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研究》评介

2023-06-05 11:34:41东北师范大学朱玥莹李宏玉
基础外语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课堂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朱玥莹 李宏玉 解 冰

一、引言

教师研究是指教师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开展的研究,旨在从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获得深入见解。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成长为复合型教学研究者,并为课堂改善、学生学习和学校发展带去益处(Cochran-Smith & Lytle,1993,199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研究这一话题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出现与发展为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然而,长久以来,对教学进行研究普遍被视为专家和学者的“专利”,教师则只需以教学实践为第一要务,扮演好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理论的践行者角色。当身份角色逐渐固化,教师也就慢慢变成了教学研究领域的“局外人”(陈思颖,2018)。作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理应以“局内人”的身份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去,这样才能应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课堂进行反思,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课程进行完善,以便更高效地反哺课堂教学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实施教学改革。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剖析课程,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研究的途径找到相应解决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一线教师能够逐渐从单一型教学实践者成长为复合型教学研究者,促进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整体素养,实现教师生命价值(金琳,2016)。

为使教师研究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郑金洲,201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21年4月出版了Richard Kiely撰写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该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述了教学、研究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一步步向“教师—研究者”的身份靠拢。该书为尚未开展过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教研信息,引发其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思考;针对已有研究经验的一线教师,阅读该书可以避免陷入研究误区,提高教学研究质量。本文对该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析,并提出相关的阅读建议,以便一线中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利用本书。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十四章,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七章,主要介绍教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为后七章,旨在通过对具体研究课题的分析激发一线教师的研究兴趣并提供入门指导。

第一章从教师做研究的原因、准则和角色定位出发,对教师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作者开篇点明教师做研究的三点益处,指出该书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教研信息和研究入门指导。其次,作者强调教师做研究应遵循一定的准则。最后,针对教师角色定位问题,作者指出做研究的教师应当权衡好“教师—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本章结尾,作者用四个具体案例进一步揭示了教师研究的特点,如教学与研究密切相关、行动研究与教学理论有机结合、研究问题至关重要等。

第二章围绕“研究”这个话题,论述了教师研究与一般性科学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不同。相比于一般性科学研究,教师研究多着眼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由于教学实践存在动态性、即时性、情境性等特征,教师研究多采用解释性研究的方式。此外,本章指出教师研究属于实践者研究,并阐述了三种针对英语教师的实践者研究方法:反思性实践、行动研究和探索型实践。

第三章着眼于教学实践。作者以其组织的教师工作坊为例,总结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将教学方法分为两类:以知识储备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以语言使用技能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方法。在操作层面,这两种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师实际教学和理想教学之间的差距。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不能再被教学方法束缚。由此,Kumaravadivelu(2001)提出了“后方法教学”的三大原则:独特性、实践性与可行性,强调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的不同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选择和调整。

第四章作者聚焦教师做研究的环境,指出教师研究和教学环境相互作用:工作量、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机构的支持力度均对教师研究产生影响;教师研究对教学机构、课堂实践和教师发展大有裨益。校兴科研、科研兴校,因此教学机构和教师双方应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学机构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资源支持和培训机会来鼓励他们开展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以研究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研究,使其所在教学机构的发展更进一步。

第五章开头作者回顾自己转型为复合型教学研究者的经历,反思了剖析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的过程,指出中小学教师往往缺乏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硕士阶段应通过学习相关研究课程来培养批判性思维、论文写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为避免教师做研究时孤军奋战,作者建议教师组建实践共同体,定期讨论、分享教学及研究心得。最后,作者指出,教师想要发表研究性论文仍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例如选题创新性、样本复杂性、应用价值普适性、评价客观性以及结构逻辑性等。

第六章作者以英国一所继续教育大学中英语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项目为例,阐述了此项目开展的目的、原因、过程、参与者的动机和最终成果,指出教师研究为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和反思平台,有助于将有价值的发现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七章呈现了一篇学术论文,向一线教师展示了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该论文首先对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机会做出概念界定,综述了课堂互动中学习机会的研究现状。在研究设计环节,研究者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机会进行分析和讨论,揭示了课堂互动的方式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语言学习机会的因素。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意识到课堂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以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第八章开启实践篇,阐释教师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作者建议从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为此,作者用专业技能、课堂实践、学生转变、教学资源和实践共同体这五大话题启发一线教师,列举专业发展项目中可供研究的课题,引导他们迈出教师研究的第一步。在研究设计方面,作者针对教师研究的特殊性逐一介绍了研究伦理、研究问题和研究工具,并阐述了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至第十三章是对第八章的深入探讨,继续围绕上述五大话题从分析性认知活动、学习意识、社会、情感和文化因素、课堂延续性以及课程政策要求这五大主题出发,具体列举了44个可供参考的研究课题。作者逐一分析这些课题并给出研究思路与提纲,其中包括对研究目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和未来研究方向等的建议。

第九章围绕教师专业技能这一话题展开,可供研究的课题有:教师如何判断教材和语言形式的难度;教师如何协调好语言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和情感因素;教材如何影响课堂教学方法等。第十章围绕课堂实践这一话题展开,可供研究的课题有: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影响其口头及书面的课堂反馈;教师课堂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等。第十一章围绕学生转变这一话题展开,可供研究的课题有:语言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形式及促进方法;学生的课堂参与等。第十二章围绕教学资源这一话题展开,可供研究的课题有:教材评价标准和教学资源;教材中的文化和跨文化因素等。第十三章围绕实践共同体这一话题展开,可供研究的课题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性质;实践共同体中教师身份和学生身份的核心特征等。

第十四章除了总结该书主题之外还指出了一些注意事项。一是教师的专业资质是教师做研究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二是教师做研究的范畴要以既定课程为基准。另外,教师在做研究时应该遵守相关的伦理和法律要求,理清教学目的和研究目的在数据收集方面的区别及界限。该书多次提及教师研究与传统研究的区别,但二者在研究过程中多有相似之处。当教师研究向传统研究靠拢时需注意两点:第一,从教师自身实践出发寻找研究动机。第二,以文献为支撑建立起自身研究与已有研究或理论之间的联系。

三、简要评析

(一)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案例翔实

作者有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设计该书章节。第一部分对教学、研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层面的阐述,有助于一线教师把握该书主题和教师研究的核心概念。第二部分基于前七章的理论基础,着重引导一线教师从实际出发寻找可供开展研究的课题,兼具指导性和实用性。其中第九章至第十三章针对44个具体课题逐一列出研究纲要和思路,为一线教师开展实际研究提供了“保姆式”细致指导。不仅如此,该书的理论与实践部分遥相呼应:读者可以在第二部分的实践课题中找到理论部分相关概念的实际运用,比如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中的具体课题就是依据第三章中提到的五大语言教学技能主题进行分类的。这样的编写安排为一线教师权衡好“教师—研究者”这个双重身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且更有利于回溯阅读信息,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落到实处。

(二)深入反思现实,讨论推动合作

作者在小节与小节之间适时插入相关核心概念的反思性问题,引导一线教师将书中的内容与自身教学研究相联系。读者通过反思性任务既可以在阅读相关章节之前把握阅读重点,又可以在阅读之后回顾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探索其中不足,以改进教学安排或研究设计。此外,作者在激发读者个人思考的同时也鼓励教师之间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工作是一种社会性较强的工作,应避免闭门造车,这与贯穿全书的重要理念相契合。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作为同行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郭燕、徐锦芬,2015),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有助于观点的碰撞和问题的解决。

(三)语言生动简洁,图表助力理解

该书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清晰而又明确地阐释了教师研究领域的学术概念、核心词汇等,其中生动翔实的具体案例能够进一步帮助一线教师深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进而推动教学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此外,作者适时地插入相关图表,为读者构建框架结构,以便读者理清逻辑思路并把握核心内容。如作者在第二章比较一般性科学研究和教师研究的异同时,便通过列表的方式将实证研究方法与解释性研究方法从研究规模、变量控制、研究者角色、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简洁清晰的表格配以辅助性说明的文字使得该章节的要点内容一目了然,也促进了读者的理解消化。

四、阅读建议

首先,联系实际,应用迁移。该书第一部分的理论概念介绍和第二部分的具体实践引导遥相呼应,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理念。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可以借助作者提供的反思性问题对自身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回溯和思考,在对常规性教育实践进行补充的同时为其注入活力(熊川武,2007),形成对该书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此外,一线教师应有意识地观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状况,发掘课堂实践中可通过研究解决的教学问题并及时记录。教学研究应充分考虑到教师作为实践工作者的身份特性,研究目的要为教学工作服务(丁道勇,2014)。因此,教师们可以从该书第九章至第十三章中的课题研究思路中获得启发,对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展开讨论,列出大纲,为后续的正式研究做好铺垫。

其次,拓展阅读,加深理解。该书作者在部分章节结尾设有相应的“深入阅读”板块。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性浏览或研读相应的文献或网址,在巩固章节内容、加深阅读印象的同时开拓研究视野。此外,由于该书侧重提供教学研究的入门级指导,若读者有意做深入探究,则需挑选具体领域的专业书籍进行延伸阅读。例如,对于该书在第二章中提及的行动研究法,王蔷(2002)编写的《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有关于如何在课堂实践中采用该方法的详细论述;在数据分析阶段,读者可阅读陈向明(2001)的《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以及许宏晨(2013)的《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本书第八章提及的质性和量化两种研究方法;若采用问卷调查,秦晓晴(2009)编写的《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可供参考。简言之,通过研读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更灵活地设计并推进教学研究。

最后,转化成果,发表推广。目前中小学教师做教学研究仍然存在“有研究无成果”的问题(郑金洲,2013)。即便课堂具有即时性、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但这并不阻碍教师的研究成果以学术期刊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和推广,被赋予普适价值。教师研究成果的发表是对其教育奉献的肯定,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人及其所在教学机构的声誉,也有利于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分享和传播。该书强调教师研究的物化成果应该朝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教师才能构建更为完整的研究者身份。一线教师可以参考该书第七章所呈现的学术论文行文思路,尝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化,这样方能建立起与已有研究或理论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其应用价值。

五、结语

教师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中的必经之路。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专业,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进行规范化研究,以获得可持续性专业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际教学,将研究视之为“不敢触碰”或“不愿触碰”的领域,而应该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金琳,2016),推动自身的职业发展。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通过开展研究、物化成果,教师才能够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在重构经验与表达意义的过程中回归课堂,使研究与实践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课堂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