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盼,郝丽娜,李 微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课程思政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可推动专业教学革新,促进大思政格局的建设。对于“工程化学”课程而言,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理念和哲学思想,在思政教育之外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德育教育活动,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而行,在立德树人层面上实现全覆盖。为全面发挥思政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工程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对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以及大思政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立足新的发展起点,企业发展变革推动产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化工行业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所需人才不再满足于专业技能方面,而是需要人才具有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并具有更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面对新的要求和变化,化工专业要想实现人才供需的平衡,培养更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构建起课程思政的新格局,有计划有目的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工程化学”作为非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四大化学”相比较,“工程化学”课程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知识覆盖范围较大,主要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学科特色,为思政元素的融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大思政背景下,落实“工程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一方面可纠正教学中重视理论传授忽视思想引导的偏颇,落实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可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作出调整,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不断增强未来化工产业人才的综合技能,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工作态度以及思想导向作用的发挥,需要人才有着正向能量,在专业发展中能够保持较强的创新意识,实现自身全面的成长。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更多地集中于专业知识讲授上,对于职业思想、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素,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并结合现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培养精益求精和兢兢业业的态度和品质。在大国工匠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职业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发展。例如在讲授电离理论时,在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之后,可介绍阿伦尼乌斯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证明电离理论,他广泛地收集数据,并与传统权威进行抗争,在永不放弃追求科学的道路中,最终取得成功。这种课程之外精心设计的内容,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使学生更好接受思想的引导,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养成精益求精不畏艰难的品质。
“工程化学”是在基础化学之上,融合材料学、机械学、生命学、资源学等内容,建立起的全新学科。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确立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明确化学物质的反应速度,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能具备这方面工作的素质要求。由于社会和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的出现,需要更多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原有的课程目标之外,课程还需要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利用学科中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并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利用辩证的思维进行思考,指出矛盾和问题所在,通过深入地探索,掌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例如课程内容中涉及的波粒二象性概念,表明粒子不但可以利用粒子术语描述,还可以用波相关的术语描述。事物具有两面性,这与哲学中的矛盾论不谋而合。这种哲学思想的融入,可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学会扬长避短,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发展的思维考虑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为了在大思政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工程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线上“工程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深挖“工程化学”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整合互联网中应用的海量信息资源,以视频、图片、习题等形式,围绕教学目标制作成知识点、预习和复习作业,供教师、学生应用。另一方面,则应搜集蕴含浓厚思政元素的“工程化学”课程案例,体现在大纲、教案等教学资料上。可通过将“工程化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运用典型案例,导入身边真人真事,如钟南山院士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故事;作为OLED电致发光柔性屏的华为折叠屏手机发展史故事等。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实,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制造”的荣誉感。
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工程化学”课程思政学习当中,必须要积极转变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个体差异情况,积极引进多种多样的先进教学手段。并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课堂发言权,积极打造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课堂,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投入到课程思政学习当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一方面,应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可视化教学课堂。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教师提前了解本节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及重点,将其提炼出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相关内容,查看课前资料,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到了课堂教学环节,事先指导学生将课前预习成果反馈给教师,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供教师针对性解答。当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详细观看视频内容,并提出学习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围绕问题展开研究、交流,阐述彼此意见、想法,交流彼此学习经验,增强课堂互动率,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应用分层教学法。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储备、个性特点的个体差异情况,将学生科学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布置学习任务,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其中,A层次学生知识储备良好,应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B层次学生学习能力中等,应注重巩固其基础的同时,增加拓展性学习任务;C层次学生能力较弱,应注重基础性知识的教育,并根据其后期成长情况适当提高学习难度。此种教学方式能够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在大思政背景下推进“工程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优秀思想精神的培育,将各种与思想政治有关的教育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当中,对学生思想意识、言行举止、文化认知等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能够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可通过在“工程化学”课程教学环节,为学生详细介绍民族化学工业发展大事件,以故事叙述方式,增强学生对民族化学工业发展的责任感,明确我国化工事业发展历史及文化历程,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其中,可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积极搜索网络中的优秀教学资源,将其整合制作成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化学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创新精神、深化学习体验。例如,可通过讲述我国“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先生目睹国家积贫积弱,毅然决然投入国家化学工业建设中,先后创建久大精盐、永利制碱、永利化学等公司的伟大事迹,利用范旭东先生的风骨和情操,涵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人格品质及文化自信。其次,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可通过在“工程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核军工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明确“责任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严细融入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内涵。并通过引入余国琮院士在重水分离中的杰出贡献,讲述余国琮院士不负国家重托,出色地完成重水分离任务,丰富了精馏的理论基础这一先进事迹。通过挖掘和精工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以身许国的报国情怀,增强学生责任担当与爱国精神。此外,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助于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成为本行业所需要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在化工原理教学环节,播放与课程有关的《大国工匠》视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围绕工匠精神展开讨论。初步了解工匠精神后,引入离心泵气蚀的工程案例,用化工原理专业知识分析事故原因,强调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设计标准与行业规范,引导学生建立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感,逐渐形成精益求精的优秀精神。
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执行者,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教学效果。为此,为更好地实现“工程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注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增强其对思政知识的掌握,使之能够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持。一是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引导教师定期参加一些教科研的研修班、国内外会议与专题讲座,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胜任思想传播、真理传播及灵魂塑造等工作。二是定期开展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专题的学术研讨会,要求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参与其中,共同探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方法,分享彼此经验,获得有效建议,切实推进“工程化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当前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领域提出建设大思政的要求。以各学科为核心,通过在教育全过程融入思政理念,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思想的引领,实现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协同发展。这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为“工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新的方向。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解决现实的问题,可使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对此,为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工程化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进行主动探索。同时,加强对学生精神的培育,以专业教师的指导能力为基础,推动课程思政高效化建设,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融合的效应,构建起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从而实现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满足新时期化学工程产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