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芳 纪晨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1]。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所应坚持的理念原则。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如何理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如何将高质量发展用于指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从而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质量是任何事物的根本,事物只有保持质量才能够持久繁荣,而发展则是支撑持久繁荣的前提。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指向经济发展,还强调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更好的教育,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高质量发展”的出场背景是为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质量”一词在语义上具有偏义性,相较于“质+量”,它更偏重于在既有体系的扩容过程中凸显“质”的层面,即“以质增量”。“质”为“本”,指向的是价值。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所要追求的本体性价值呢?如果将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置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来看,初期“先富带动后富”的高速增长具有鲜明的指标性导向,一定的发展阶段必须达到一定的基本标准[3],效率往往具有高度前置性,否则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在高速增长阶段的基础上,当前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创日益发达、领先世界的生产力水平,共享日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4],不只是注重效率,更注重将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相统一[5],更强调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结果。虽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发展的本质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无论何种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状态都是以我国的实际状况为准绳的,在实事求是的背后始终贯穿的是人民至上的逻辑。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依旧是对于“人”本身的关切,换言之,“人”是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不动摇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6]。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经济”的限定词是一种自然逻辑的延伸[7],但它并不意味着就被框定在物质维度。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鲜明特征,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它不只是一个专属概念,更是一个上位概念,其高度的系统性与统领性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方面面均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样需要依循高质量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人,一方面,它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旨归;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过程的推进及达成也依赖于各领域的人才力量。对于教育而言,人是主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高质量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8]。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的生命线。生命线意味着它能赋予生命有机体以活力或动力,使生命体得以存续并良性发展[9]。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我国教育体系由各级各类教育所构成,如何将高质量发展理念渗透、贯穿于每一阶段、每一领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教育本就强调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人的关注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追求。教育生产的是未来[10],这不仅是教育对象个体性的未来,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未来。通过促进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将教育对象置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全方面以及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加以理解,从而挖掘教育的内在驱动力,推动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其次,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这条教育的生命线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以此反哺其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从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11]“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作支撑,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建设教育强国也是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将对于人本身的重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人才培养没有速成之法,也不能一蹴而就。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教育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全面育人。
综上,高质量发展的出场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及意义指向,是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又一次理念创新和实践力量。在教育的在场语境中,高质量发展之于教育既是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评价标准,更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导向与价值旨归。
一体化的提出是为了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生命线,不仅需要“捻好线”,更需要“织好网”,在立体多维的结构布局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贯通和全方位覆盖。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环。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置于治国理政新高度予以提出。因而,将高质量发展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紧密结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
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继教材统编、师资队伍专职化等改革举措落实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渐向“好不好”、“优不优”迈进,即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3]。教育对象是完整的主体,具有系统性特征,不可将各学段的教育分隔开,必须从人的成长发展全过程出发开展教育实践。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贯通正是强调对于教育对象成长连续性的关注,在各级各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既关注上一阶段思想道德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程度,又注重以更高阶段的发展目标作为当前阶段教育的指引,做到“既瞻前又顾后”。
全过程贯通需要注重两个特性——阶段性和接续性。阶段性表现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阶段,接续性则是各阶段内部的年级接续和阶段与阶段间的接续。虽然高质量发展理念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但总的来看,都需要注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平衡以及已有资源教育实效性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在阶段性方面,由于学界已有的研究对于“大中小学”的理解多聚焦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层面,即(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依照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来看,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受教育者会从普通中等教育中分流,进入职业教育,对于这一部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就此忽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就此中断,对于一体化的认识也应从更广义的教育构成来理解。基于此,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贯通应当是学前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阶段的全贯通。在接续性方面,相较于各阶段内部年级的接续,阶段与阶段间的接续问题更加需要关注,虽然在已有的改革实践中,打通各学段间的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已逐步实现,但由于各个阶段的师资队伍对于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把握还有待增强,因而仍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内容。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是各级各类教育各捻成一股线即可实现,除了全过程的纵向贯通外,还需在横向维度上实现全方位覆盖,织好“社会共育”的育人大网。
人不只是单一时间维度上的线性成长,更是全面发展、多维立体的“全人”养成,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4]。通过一定的生产实践活动,人逐渐构建起与自身相联结的多种社会关系,在这些关系所组成的系统中,人的认知、情感、能力等得以不断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强调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关注,不是片面化地对人的某些方面进行选择性发展,也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15]。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人的现实关系的全面性,不只是停留在学校场域,而是能够将视野拓展至受教育者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活场域之中。
“织网”的关键在于联结,只有强有力的耦合关系,才能够形成稳定的结构。从“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中,而是要通过不同社会场域间的联结与互动关系,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回归以及社会人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16]如何才能够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塑造好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栋梁之才的培养与塑造绝不是仅仅在象牙塔中依靠知识性的传授就能实现的。高质量发展强调集约发展,发挥集成效应,这意味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靠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军作战,而是需要将课程思政、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整体设计、系统架构、各司其职,构建起育人共同体。共同体化育人,既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性学习,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丰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情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回到生活、走入现实,将动态发展的社会生活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激发社会资源的教育属性,让学生在实地感受、真实触碰的社会实践中接受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提出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产物。它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方向指引。因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要牢牢把握的生命线,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更需要回应、助力高质量发展。
无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其发展的核心始终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强调对于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予以提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必须关注其如何获得以及是否可持续的问题,这背后指向的则是对于人才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人才培养”包含成人与成才两个过程,并以成人为先、为重。学以“成人”意味着教育对象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学识,更要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如果只是将教育对象视作一个容器,仅仅将填充知识、发展技能作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那么,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也是无法实现的。教育对象首先是人,是知情意信行的完整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17]。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面性发展强调以德为先,这意味着对于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只有铸好思想价值之魂,才能真正激发人才所具有的内在支撑力量。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其内涵与外延不断被厘清、延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强调了对于青少年学生成人、成才的关注。面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错误观念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可以说意识形态领域“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8]。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19],能否实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为人才立德”的目标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建设,关乎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在“前沿阵地”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前沿中的前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作为对人进行思想引领、政治定位的教育活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所形成的完整体系有助于“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应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统编的基础上,以知识性与学理性循序渐进强化理论认知。同时,将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在实践性与理论性的交融中使教育对象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分辨与反思,从理论认知走向价值认同,并最终在社会大课堂的火热实践中促进道德规范的养成[21],实现立德成人、守德成才。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离社会发展脉搏最近的教育实践活动,既呈现着社会最鲜活的发展态势,接收着社会大环境所提供的一切生动的育人素材,同时也在育人的过程中反作用于社会大环境。换言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输送人才力量,更是通过精神力量的汇聚厚植了社会发展的文化土壤。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提出位于报告的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机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22]。从内容实质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党的创新理论为重要教育内容,其理论体系十分庞大,承载着推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力量的教育使命。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强调的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汇聚发展合力,因而,这一教育使命的达成一定是全社会共同下好思想政治教育这盘棋的结果,它不仅对于教育对象而言具有个体性意义,更是以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心向外辐射,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
针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要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3]。这不仅是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所提出的要求,更是着眼于提升全社会文化自信自强的希望。早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24]。相比较而言,原本的“吸引力”更强调思政课教师对于教育对象的吸引力以及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与针对性相匹配的则是“亲和力”。其实,亲和力偏重于初期愿意接受的程度,即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表现为可接受,这是第一步,但要实现对于思想文化的认同、精神血脉的传承,需要进一步注重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吸引力强调不仅能够亲近走近,还需要扎根留下,更加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即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因此,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注重针对性和吸引力,有助于精神力量的汇聚走深走实、深入人心,以旗帜聚民心、以新人兴文化,展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良好文化形象。
高质量发展蕴含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人民至上思想的又一次生动写照,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价值实现的必由路径。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也是对于人的关切。站在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不应当只是学校场域内教学对象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应当将教育对象放于国家建设发展的总体进程中予以关注,用好高质量发展这条生命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跃升,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育效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涵养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