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路径探析

2023-06-05 08:24段红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融通思政课

段红艳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路径探析

段红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对于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工作面临着融通育人机制不健全、融通路径不明晰、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要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融通育人,必须建立健全的融通育人机制,加强思政教育融通共建,实施教师赋能提质工程。

思政课;专业课;融通育人;路径探析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之后总书记又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等,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念课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对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提出了新要求

(一)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擘画了新形势下高校崭新的育人格局。之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明确了建立“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要求,意味着党和国家将“三全育人”从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上升到了体制机制优化再造的战略安排[2]。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细落实。而育人工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明确全体教师的育人职责、明确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明确每个部门的育人职能,纵横融通、协同联动。通过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共建,能有效将“大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到每个育人环节,从而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

(二)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是落实“八个相统一”的改革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即: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3]。因此,思政课必须守正创新推进改革,实现提质增效。也就是说,在保证思政课“政治第一位”的鲜明意识形态属性,实现政治引领功能的同时,还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专业发展和共性成长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融通共建”上下功夫。坚持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融通共研共建的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确保教学内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思政课与专业融通是落实“课程思政”的路径选择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后,“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成了高频词。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强化统筹、谋划全局,充分调动各部门联动力量,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步提升的教育新路径。因此,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需要跳出传统工作套路,积极思考思政课如何结合专业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专业课如何润物无声融入课程思政而非生接硬嫁。而通过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通共建,既可有效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亦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基本功,满足新时代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需求。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现状,笔者在湖北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中组织了专项“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951份。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创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因素主要是“融通育人”不充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融通机制不健全、融通路径不明晰以及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等方面。

(一)融通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客观上要求专业课与思政课学科之间打破壁垒相互融通,但实际工作中二级教学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自单打独斗缺乏合力,协作意识不强,协同性体现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融通共建、融通互促”占82%、“学校虽有强调,但还是各自为政,各搞各的,效果一般”占56%,明显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有的甚至重专业建设轻思政教育,如此协同困境与学校长期规划不清晰,资源整合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困境”,88%的参与对象认为融通共建机制不健全。

(二)融通路径不明晰

从当前的教育实践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协同关系,还仅仅表现为从课程思政层面进行局部与零散的探索,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和全面的广度探索实践两类课程之间的融通育人策略,对于两类课程的融通渗透、共建互促路径尚不明晰,难以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通互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同频共振。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工作目前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参与对象最关注的是“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和“如何形成系统合力”,分别占到了92%和74%。

(三)教师思政能力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大部分教师对于协同育人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两类学科课程如何进行深入有效的融通渗透概念模糊,大多还处于对某些专业、某些课程单打独斗的改革与探索阶段。对于思政课来说,教师如何做到教学设计与专业需求相匹配、如何在教学中融合专业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实施方法略显单一、改革思路不清晰。而对于专业课来说,课程思政建设尚未覆盖专业教育所有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力度等均把握不够,时有顾此失彼、时又过犹不及,思政能力较为薄弱,课程思政效果不佳。“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70%的参与对象认为缺乏思政经验和技巧、缺少思政方式和手段,72%的认为思政育人能力不足,尚需提升。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的路径

如何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工作存在的机制不健全、路径不明晰以及思政能力不足等问题,需对标《纲要》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的融通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需要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党政齐抓共管,为融通育人搭台铺路。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二级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一线教师聚合落实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5],包括共建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二是加强支持保障。学校要统筹改革发展资金,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每年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教学学院融通育人工作。三是加强示范引领。学校要针对融通育人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共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扩大。通过融通共建,选树一批“协同育人”典型,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示范课程、精品项目等,及时宣传和表彰协同育人典型,推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逐步优化“大思政”良好育人格局。

(二)加强思政教育融通共建

要破解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育人痛点,深入挖掘和运用好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必须加强两类课程的融通互补,探索融通渗透路径,打好思政教育组合拳。具体来说,以新时代国家对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政策为导向,以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为主抓手,以“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与“三课融通”(课程、课堂、课外)为依托,推动实施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队伍、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的融通共建,以实现专业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1.教师队伍融通

教师队伍是融通育人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教学学院通过“结对共建”方式组成融通育人联盟,协同行动,形成立德树人共同体。一是教学交流“结对”。两支队伍建立常态化交流,专业课教师向思政课教师提供思政教学融合专业的资源,思政课教师协助专业课教师形成课程思政的思路和建议,通过协作交流,缝合育人缝隙,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项目建设“结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通过教科研项目合作方式加深协作,共同申报课程思政课题、共同建设精品课程项目,共同探索化解难题路径、共同惠享研究实践成果,为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注入持续动力。三是实践活动“结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相邀,共同组织或参与学生实践实训、社会服务以及其他二课活动,进一步掌握学生学情、了解专业需求,同时亦可有效解决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带来的学生课中参与度不够、思政教育体验不足的问题。

2.教学建设融通

教学建设是融通育人的“主抓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教学学院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融通互补协同共建,深入挖掘和运用好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协同育人贯穿在教学建设全过程。

(1)融通互补推动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教学学院建立协同育人教研制度和教学团队,定期联合开展教研活动,支持“结对”教师相互参加对方学院的教学研讨,充分发挥知识互补效应,协同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包括协同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挖掘课程思政教学素材、探讨思政元素融入方法、设计课程思政拓展实践、优化课程网站教学资源等,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建设重难点、前沿性问题研究,扎实推进课程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2)融通共研推进教材建设。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建设情况来看,思政课主要通过课中实施和课后活动等方式与专业对接,专业课主要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目标、课件制作、教案编写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但在思政课活页教材的选取和专业课教材编审选用等方面尚为薄弱。因此,思政课与专业课团队应对标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国家各项行动计划的发展指标,协同分析新时代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规律与现实情况,加强教材建设的融通共研,包括教材建设坚持的政治方向、编写过程中思政素材的选用、与教材相匹配的数字化教材建设等,特别是配套教材活页的开发应用,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教学内容必须要跟上时代,这就需要在教材建设多下功夫,夯实立德树人基础工程。

(3)融通互促强化教学团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教学学院要适时联合组织培训学习、实践实训、经验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为教学团队提供融通互促互学的机会和平台。例如:选派教师参加对方学院有关专题培训、社会实践调研;定期联合组织课程思政公开课、示范课观摩;鼓励双方团队教师日常互相听课评课;支持参赛团队合作协同研讨技能竞赛;联合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会等举措,不断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3.教学管理融通

教学管理是融通育人的“中心环节”。二级教学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管理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固有思维,立足“协同育人”需求,从教学计划、教学运行、质量监控等管理环节加强融通共建。首先是教学计划制定,应结合各自建设任务、课程特点、师资力量、学生学情、教学条件等情况合理融通互鉴,梳理协同育人思路,搭好教学工作四梁八柱,以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运行有序。其次是教学运行管理,这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两院要更加密切的加强融通共建,包括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诊改等环节的协同管理,如: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调课、代课的执行情况,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与实践情况,通过规范教学运行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最后是教学质量监控,这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切实落实层级管理,搭建现代化信息技术监控平台,确保教学质量监控有序推进。同时两院要融通共商教风学风建设方案,实施“日常教学督查互通、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互通、学期学年总结互通”的协同育人监控模式,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三)实施赋能提质工程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实施职业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6],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提质赋能提供了指南。

1.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教师政治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教育者素质问题,他指出当前“教育者本身受教育不够”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素质。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工作与教学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引领立德树人。党委组织部支持并配合各党总支协同开展“党建联建”活动。由党总支主导、党支部执行、党员群众联动:一是定期组织红色研学实践,强化党员队伍政治素质;二是开展“星级党支部”建设助推教学改革,为立德树人增效赋能;三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引导“党群”互助共学。通过党组织层层联动、融合共建,激励广大党群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

2.推进提质赋能行动,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高职院校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实施“外引内培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着力针对师资队伍补短板、激活力、提能力。首先,从入口处保障师资素质,采取严格多元的师资招聘(引进)方式充实教学队伍,如专业优秀人才、“双师”素质人才、行业精尖人才等。其次,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党委组织部、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协同教学单位,积极为教师搭建广阔学习平台,如:提供高质量网络研学平台,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新政策,深化对党的理解和认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支持教师理论研修和育人实践,以精准把握新时代对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设立思政相关项目、开设思政学术专栏,为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开展专项活动、打造课程精品、申报教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等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领导示范引领和名师指导辐射作用,学校党委班子成员及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工作,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训实践、项目研究、技能竞赛、二课活动等方面切实落实指导帮扶。再次,可组织专业教师轮岗教学,即从二级教学学院专业教师中遴选一批党员优秀教师进行培训,适时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从事思政课教学,同时可兼授专业课程,通过深入实际的轮岗教学、专业与思政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切实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3.落实考核评价机制,保证融通育人效果

确保融通育人成效,须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首先,在保证融通育人工作运行方面,应形成联动共建机制。即二级教学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融通共建,充分发挥二级党组织作用,确保了“融通共建”工作落实。其次,在考核思政育人达标情况方面,应制定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质量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学单位绩效考核和教师岗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内容[7],特别是教学效果的达标情况,要看通过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互补,在协同推进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实施以及课程效果评价等环节是否均有效体现了“思政”育人功能。再次,在落实思政育人奖惩方面,应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突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导向,在教学定等、师德考核、评先推优、职称晋升等各类遴选推荐、表彰奖励中,应优先取得了课程思政良好成绩、形成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获得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团队及个人。同时对未能达标的团队及个人限期诊改,诊改不到位的计入当年教学质量定等,取消当年评先推优资格等。通过奖惩分明的考评激励机制倒逼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思政能力,保证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效果。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高职院校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政治高度,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分析当前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有效路径,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思政教育融通共建,实施教师提质培优工程,持续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联动打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后一公里”,奋力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

[1]中国军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2016-12-8)[2023-03-10].http://www. 81.cn/dblj/2016-12/08/content_7398878.htm.

[2]韩进.以“三全育人”改革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开新局增实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10):20-22.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19-3-18)[2023-03-10].https://www.ccps.gov.cn/xtt/ 202008/t20200831_143010.shtml.

[4]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5-28.

[5]王晚英.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现状论析——基于湖南省内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7):66-68.

[6]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Z]. 2020-9-30.

[7]毛立刚.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4.

G423.07

A

1672-1047(2023)05-0077-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5.20

2023-09-07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育人机制研究”(2022C2041117)。

段红艳,女,山西长治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何玲霞]

猜你喜欢
大思政融通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