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典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太原 030008)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所受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应注意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会经历多个阶段,而各阶段对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加之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现象,所以不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存在差别。因此,必须要做好全局谋划工作,加强和区域经济的协同联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一直以来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尽管两者并无直接的产业合作,但由于运行性质都相对特殊,两者发展能够相互影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基本都是毕业后进入到技术产业领域的,这些实践技能与工作水平较高的人才,是社会各个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创新型人才[2]。区域经济会受到地方社会形态、居民劳动态度、当地人力资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最为理想的区域经济状态,就是最大限度挖掘地方资源后的发展状态。而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联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促使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并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新时代职业人才需求更为匹配,进而为国家经济关系协调提供助力,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实际状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高度是制约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其可用资源量的关键因素。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实则就是对游客、投资者等的吸引力,也是该地经济实力的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要确保教学技术的提升,需要消耗很高的输出成本,仅靠国家补贴必然很难满足发展需求。此时引入当地企业的支持必不可少,若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当地企业便有余力为职业教育提供支持,反之不仅无法支持职业教育,还会给其可用资源数产生负面影响[3]。
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科学性,合理的企业结构可带动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性,如某些地区优势产业为旅游业,而某些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工业发展优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贡献出巨大力量。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就业问题,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企业所需人才类别等内容,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方向。所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方向和具体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尽管规模不大,但会给区域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力较强、专业实践水平较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此类学生通常对就业抱有较大的期待,也强烈希望实现更好地发展,而这类人才恰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若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高阶人才,区域经济便获得了强大的劳动力资源支持。反之,若是对人才培养质量不重视,整体培养质量偏低,加之跨区域吸纳人才较为困难,导致不得不接收低素质人才,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
实际上,区域经济发展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受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影响。区域经济覆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发展需要经历极为长久的过程。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工作之一是扩大地方的劳动力规模,保障其和区域劳动力需求相契合。而利用职业教育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便是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若是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区域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便会使得输送的人才纵使工作能力很强,也难以胜任地方企业的岗位工作,轻则会降低工作效率,重则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产业机构优化目标的达成。
近些年我国教育体制经过多次改革,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平衡教育资源,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完善专业教育发展体制、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无论是硬件或是软件配置上都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这为职业教育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某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即使职业院校可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但却无法科学安置人才,某些优质人才在无形中不断外流[4]。而由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来看,软硬设施的建设和人才回报有着明显的不对等现象,从而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反向掣肘,进一步加剧人才外流问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若此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必然会导致职业院校失去引入优质资源的资格,地方经济也会面临更大的发展困境,更加无法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前的职业技术实现方式为传统工徒式,其还没有真正被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随着国家对经济建设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科学技术更新步伐越来越快,国家对职业教育和生产间的关系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因而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探索工作,也由此断定以工带徒的传统模式和社会发展需求已不相符合。也就是说,熟练操作已并非是生产力的单一决定要素,除了技术操作方面提升了要求外,对于理论基础、系统性知识、技术革新手段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国家也针对此现象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促进职业教育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期,由于职业教育中有着更多社会资本的介入,使得职业院校和以往相比获得的资源更为雄厚,师资力量也获得了大幅提升。但职业教育制定的专升本优化计划仍然不够完善,阻碍了高质量生源的引入,加之近些年掀起的考研、出国留学热潮,很多并未实现招生目标的职业院校有被迫关停的风险,社会资源也逐步退出,这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较大限制,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步入新时代后,为确保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获得有效满足,职业院校陆续对人才培养规划进行优化调整,与各行业优质企业定向对接,在校企合作驱动之下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技术人才,不仅使得人才安置问题获得有效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在社会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校企合作模式也随之不断弱化,尽管很多职业院校仍然非常注重校企合作,但输送给企业的人才并未真正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甚至有部分院校借助“企业班”的噱头来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问题,教育资源所具有的优势更加难以发挥出来。
一方面,从内部来看,要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首先,对学科建设质量多加关注,转变以量取胜的标准,由多个角度对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进行认证,不仅要确保评判工作有据可依,还需确保市场的多元人才需求获得满足,由质量、效率等多个层面体现教育现代化特性。其次,构建包含政府、学校、企业在内的多主体共赢模式,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共同目标,各方自觉肩负起区域经济发展责任,用此来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不会存在人才无法精准对接的现象。最后,打造多方主体联合的评价机制,让所有相关主体都有平等的评价权利,收集来自多方的评价话语,而不是只参考某方的评价建议,从而更好地优化育人模式。另一方面,从外部来看,应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实施职前职后紧密沟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培育模式,全面推进面向地区的、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教育中心发展,确保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获得满足。同时,应做到三个优先、三个加强,优先保障经费的充足,不断优化激励机制,确保教职工在获得合理工资的基础上,将区收教育费附加优先用于师资培训,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优先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并设置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促进校园硬件设施的持续升级;优先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充实人才队伍,优先为提质学校提供师资,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规划,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区域为单位对各校的优质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强教育管理统筹,科学调配人员,合理利用资金,推进联盟办学模式,促进院校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院校和区域联动实则就是将双方的优势资源集合起来,共同发挥资源价值促进双赢,由此来消除各自发展时存在的不均衡问题。首先,将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和区域优质产业相对接,职业院校不仅要将原生性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建设独具特色的优质专业,与此同时还需要利用特色专业和区域独特产业精准对接,用此促进区域内部资源的良性循环。即将一些和市场对接不够紧密的专业砍掉,将少而精的特色专业群作为重点打造对象。其次,职业院校必须对市场动态多加关注,尤其是将新兴产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专门设立新型专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对接,确保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借助外部资源来盘活各项内部教育活动。最后,以宏观视角作为切入点,突破区域资源的限制,对接东西部资源、城乡资源等区域资源,通过融合多种资源促进区域资源高度共享、灵活调配,确保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助力。院校联动区域实际上是突破职业、空间、内容的界限,保障职业教育和社会体系充分融合,实现共同发展[5]。
城市联动乡镇指的是围绕资源共享和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和乡镇在人力、资本、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充分融合,加强各相关内容的协调互动。在促进城乡协同联动过程中,应做好下述工作:首先,借助城市职业教育促进乡镇产业发展。除了加强城市职业教育建设工作确保教育质量外,还应注重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进程。在具体工作开展时,应在基于减少资源内耗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产业的高效对接,实现区域资源的充分共享。同时,农业转入职业院校的人口必须要做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优势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其次,城乡联动的成功实施,不仅要借助城市来“输血”,还需要注重乡镇“造血能力”提升,所以需对农村职业院校教育情况多加关注,注重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促进文化教育和技能操作的紧密融合,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促进“人才富村”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农村基地作用,打造学校、市场、农户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学校负责专业人才与技术支持,农户负责提供实训场地,从而发挥知识和场地的协同作用,使之在市场中转化成经济效益,达成产业富村的目标。
中职联动高职实则就是让双方进行联合行动,此联合不仅体现为办学目标、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体现于育人计划、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如以集团为平台建立的办学模式,通过行政指令,结合不同区域的人才需求差异,将中职与高职的教学、产业、利益等资源高效整合,规避资源错配的现象产生,由宏观层面对中职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等进行灵活配置,对人才实施分类培养,以便和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动态对接。如利用高职带动中职院校的附属分校模式,将两者的标准、理念、教研活动相统一,不仅可使得中职教育升学与就业存在的矛盾有效化解,还可在两类院校的互动之下,促进职业教育的相互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