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三苏”家文化研究

2023-06-05 08:24熊祥梅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苏氏三苏苏洵

刘 刚,熊祥梅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三苏”家文化研究

刘 刚1,熊祥梅2

(1.中共丹棱县委党校,四川 眉山 620200;2.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眉山 620010)

“三苏”文化特别是“三苏”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从苏味道开始,“三苏”家文化在眉州大地不断进行历史衍进,虽历经苏氏三世不显,但苏氏家风仍然在苏序时实现了由平民向官宦的转变,在苏洵父子时期得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和为官清廉的家文化。这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形成廉洁的党风政风、纯正的世风民风、良好的家教家风。未来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支意志坚强、德才兼备、作风硬朗的干部队伍,这就要求必须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与家风家教关系重大,“三苏”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从中汲取好的经验智慧。

“三苏”;家文化;家风家训;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1]。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体现了他对东坡故里的深切关怀、对东坡文化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政治担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管党。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家风家教建设颇为重要、甚为紧要。习近平总书记屡次三番、苦口婆心地强调家风问题,又在文脉悠长、家风清扬的“三苏”故里郑重地告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从这个角度来讲,深入研究、大力挖掘“三苏”文化特别是“三苏”家文化对于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推进家风家教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之维:“三苏”家文化的形成进路及家风家训

三苏文化崛起于西蜀,呈现出政治实用、文化包容、性命自得的多元特征,对中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作为“三苏”文化的重要分支,三苏”家文化同样有其发展进路和丰富内涵。

(一)“三苏”家文化的形成进路

家文化根植于农业文明,其衍生的家风家训家教始终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研究家风之形成,必然要回到苏氏一门所处的社会背景,必然要与家族的发展衍进紧紧关联。在儒学思想的深层浸润下,在唐宋之风的普遍影响下,以及眉州大地本土特色文化的滋养下,“三苏”家文化不断丰富。严格意义上说,“三苏”家文化的形成并非自苏洵开始,而是苏氏家族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经验传承,最终在“三苏”时期得以成形并达到成熟。

“三苏”是唐朝移民于眉山的后代,从苏味道开始,苏氏家族在眉州大地扎根、发展。在苏洵《族谱后录(上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味道,圣历(698-699)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3]苏味道自幼聪颖,20岁时便举进士及第,曾官至宰相,是初唐时名声响亮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这为苏氏一门后来读书、为官带来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实际上,苏洵曾追寻祖先踪影,至高祖一代。在撰写族谱时,苏洵写到“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4]22,这时的苏洵已经对先辈们的品德进行了考察。除社会环境不够稳定以外,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高祖苏釿、曾祖苏祜、祖父苏杲不显。在此背景下,虽“三世不仕”,却“皆有隐德”[4]22。可见,节俭、仁爱、睿智、超然的三世给苏氏后人依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尤以苏杲为盛。

苏杲“善治生,有余财”。苏杲有余财,却绝不发昧心财。“时蜀新破,其达官争弃其田宅以入觐,吾父独不肯取,曰:‘吾恐累吾子。’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3]384-387。受动荡的社会影响,当时地处川蜀的达官贵人们竞相贱卖田宅以逃离蜀地,凭借苏杲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趁机低价购置田产,然后再高价售出以获取利益,但是他认为这样做会对子孙不利,于是便放弃大发横财的机会。甚至在苏杲离世时,其家田不满二顷,房屋破旧未修。可见,苏杲不贪恋钱财,他深明知足常乐之至理。此外,苏杲“好施与”,奉行“施而尤恶使人知之”的原则,他乐于施善而不留名,足见其不唯利是图、沽名钓誉,其为人处世的风格为苏氏家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苏洵在评价其祖父时说到,“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与爱,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重之……”[3]375-383。

继苏杲之后,苏洵之父苏序推动了苏氏进一步向官宦转变,苏氏家风实现了重点转移。后来苏轼曾这样谈到:“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而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4]523在此不难看出,苏序极力主张、鼓励后辈们求学入仕,从苏涣开始,“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苏氏一门在读书、求学、入仕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然而,(后辈们)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4]523。苏序虽然文化有限,但极力主张子女好学求仕,凭借着他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具体的引导,苏氏一家全力以赴地踏上了科举求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三苏”家文化得以进一步丰富完善。

(二)“三苏”家风家训的表现

基于古代农耕文明的现实需要和苏氏家族的长期积淀,“三苏”家风自苏洵开始得以进一步成形,并经苏轼苏辙二人不断丰富,最终形成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官清廉的良好家风,集中表现出了“勤、孝、廉、礼”的特点,成为后世人们家庭建设的重要参考。

1.读书正业

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怀念苏洵时这样谈到:少时“为人聪明,智辩过人”[5]。在长兄影响下参加科举,历经三次落榜使其深知“取士之难”,于是“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3]352。经过潜心研究,苏洵学业大进,其所著《几策》《衡论》《权书》受到欧阳修的高度赞赏,认为他有“荀子之风”。苏洵抱济世之才学,却一生未能得到大用,他的成就不在仕途而在文章,尤以其散文创作著称。苏洵之妻程夫人是古代少见的知识女性,她亲自指导苏轼苏辙二人读书,教育他们做人,这对苏氏父子日后成名以及形成读书正业的家风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父母的影响下,苏轼苏辙二人也看重学问,潜心钻研、用心苦读。苏氏兄弟于嘉祐二年(1057年)同时进士及第,名动京师。实际上,入宋以来便有数位苏氏门人高中,苏涣、苏符等亦在其列。苏氏家族中,相互关心学习也是常事,譬如苏轼在《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三》中关心其侄孙学问时告诫他们:“然亦须多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4]36在他们丰厚的文学积淀和文学影响下,“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美名由此而生,“三苏”读书正业之家风由此而成。

2.孝慈仁爱

《淮南子·修务训》有言,“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6]孝慈仁爱历来受到推崇,既要求对亲人长辈尽孝道,也要求对他人有宽仁慈爱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苏氏家族父母爱子女,并为之计深远。长辈对子女的教育,源自内心最纯真的仁爱。

苏轼《异鹊》(并叙)中对其父亲苏洵有“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的评价[4]310-311。由此可见,苏轼对于其父之仁爱有充分的肯定,在“苏氏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相互尊敬,作为父亲的苏洵更是身为表率、身体力行,特别是其撰写族谱的行为足见仁孝之心。苏洵在族谱亭记中这样记载,“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7]可见苏氏一门对年幼者、贫穷者颇为关心,折射出了家庭里孝慈仁爱的浓厚氛围。因此,苏氏家族特别强调“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3]384-387苏氏“孝慈仁爱”的家风符合儒家思想的内在伦理要求,始终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推崇。

3.非义不取

所谓“非义”,意思是不正当的、不正义的,非义不取则表示不正当的钱财(或者利益、权力等)都不去主动索取,是淡泊名利、超脱物外的名利观。“三苏”非义不取之名利观自家族长辈开始便已具备,并逐渐成为家风家训。苏轼的曾祖父苏杲,善理财且有财,但不贪财,反而乐于施财,且不贪名逐利,深刻明白“非义不取”之真理。苏母程夫人也告诫苏轼兄弟“非义不取”,一家搬进纱縠行新居时发现以前居住之人窑藏的一坛宝物,不可谓一笔意外之财,然而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将那坛宝物埋好,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她趁机借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要爱财有道,凡非义之财不可妄取。

苏轼本人认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14。他在被贬惠州期间,义务筹资参与了惠州东新桥和西新桥工程,得到了惠州百姓的高度认可和赞赏[8]。在惠州时,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和习惯,苏轼三子苏过学做地炉取暖,在艰苦的生活中亦能安之若素。

4.为官清廉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9]意思是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苏氏家族有为官廉洁的传统,他们虽然步入仕途,但无不视钱财为粪土,深知为官为政须清廉的道理。苏轼兄弟赴京赶考时,母亲程氏让两兄弟“日享三白”:即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苏母用心良苦,其寓意浅显直白,告诫两兄弟为官者要时常体察百姓之艰苦,要甘于坚守平淡、保持清廉。苏母“三白”的告诫让苏轼记忆犹新,并在将来的仕途中始终奉行和坚守。

苏轼认为清廉是为官者的最高准则,也是底线,或者说也是为官的最基本要求,他认为一个官员的精神境界如何、道德操守如何均在此体现。在为官清廉方面,苏轼不仅躬行实践,更以此教导和培育后人。苏轼在其长子苏迈入仕以后赴任时,曾赠其一方特殊的砚台,他砚台上亲手刻上“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10]。苏轼此番用意,就是要像程母教育他一样教育他的儿子要爱民如子、一心为公、勤政清廉。

二、价值之维:“三苏”家文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意义

就“三苏”家文化的价值而言,无论其语言艺术还是思想艺术都是值得学习和传承的[11]。“三苏”家文化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而且作为不断发展和丰富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特别是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视野出发,家风家教家庭建设对于党风廉政建设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极为关键。

(一)薪火相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

良好的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后人传承学习。换句话说,传承传统优秀家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文明。良好的家文化既需要某一家庭传承,也需要全社会传承学习,实现以一家之风影响数家之风。“三苏”家文化立足于苏氏家族的发展,又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集中表现出了“勤、孝、廉、礼”的特点。这样的家文化,既成为了苏氏族人修身齐家的重要遵循,也受到了当时乃至后世人们的追捧与青睐。

对于某一个家庭而言,学习传承良好家风,有助于家庭成员形成高尚道德、健全人格、正确三观。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其本人的成长、成员的管束、后辈的培养,都需要良好的家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优秀家文化的影响下,建设好了家庭,才有可能建设好事业。从另一个角度讲,党员干部们有了良好家文化,也能引领全社会形成好家风、好家教。

(二)成风化人:有助于形成纯正的世风民风

家风正,世风民风则淳。良好的家风既能够影响家庭,也能影响社会、成风化人,进一步也能引领世风民风,这样的优良家风也就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古代家风常常能够凝聚人心、团结族人,良好的家风更能够体现其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等。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家风成为了影响社会的潜在的重要因子,是一股强大的道德力量、一种无言的道德教育。

世风民风正,亦能引导党风政风清。党员干部们既身处于家庭,属于家庭的一员;又身处于社会,是社会的一员。因此,光有家庭的影响不够,还需要社会面上施加更多好的影响。只要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党员干部们便有了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干事创业、一心一意为民服务。

(三)古为今用:有助于形成廉洁的党风政风

良好的家文化是最殷实的家底,是最珍贵的财富,也是社会文明的缩影,不断引领着社会向上向善。家文化一经形成便带着时代的烙印并深刻地影响着时代,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会更移,仍然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风正不正,将会直接影响着这一家庭发展得好不好,也会影响他人对这一家庭的评价;而党员领导干部家庭的家风正不正,则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印象,也直接影响着对党和政府的好感与观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始终保持良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更多的正能量,党风政风有了保障,各项事业就有了保障。

“三苏”家文化中富含“好学、仁爱、清廉、勤政”等元素,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值得党员干部反复研究。读书正业,提醒要热衷学习,不可因工作繁忙而放弃学习、放弃进步;孝慈仁爱,提醒要常怀仁慈之心,多体他人之苦、多问民之需求、多助弱势之人;非义不取,提醒要守住底线,不贪恋钱财、不贪恋权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为官清廉,提醒要守住初心、担好使命、清廉从政,以清廉家风涵养党风政风。

三、实践之维:以“三苏”家文化助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立意深刻、意义深远,是领导干部在其家风建设中的重要遵循。当今时代,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交织,增加了更多风险和挑战,而要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坚韧的定力与稳定的动力,迫切需要强大的组织领导,也迫切需要一支意志强大、德才兼备、作风硬朗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家风家教建设也永远在路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应该深入挖掘“三苏”家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创新和活化“三苏”家文化,使之不断地适应新发展的需要,真正为我用、尽其用。

(一)挖掘传承:不断用好“三苏”家文化

一方面,要依托党校、高校等教学科研机构,搭建研究平台、组织强大师资、整合研究力量,开设家风微党课、大党课,在苏学研究上下功夫,逐步探索成立“苏学”研究院(所、中心),建设“三苏”家风馆,积极争创全国全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下大力气建成有本土优势的“苏学”研究高地,形成“苏学”研究特色。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对“三苏”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充分挖掘“三苏”故里、遗址和文化中的家文化元素,加强“三苏”家文化的通俗化解释,不断提高“三苏”家文化的转化程度,构建“三苏”文化研究体系。

另一方面,要广泛梳理和收集资料,抓好“三苏”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特别是要通过调查走访、田野考察、文献整理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三苏”诗词文章中的经典篇目,总结提炼其中的理论精华,还要注重整理收集“三苏”(包括其苏氏族人)生活中的逸闻趣事,形成专门的教材、规范的读本、典型的案例、丰富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将承载了“三苏”家文化的教材推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课堂,让党员干部家庭在“三苏”家文化的浸染中逐渐形成良好家风。

(二)大胆宣讲:不断讲好“三苏”家文化

第一,要在传承弘扬“三苏”家文化上下功夫。依托党员干部培训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以市、区县级党校为重要阵地,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等,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三苏”家文化教育,加强对“三苏”家文化的宣传推广。用好党校课堂主阵地,以课堂促弘扬,强化以“三苏”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不断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学、主动行,做到学家风、转作风。

第二,要开展形式多样化、对象分众化的宣讲活动。特别是要常态化开展“传承弘扬三苏好家风”“好家风故事会”等活动,通过有声与无声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论坛讨论、文化展览、艺术表演、价值培养、精神传播等融入其中,不断促使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三苏”家文化。通过宣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促进“三苏”家文化走出去。“三苏”文化虽然起于蜀地,但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像“三苏”家文化一样的丰富材料。从这个角度来说,“三苏”家文化的研学、传播不能囿于眉山一地,更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格局,通过打造品牌、丰富载体,形成“三苏”特色,推动“三苏”家文化走向全国,力争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好案例、活教材。

(三)守正创新:不断活化“三苏”家文化

一方面,要不断活化三苏文化,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挖掘“三苏”文化中的新元素、新养分,产生更多新的“苏符号”,推出更多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成果作品,创新研究、传播“三苏”家文化的方式和途径。要主动加强同国内外新闻媒体的交流和合作,借助数字技术将“三苏”家文化“活化”,通过联合制作纪录片、宣传片等方式加大对“三苏”家文化的宣传力度;要借助线上和线下平台协同推广“三苏”家文化,推动“三苏”家文化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入脑、入心、入行;要搭建“三苏”家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者、传播者共同参与“三苏”文化的研究,持续推进“三苏”家文化的研究。

另一方面,要不断促进“三苏”家文化与时代接轨,使之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更加贴合。特别是应以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为基础,使家庭建设适应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社会变迁,因此要积极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增强“三苏”家文化的吸引力,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充分尊重受众群体的民族心理、文化需求等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同时要积极探索与网络流行文化结合,借助网络流行文化丰富“三苏”家文化自身内容的厚度,以创造更加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家文化传播内容。

四、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始终重视家文化的培育、传承,强调“齐家”“治国”,产生了包括“三苏”家文化在内的诸多优良家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三苏”诗词传千古,家风昭千秋。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对党风廉政建设有了更高要求,这就更需要传承和发扬好优良家风,继续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贡献“家”力量,提供“家”速度。

[1]习近平.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6-10(001).

[2]杨胜宽.三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6):1-7.

[3]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佑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75-383.

[4]苏轼,著;毛德富编.苏东坡全集(第8册)[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523.

[5]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4:560.

[6]顾迁,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263.

[7]何新所,注译.唐宋名家文集·苏洵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69.

[8]“三苏家风研究”课题组.“三苏”家风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1):36-42.

[9]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苏轼全集校注(诗集)[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31.

[10]苏轼,著.毛德富编.苏东坡全集(第9册)[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25-26.

[11]徐华.“三苏”家训研究——以诗文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10):185-190.

[12]赵栩,刘俞廷.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三苏家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综述[J].文史杂志,2022(5):19-21+135.

G112

A

1672-1047(2023)05-000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5.01

2023-09-10

眉山市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三苏’家文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研究”(2022-29)。

刘 刚,男,四川眉山人,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钟思琪,郭杏芳]

猜你喜欢
苏氏三苏苏洵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宋故苏氏夫人墓志铭》拓片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论苏洵的史学成就
碧瓦辉煌五百载 苏氏琉璃绽华彩
苏老泉大器晚成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