和1分30秒的大小”等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量感。
(二)基于情境提出问题,培养数感量感素养
新课标提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基于情境提出渗透核心素养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等核心素养[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解答情况,做好点拨与指导工作。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课时,根据例2,教师先展示饰品店的图片,列出折扇、水杯、钥匙扣、书签等商品的价格,借此与生活联系,创设如下情境:小王去饰品店购物,看中了折扇、水杯、钥匙扣、书签,想在其中买一件最便宜和一件最贵的商品,总共要花费多少元?学校打算采购100枚书签,要花费多少元?以上情境问题,从商品价格比较、商品价格估算方面提问,渗透了数感方面的核心素养。又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测量》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自主测量水杯、铅笔、课本、书桌等物品的规格,并分别用厘米或米表示测量结果,从而培养学生量感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结合运算规律解题,培养运算能力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很多与数和数量关系相关的专题,如多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等。教师在讲授这些专题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讲解,要求学生结合运算规律解答各类问题,这样的学习能够渗透符号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基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情境题:李叔叔在某地乘坐火车到北京,用时12小时,已知这辆火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45千米,问火车共行驶了多少千米?教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145×12”,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已学的两位数相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具体解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解答“做一做”中的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素养。
(四)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培养几何直观素养
新课标中的几何直观概念,指借助图表描述、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智慧教学平台,结合数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生动、直观地讲解关于图表的例题,让学生初步建立形和数的联系,认识图表的重要价值[4]。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在学生利用图表探究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几何直观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首先借助提前准备好的电子教材以及图表资源,讲授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图表分析与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图表的重要价值。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探究例3,画出统计图,回答教材中的问题。基于统计图表,学生很容易看出每格代表5辆车。最后,教师再启发学生观察这些数字,发现当数量较大时,每一格代表5辆车较为合适;当统计结果都是整数时,每格代表10辆车比较合适。
(五)探究空间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素养
空间观念指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小学数学中包含很多与空间、图形、位置有关的课程,教师可以选择相关主题,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通过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探究空间位置关系[5]。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互动,想象与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有效形成空间观念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一课时,根据例1和例2,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先通过看图完成例1的内容,再根据班级内的座位排列情况,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在例2中,教师用(3,0)表示大门位置,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探究如何用相应的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并在图上对应的位置标出狮虎山、猩猩馆、飞禽馆。教师要结合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进行规范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素养。
(六)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推理意识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转变以往单向讲授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算理与算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推理意识指初步感悟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事实,依据相关规则,进行简单归纳或类比,经历猜想、论证、归纳等过程。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以及运用公式灵活解答相关问题。教师可布置自主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基于长方形面积公式,对比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关系,用纸张进行剪切、拼贴,分析与归纳活动,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七)专题教学构建模型,培养学生模型意识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要启发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生活和分析问题,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答问题,学会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基于本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实施植树问题的专题教学。教师先用模型图讲解“20米范围内每隔5米植树、两端都植树,能植几棵树”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30米、40米、50米的范围内分别能植几棵树,从而总结出“植树的棵数=距离÷棵距+1”,然后再让学生以此解答100米范围内的植树问题,初步建构数学模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例2,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两端都不栽树时的数学模型。
(八)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应用创新意识
基于新课标理念,结合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概念,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设计方案、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很多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在《位置与方向(二)》《圆》《扇形统计图》等课程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结合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布置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如在《节约用水》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绘制条形统计图。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展示探究结果,创新解题策略,提出节约用水的建议,同时让学生自评与互评,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会影响整体培养效果。对此,教师要分析新课标课程理念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课程主题内容和教学目标,借助丰富的数字资源与信息工具,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教师要基于学情落实相关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贾写召.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2020(18):94-95.
张世君.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21(20):33.
孙家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J].读与写:上旬,2021(6):96.
周莹.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數学大世界(中旬),2020(5):47.
王文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和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1(1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