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6-05 15:35陈海燕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数字时代

陈海燕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法律与人文艺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数字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产业正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机勃发,同时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结构更加优化与高效,产业升级转型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1]。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举措,为破解新时期改革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2]。同时,应该看到,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中坚力量在当代大学生。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转型攻坚意义重大。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源泉,更能体现高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同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供了新的思路。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占领创新创业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新形势下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快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进步[3]。

一、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理念与数字经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

数字经济时代催生的产业变革发展对个人和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十分高,高校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不得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整体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达到了一致,但是一些教育理念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些教师仍存在对创业的认识偏差,表现在认为创业是学生找不到工作后没办法的措施,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只要把专业学“精”了就可以了;一些教师在学校安排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深入研究教育规律,为了形式上的满足要求,通过一些简单的创业讲座等活动形式代替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些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之初,在“根”子上阻碍体系的完善与健康发展。第二,在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格局太小,没有升华学生的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部分群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而忽视了其对于国家整体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的更宏大的意义。第三,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形成整体良好的氛围,然而,受到传统文化中关于职业的歧视,创业在未来求职中的稳定性不足,一些家长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持否定的态度,甚至一些人认为,“无奸不商、无商不奸”,持创业就是做商人这样狭隘的观点。这种具有现实功利性主义的思想,虽然在短暂时期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但是因其功利性太大,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很难走长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理念决定行动,创新创业教育正确的理念树立,对于改进和完善教育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4]。

(二) 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能力要求层面更加综合,不仅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还包括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经济时代创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在教育过程中的载体应当具有综合性以及多面性的特性[5]。但是,从目前教学实践情况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暴露出课程体系不健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支撑作用很小,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死板,僵化,大部分是沿袭了高校其他课程的传统教学经验,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在建设性和科学性上缺乏考量。数字经济时代,对于社会中的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并没有被运用到教学中来,加之知识更显迭代速度加快,导致大部分学生觉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甚微。第二,从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足。一些学生抱怨,创业教育课程的选择性上十分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权威理论载体,与时代发展之间的代差明显,尤其是以理论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与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脱节。另外,高校一些围绕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走马观花,过于注重形式,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收效甚微[6]。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之间的契合度低,由于在大学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面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欠缺,大学生在关注点上更多的是专业学习的好坏,无形之中割裂了创业教育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创新创业的内在要求,需要学生发散思维,综合运用知识,高校的课程体系现状极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培养关注度不足,致使创业能力薄弱。由此可见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需要以此为基点,从而实现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三)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存在短板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主导者是教师,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力量的制约,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强大的师资力量是解决教育质量中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师资矛盾主要体现在[7]。第一,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体系建设落后,导致专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整体上薄弱,组成教学的主体主要从在任专业教师,以及采取一些兼任教师的措施。反映出,当前在高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专业度不足,队伍在专业化建设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培训过的合格教师是提升质效的必要保证,然而,教师队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素养,无法形成有效的推动力。第二,从组成教师的专业队伍中看,高校目前没有很好地吸收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教师组成单一,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素养形成难以全面。一些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很少聘请校外教师,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很难形成多元化的局面。另外,局限于本校教师还容易弱化学校与外界之间的沟通。第三,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投入资源分配力度不足。在社会层面尚未形成以高校为主的合力,部分教师虽然受到了短期的创业相关培训,并纳入教师考核项目,但是在实际成效方面,对教师的整体素养与参与学生的教学实践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存在短板,教师在数量、质量、能力建设并未跟上时代发展需要,教学投入跟不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将难以弥补。

二、优化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一) 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合力

思想决定行动,数字经济时代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效的飞跃,高校在面对这一教学课题中,应当首先统一思想和理念,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合力。第一,高校领导层应当在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筹划制定学校在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作为大学生教育实施的主体,把思想传导给学校的主管部门,狠抓落实。从领导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一方面,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需要给与一定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把优势教学资源吸纳进来。第二,高校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应当身先士卒,在思想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主动投身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尤其是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对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教师应当立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现状,从教学载体、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环节入手,深入研究提升教学质效的具体举措,将改革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主动作为意识不能欠缺,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第三,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步入社会之前,应当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培养大家毕业后去创业,也不是为了单单解决就业,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价值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基于这样的理念,有助于把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各方力量集中起来,形成育人合力和导向,把握新时期的正确方向。

(二)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夯实专业基础上,激发学生干事创业的激情,拓展综合知识的提升和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结合学生实际,定好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导向,在正确的目标的引领下,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深化都将围绕目标展开,一些影响教学成效的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被针对性地解决。同时,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教学活动各方的职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初了解自身在课程学习后所能达到的高度,比如创新创业理念的树立,综合素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第二,高校应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挖掘专业潜能,深化并完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品质等必备素养的教育,并通过互联网做好创新创业精神谱系的宣贯,在思想根基上为大学生打牢创业信仰。在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中,需要合理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课程建设目标为引领,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排列,增强实效性。第三,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依托,搭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内容。由于数字经济时代现实的创业学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加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课程内容界限的划分上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而,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避免由于课程的分裂造成的教育的缺失。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锻炼能力的进取心,从而促进教学工作效率提升。

(三) 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教育质效的提升既要在理念和课程体系上下功夫,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必须靠教师去执行落实,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需要一批优秀的教师组成的专业化团队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打造这样一支队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某一单一的领域。从目前的教师组成看,部分教师毕业后任教,部分教师从其他专业转来,还有部分教师是兼任课程教学工作,缺乏专业实践知识。高校一方面应当在制度层面加快推进人才建设力度,积极吸纳来自教育界,以数字经济时代创业发展的优秀代表参与大学生教育中来,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自身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专业化教学队伍的理论培训,并纳入教师的职称评定考核之中,从而广泛激发教师的干事创业的激情。第二,为持续不断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不同高校之间应当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评选出在推进教学质效提升的学校,指导帮扶成效不显著的学校,研究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的不足,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从而提升高校教师的成果转换。第三,高校在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中,可以采取教师定期“送出去”学模式,教师通过见学的方式,拓宽了视野,能够更好结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积累更多、更为实用的技能。比如高校可以定期委派创新创业专业教师调研参与企业生产活动中,不仅可以发现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的问题,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指向性,而且可以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高校组织教师参加不定期的网络创业培训教育,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快速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效。

三、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高校探索提升教育质效的过程中,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在制度建设、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会在发展,数字经济时代变化更快,这就要求必须加快研究步伐,统筹各项资源,助推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数字时代
答数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数字看G20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