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1.黑河学院 人文传媒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2.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数”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知,人们接触事物时,最先感知的往往是和“数”相关的部分,“数”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数字可以形象地表达人们对“数”的主观认知。沈家煊认为:“在社会语言行为中,说话主体在信息交流和传递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情感和评价,这些都会在话语中留下很深的印记,这就是语言的主观性。”(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第268页。李宇明认为:“主观量是说话人对事物带有主观性评价的量,客观量则指不带主观性评价的量。”(2)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的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语言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还可以反映主观世界。表数目的词或短语有时表示的不再是客观的数目,而是和数目相关的一些含义,反映主观上对量的评价,这也是我们要考察的数词的活用现象。这种现象在熟语中较为多见,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都有数词或数词短语活用的用法。这和熟语较为定型化的格式有密切的关系,也因为熟语经常是表述人们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的语言结构,所以难免带有主观性。
1.数词“一”的活用
例如:一口气、一臂之力、一笔带过、一表人才、一塌糊涂、一身正气。
“f一”不具备客观实在性,而是表示和该数词相关的主观的量。如“一”既可用于形容多,也可用于形容少。因为“一”是最小的正整数,可用于形容少,“一”又有“满、全”之义,所以也可以形容多。如“一笔带过”一般指的是写文章时对事件简单一说,不作详细解释和描述,强调的是少,同样的还有“一臂之力”,指一部分并不大的力量;“一表人才、一塌糊涂、一身正气”中的“一”有“满、全”之义,则表示大。
2.数词“二(两)”的活用
例如:两把刷子、二话不说。
“两把刷子”最初形容有文采的人,“刷子”指毛笔,如,“能在奥运会首轮扳倒林丹,肯定有两把刷子。”现多用于形容某人有本领、有能力。“二话不说”意思是不说任何别的话,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二话不说”的用法,“‘日本鬼子完蛋了,投降了,’方六低声回答。丁约翰像在教堂里说‘阿门’那样,把眼睛闭了一闭。二话不说,回头就跑。”
3.数词“三”的活用
例如:约法三章、入木三分。
“约法三章”原指约定三条法律,后泛指约好或订立简单的条款相互遵守;“入木三分”最初是形容书法钢筋有力,现在多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三”通常形容多。
4.数词“四”的活用
例如:四大皆空、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大皆空”源自佛教用语,指的是“地”“水”“风”“火”,“四大皆空”现在指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的,修行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大圆满、大自在的般若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相亲相爱,和睦共处。
5.数词“五”的活用
例如:五彩缤纷、学富五车、五谷丰登。
“五彩缤纷”中的“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现在指颜色繁多,非常美观。“学富五车”现在形容学识渊博;“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五种谷物,现泛指粮食。
6.数词“六”的活用
例如:六亲不认、眼观六路。
“六亲不认”中的“六亲”最初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现泛指亲属;“眼观六路”中的“六路”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现指全方位地观察了解。
7.数词“七”的活用
例如:七窍生烟、七步之才。
“七窍”指口和两眼、两耳、两鼻孔,现在“七窍生烟”指生气到极点;“七步之才”源自典故曹植可七步成诗,现指人十分有才华。
8.数词“八”的活用
例如:八面玲珑、八竿子打不着。
“八面”指各个方面;“八竿子打不着”中“八竿子”形容远,指关系很远。
9.数词“九”的活用
例如:九死不悔、含笑九泉。
“九”是个位数词中最大的,指大数、极限。“九死不悔”中的“九死”指死很多回;古代劳动者根据劳动经验知道挖到土地的深处会有水出现,“九泉”指地下极深处的泉水,迷信的说法是人死后要去地下。
10.数词“十”的活用
例如:十步芳草、十面埋伏。
“十”是足数,有“满、全”义。“十步芳草”指处处都有人才;“十面埋伏”中的“十面”指周围。“十”有全部、满满之义。
11.数词“百、千、万、亿”的活用
例如:百尺竿头、海纳百川;千载难逢、尺寸千里;万人空巷、包罗万象;亿则屡中。
“百尺竿头”指学问或修行到了极高的境界,“海纳百川”指包容的东西很多;“千载难逢”中的“千载”表示很多年、很长时间,“尺寸千里”中的“千里”指的是非常远的景色;“万人空巷”中的“万人”也是指很多人,“包罗万象”中的“万象”指非常丰富,无所不有,“百、千、万”表示多;“亿则屡中”的“亿”通“臆”,意思是料事总是能与实际相符。
两个数词联合活用,又分为相同的数词联合和不同数词联合,当两个数词和相关的成分组配时,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数词表数目意义弱化,衍生出新的含义,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意义。
半:半信半疑、半青半黄、半人半鬼
一:一针一线、一字一句、一心一意、一唱一和
十:十全十美、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百:百发百中、百战百胜、百依百顺
1.相邻数词联用
(1)一二联用:说一不二、一不做二不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说一不二”指说过的话就不会改变,“二”同“一”共举,偏重于表示差别;“一不做二不休”指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做到底,“一二”用于表示事情的连续性;另外还有“二”的变体形式“两”,“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2)二三联用:接二连三、三言两语、三天两头
同样是“二、三”的组配,“接二连三”“三天两头”表示多,但“三言两语”表示少。同样是“三A两B”的结构,“三天两头”表示多,但“三言两语”就表示少。从认知的角度看,人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将具体的“数目”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主观的量。“三言两语”指几句话,从“三”到“两”,数量变少,根据人们的认知,语言是复杂的,要很多句话才能表述清楚一个问题,所以认为“三言两语”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同样的缘故,表示做事不持久。“接二连三”中的数目字越来越大,有延续性,慢慢就引申出一个接着一个的含义,表示多。
(3)三四联用:挑三拣四、朝三暮四、三催四请、说三道四、张三李四
“三、四”组配的熟语多含贬义。也有中性义的“张三李四”,泛指某人或某些人,最初是源自杭州十八姓氏,张姓三家,李姓四家,现在“三、四”起到区别的作用。
(4)四五联用:四分五裂、五零四散、五湖四海、四会五达
“四分五裂、五零四散”表示分散、不团结的,“五湖四海”“四会五达”表示多。
(5)五六联用:五颜六色、五脊六兽
“五颜六色”形容颜色多;“五脊六兽”是中国宫殿式建筑构造,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人们抓住了动物样貌的形态特征,认为这种动物的形态让人心里尴尬、不舒服,产生了表示心理活动的用法。最早出自老舍的《四世同堂》:“这些矛盾在他心中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在北方话里,“五脊六兽”表示闲着不知道该做什么好,百无聊赖,呆得无聊。山东人说的常是“五拘六受”“五拘六束”,表示尴尬难受。
(6)六七联用:七情六俗、七情六欲
“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六俗”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的“见欲、听欲、看欲、味欲、触欲、意欲”六种俗欲。“六欲”是“色、貌、姿态、言语、细滑、人想欲”六种欲望,现泛指人们的各种情绪和欲望。“六七”联用,表示多。
(7)七八联用:横七竖八、乱七八糟、七荤八素、七处冒烟八处起火
“七、八”组配,多表示杂乱无章。“七”和“八”是数字里的大数,可以表示多。国际上通用的历法,一整周有七天。叶舒宪(1990)认为:“因为三维空间只有六个具体的方位,‘七’比‘六’还大,所以‘七’是极大的数。‘八’是偶数,‘七、八’联用,主观表示多且杂乱,多含有贬义。”(3)叶舒宪:《原型数字“七”之谜——兼谈原型研宄对比较文学的启示》,《外国文学批评》1990年第1期,第28—34页。“横七竖八、乱七八糟、七处冒烟八处起火”表示杂乱已是共识,但“七荤八素”还有不同的理解,七荤八素最早出自《礼记·内则》,原指传统的十五道菜肴,但并没有记载具体是哪些菜肴,《现代汉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辞典》也没有收录,应为俗语。《现代汉语拾遗词典》收录了“七荤八素”,解释的是“几个荤菜与素菜”。(4)参见吴作桥:《中华成语拾遗词典》,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4页。但这只是解释字面的意思,“七”“八”并没有强调多或杂乱的意思,但在具体语料中“七荤八素”的运用却更为复杂。“七、八”本是大数,联合在一起表示多。
①国庆长假,荧屏格外精彩,一桌好饭好菜正烧好了等着你上桌。不是以往的那种大鱼大肉的“吃原料”式的疲劳轰炸,今年电视的节目单正如一张有冷有热、荤素搭配的菜单,根据各人的口味,端出形色各异的创新菜,怎么也讲究个“七荤八素”,让多数人对上胃口,健康“饮食”。(《都市快讯》2003年9月29日)
②日喀则到萨嘎480公里沙石路,只见你超车不见车超你,九个小时路程颠得我七荤八素。(《人民日报》1995年)
③北京办装修完成不久,上海办有个大项目,玫瑰自己忙得七荤八素,加上拉拉积极和她建立一致性,她就渐渐地不管拉拉了,让拉拉自己管好南区的事。(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例①中的“七荤八素”是指很多的菜肴,“几个”一般不用于形容多,所以应该解释为“很多荤菜和素菜”。例②“颠得我七荤八素”中的“七荤八素”有晕车、晕头转向、头昏脑胀的意思。还可以形容事情多、乱,让人非常忙,如例③“忙得七荤八素”。
(8)八九联用:八行九业、八分九裂、不如意事常八九
“八、九”和十接近,用于表示多。
(9)九十联用:十病九痛、十拿九稳
“九、十”联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张德鑫(1999)认为“十……九……”格式对举使用,将“九”看作是分子,即十分之九,表示所占比例极大。(5)参见张德鑫:《数里乾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刘书芬(2015)认为“九”和“十”一样,表示“满、全”,是足数,“十拿九稳”是百分之百的意思。(6)参见刘书芬:《汉字与数目》,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持“九”是分子这样的看法比较多,即使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但“九、十”联合活用意为多是学者们的共识。
(10)十、百、千、万、亿、兆连用
十百联用:问十道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千联用:千依百顺、千疮百孔
千万联用:千差万别、千头万绪
万亿联用:亿辛万苦、亿万斯年
亿兆联用:亿兆一心
“十、百”联用、“亿、兆”连用,强调对比。“百、千”联用、“千、万”联用、“万、亿”联用,表示多。
2.不相邻数词联用
(1)“一”和其他不相邻数词联用
一三联用:举一反三、一问三不知、一岁三迁、一口三舌
一八联用:八字没一撇
一九联用:一言九鼎、九牛一毛
一十联用:一目十行、得一望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百联用:一呼百应、百闻不如一见、百密一疏
一千联用: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泻千里
一万联用:一眼万年、一息万变、一本万利
古人认为“三”是大数,代表完整,有头有尾,还有中间的部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问三不知”,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知道,现指对事物的一切情况都不知晓,不知道的事情多。“举一反三”表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一、三”联用表示多。“一、八”联用、“一、九”联用、“一、百”联用,强调对比。“一、十”联用,表示多。“一、千”联用、“一、万”联用,强调对比悬殊,主观上表大量。
(2)三五联用:三令五申、三年五载、三五成群
“三令五申”强调多次,“三年五载”表示多年。“三五成群”是并不表示多,表示比较零散的几个人为单位的分布。“三、五”联用可以表示多个、多次、反复,或存在虚拟的情状。
(3)三六联用:三姑六婆、三亲六故、三头六臂
三姑六婆原指古代从事几种职业的女性,出自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卷十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现在表示社会上各种职业的女性。“三、六”联用是表示数量大的格式,为何“六”表示大,马思周(1999)认为源自于博彩方面的骰子,骰子最大就是六,所以“六”有了最多的含义。(7)参见马思周:《论数词虚化》,《语文研究》1999年第3期,第28页。刘淑芬(2015)认为“三、六”联用表示多。(8)参见刘书芬:《汉字与数目》,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0页。“三、六”联用表示多是基本的共识。
(4)三七联用:三毛七孔、三蛇七鼠、三寸鸟七寸舌
“三毛七孔”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三毛七孔”最初指心脏,后泛指心思、心机,表示多。“三蛇七鼠”形容为害的东西多。“三寸鸟七寸舌”指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三、七”联用表示多。
(5)四八联用:四平八稳、四通八达
“四”“八”自古以来就有全面、周遍之义,如“四面八方”指具体的方位,有周围、周遍之义。一年有四季八节,也会有满、全义,结构中除数词外的其他成分意义通常是相近的,现“四”“八”联用泛化表示全面、妥帖,多表示褒义。
(6)五八联用:五花八门、五行八作
“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五行八作”同“五花八门”,表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现多表示事物繁多,变化莫测。
1.三个数词联用
④香港的顾客分三六九等,商场也分档次。(《人民日报》1994年)
⑤蝉联三届农运会冠军的老将与初露头角的农家娃子同样引人注目,七老八十的长者与孩子们一起观战,看得津津有味。(《人民日报》1996年)
⑥十有八九,无头案子就能循着这条路找到突破口。(《报刊精选》1994年)
⑦接下来的太极拳比赛更是他的强项,应该说这枚金牌已经八九不离十了。(《新华社新闻报道》2001年)
例④中“三六九等”,表示等级和类别多。例⑤中“七老八十”,形容人年纪大。例⑥中“十有八九”,表示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例⑦“八九不离十”,表示概率大。
2.三个以上数词联用
⑧牛员外对三人的本事已经是深信不疑,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从头说来。(莫言《中州纪事》)
⑨王嫂看到的只是自己飞机三三五五在市空绕圈子,还不曾看过日本飞机。(沈从文《小寨及其他》)
⑩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交头接耳,三五成群。(《人民日报》2002年)
例⑧中“一五一十”,表示数目查清楚,形容详细、无遗漏。例⑨⑩中“三三五五”同“三五成群”。例中“千千万万、万万千千”,形容极多,有时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数词联合活用通常出现在熟语这种定型化的格式,用于表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数词联用结构内部的其余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意义相对
如:半信半疑、半人半鬼、一来二去、横七竖八、七上八下、七荤八素、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信”和“疑”、“人”和“鬼”、“来”和“去”、“横”和“竖”、“东”和“西”等意义都是相对的,“打鱼”和“晒网”对应的是工作和休息,意义也是相对的。
2.意义相近
如:一心一意、一惊一乍、一差二错、三番五次、三令五申、四平八稳、五颜六色、七零八落、乱七八糟、百依百顺。
“心”和“意”意义相近,表人的主观态度,可组为“心意”;“惊”和“乍”,“乍”作动词,早在元代就有“惊乍”的用法,如《鸳鸯被》第二折:“不由我意张狂,心惊乍。”“差”和“错”,“错”一般指行为或者观念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差”一般是指测量或者计算与真实的值存在一些小的不符,都是指与实际或预想的情况不一致;“番”和“次”共现都作量词;“令”和“申”,“令”是命令,“申”是告诫,意义相近,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多是指上级对下级的要求;“平”和“稳”意义相近,指没有波动和危险。“颜”和“色”都可指色彩,有相同的义项。“零”和“落”都可用于指事物不集中,表零碎和杂乱之义。“乱”和“糟”意义相近,都可用于表示事物杂乱或心里烦乱。“依”和“顺”意义相近,“依”作动词,表顺从之义。
3.意义相关
如:一针一线、一唱一和、一粥一饭、三姑六婆、七手八脚、五脏六腑。
“针”和“线”是相互配合作用的关系;“唱”和“和”都是对话中的一环,组合在一起是一个话轮;“粥”和“饭”都是饮食;“姑”和“婆”都是对年长女性的一种称呼,抑或是亲属关系;“手”和“脚”是人体躯干的末端;“脏”和“腑”都属人体器官,在解剖形态学方面,“脏”多为实质性脏器,“腑”多为空腔性器官。
4.因果关系
如:一呼百应、一问一答、百发百中、百战百胜。
“呼”和“应”、“问”和“答”、“发”和“中”、“战”和“胜”都是因果关系。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活用的数词或数词短语中除数词之外的部分在词性和意义上都存在一些特点,这些词通常都是汉语里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具有显著的认知性,并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还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构成的短语。
沈家煊(1995)认为数量词可以制约句法结构。(9)参见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第5期,第367—380页。无论何种语言,何种结构格式,都离不开“数”这个概念,因为事物的明确界限往往是数。“有界”和“无界”主要依靠的是人们的感知,有界是具有边界的,可数的,具有可重复性;无界是边界不明晰,不可数的,不具有可重复性。如“一A一B”的结构,“一花一草”“一点一滴”,其中的“花”和“草”是具体存在的,是有界的,有界名词前可加数词“一”,“一花”“一草”指的就是花草这个整体中的个体,从整体到局部,突显的是小,“一点一滴”也是同样的道理,表示小的单位。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虽然指的不再是具体数目的“花”和“草”,但表示小的意义固定下来了。再看“一心一意”,“心意”是抽象的,是无界的,它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具有不可重复性,前面分别都加数词“一”,“一”的计量功能弱化,主要表现的是主观的量,“一”取“满、全”义,“心”和“意”意义相近,是同义复现,主观大量在整体上的一次强化,表示大。
1.从隐喻理论看数词的活用
最初,隐喻被视作一种诗歌语言,认为日常用语是不涉及隐喻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即“隐喻修辞观”。拉科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1980)打破了这一观点,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根植于人的潜意识,并在日常用语里普遍使用,他认为,隐喻是概念层面的问题,因此隐喻也被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概念隐喻可以通过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投射到目的域。(10)参见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人们的经验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来自于长久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处过程,这是人们自然而然感知到的一些具体的概念,当人们要感知和表达一些抽象事物时,会触发隐喻思维,将相关的人或事物联系到一起,也就是将概念域投射到目标域,因此目标域明显带有主观性。当投射过程中触发了转喻思维,那么目的域就会取代概念域的部分或者全部。
隐喻的基础是相似性,当抽象的事物难以输出和理解的时候,人们会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借助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进行沟通,将概念域映射到目的域。概念域和目的域产生了联系,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数”是人们最初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目,还可以表达人们的认知和情感。
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比如“千锤百炼”,原意指铸剑需要千百次地锤打和冶炼,比喻经过人艰苦的斗争和长时期的锻炼,也可以形容对诗文字句做多次精心修改。剑、人和诗句是不同的概念域(源城),但是他们的构成成分的内在含义具有对应性,“时间就是金钱”就是这种类型的隐喻。剑需要锤炼才可以铸好,人需要锻炼才可以成才,诗句的字词需要多次的修改磨炼才可以成功。有些抽象、晦涩难懂的概念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可以通过人们熟悉的人、事物、行为进行把握。
本体隐喻是利用物质的本身特点进行的隐喻。比如“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相对,从表数目的意思隐喻为对人对事的态度,常表示用心不专,含贬义,因为在人们常俗的概念里,对人对事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才符合人们的认知,“三、二”就过于多了。
另外,本体隐喻中的“容器隐喻”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因为有很多的物质基础支撑这一概念,人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容器,可以纳入和排除相关物质,有边界的都可以想象为容器。比如“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腔热血”和“一身正气”都是把人比作一个容器,“一”不仅是最小的正整数,还有万事万物之源的意思,通过隐喻表示“满、全”,血液或是正气装满了这个容器,“容器隐喻”还可以量化,“一腔热血”就是满腔的热血,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一身正气”就是满身的正气,形容人光明磊落,刚直不阿。
方位隐喻是在同一个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组织。比如“三六九等”,出自《红楼梦》,“你们这些兔子,真是些没良心的忘八羔子!天天在一处,谁的恩你们不沾?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样三六九等儿的了。”
2.从转喻理论看数词的活用
转喻的基础是相关性,即A的突出的特征可以代替B。转喻机制表达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即主观性,可以强化事物的特征性。
“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原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各个语言学研究派别对“七情”和“六欲”的解释略有不同,但现在通过隐喻机制的投射,可泛指各种各样的感情。
“一口气”最初表示嘴里吐出一口气,有计量的意思,表示具体动作,后通过转喻衍生出不计量义,表示人在受到欺负或不被重视的时候会很生气,想要出气或争气的心理。“一”和临时名量词“口”作为语义基础,转喻为一种心情。又可修饰时间,可以用于计时,“一口气”的时间,表示时间短,在元末明初就有以上情况的用例,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也颇高。
3.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下的数词的活用
转喻和隐喻有所不同,虽然都是概念域到目的域的一种投射,但是转喻在投射过程中,量发生了变化,可以是扩大也可以是缩小,可以表示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等等。隐喻可以将变化后的量,投射到目的域,这就是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下数词的活用,造成语义的改变。
成语“可见一斑”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从管子中去看豹子,只能看见豹子的一个斑点。通过转喻机制用“一斑”指豹子的一个部分,又通过隐喻,泛指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惯用语“鸡一嘴,鸭一嘴”,最初指的是家禽里的鸡和鸭吃食,人们通过生活经验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不同的家禽一起吃食,有乱的感觉,通过转喻使源域表示的范围扩大,可以用于指人,又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表示人们各说各个的意见,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混乱。
惯用语“一个萝卜一个坑”,字面意思是一个萝卜只能填到一个坑里面,通过转喻将范围扩大,“萝卜”指人,“坑”指位置,又通过隐喻表示没有多余的位置,常见的还有“萝卜坑”招聘,表示为特定的人设置工作岗位。
以上表数目词语的活用都是在转喻和隐喻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语义的变化,构建了新的语义。数词活用是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通常出现在熟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简洁凝练,具有整体性,内部的各要素组合在一起语义容量变大,可以起到突显、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现代汉语表数目词语活用后可表示和数目相关的含义,这种现象在熟语中比较多见。从词或短语中包含数词的个数考察熟语中数词的活用现象,如单个数词、两个数词(相邻的数词、不相邻的数词)、三个或三个以上数词。从内部语义角度看数词的联合活用,结构内部的其余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意义相对、意义相近、意义相关、因果关系几种关系。从认知角度看数词活用的特征,首先从“有界”和“无界”角度看数词的活用,数量词可以制约句法结构,影响整体意义;又从隐喻和转喻看数词的活用,隐喻又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分析了转喻的基础和方式。隐喻和转喻并不互相排斥,可以共同作用完成语义的变化,构建新的意义,体现了数词活用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