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战略策略方略

2023-06-05 00:36:28黄蓉生
青年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时代

黄蓉生 刘 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广大青年发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的时代号召。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党和国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期许与要求,明确了新征程青年培养工作的目标指向与着力重点,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提供了人才培养的“金标准”。具体来说,“有理想”就是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新时代好青年的灵魂底色;“敢担当”就是要敢于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任,这是新时代好青年的闪亮本色;“能吃苦”就是要能够经受得住艰难险阻的考验和爬坡上坎的锻炼,这是新时代好青年的优良品质;“肯奋斗”就是要积极主动地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和团结协作的奋进姿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这是新时代好青年的高光特色。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战略层面上正确认识深刻道理、在策略层面上科学把握基本遵循、在方略层面上灵活选用有效路径,源源不断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战略省思

“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2]。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做好青年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一件日常性工作。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职责,是培养具有先进思想文化、扎实专业知识、高超能力本领、健康身心素质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从战略层面上分析,正确认识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深刻道理是高校开展新时代好青年培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亦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引领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必然指向。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培育群体、价值指向上高度耦合、彼此契合,可以说,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在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上高度契合。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方向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5]立德,归根到底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德是关乎国家民族、理想信念之德,明大德即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怀信心、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真切热爱。公德指向社会之德,守公德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包括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国精神、大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等。私德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包括兴趣、气质、意志、习惯、作风和性格等,严私德即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可见,立德所涵盖的内容集中指向青年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精神状态等,与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对政治、思想、道德、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上高度契合。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在培育群体和价值指向上彼此契合。立德是树人的前提,育人是立德的目的。高校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需“第一资源”的“主产地”,未来绝大多数的大国工匠、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等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成千上万的合格建设者都来自青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都将在高校这一育人场域中获得成长。高校能否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关键在于能否引领学生立好德。也就是说,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首位的是要为教育对象筑牢爱党报国、服务人民、担当奉献、甘于吃苦、不懈奋斗的灵魂基石,在“德”这一事关人生发展之方向舵、事业建设之压舱石上确保符合党和人民的期许要求、满足民族复兴伟业的迫切需要。显然,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在培育群体和价值指向上彼此契合。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同样的现实境遇、肩负着共同的时代使命。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观照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6]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回应时代新课题、满足育人新需求,着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主动肩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升级、创新增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价值指向,以创新、精准、高效、协作为主旨要义,以固本提质、增效升级为直接目标的教育实践过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使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到改革开放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再到如今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伴随着时势大局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就是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就青年的责任使命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越是不可阻挡,面临的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就越是会随时出现,境外势力对我国青年的分化演变、渗透腐蚀就越猖獗猖狂。由此,党和人民愈发需要青年坚定理想、敢于担当、甘于吃苦、攻坚克难、开创新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以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说,有的青年受到极端个人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丧”、“摆烂”、“躺平”、“摸鱼”、“划水”、“啃老”等思想和行为时有发生。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对青年肩负的责任使命以及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所作出的鲜明回应、提出的应对方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务必践履责任使命,解决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肩负着相同使命、面对着共性问题。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有利于应对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以问题观照求创新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因应培养所需之人,特别是高校把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实践场域中出现的前沿课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方法优化的新的生长点,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供给、提高发展质量。因此,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引领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必然指向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青年学生是赓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四个服务”,引领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指向。

一方面,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长远的战略需求来看,青年学生无疑是人才后备力量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德”这一层面上的理想、担当、吃苦、奋斗的品质是青年学生成为真正人才、发挥人才价值的必备“元素”。众所周知,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在德、智、体方面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德”涵括政治、思想、道德、意志等;“智”涵括知识与能力;“体”即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德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处于首位,起到举旗定向、激发动能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7]。“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8]。青年学生的成才是有明确素质要求的,即要成为爱党爱国、服务人民、回馈社会之才,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奋斗、能担重任之才。高校培养青年学生努力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离不开在厚植理想信念、涵育担当精神、锻造吃苦心性、激励奋斗志气上下功夫,这是引领青年学生成才的必然指向。

另一方面,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对于引领青年学生获得长远良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而言,“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9]。高校培养青年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就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人生目标、激发强大奋进动力,把小我融入祖国与人民的大我之中,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懂得“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10]。事实已经证明,还必将进一步证明,“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11]。高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既是青年学生开辟成长进步新天地、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成功密钥,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所以,这是引领青年学生获得长远良好发展的必然指向。

二、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策略考量

策略指计策、谋略,既在战略的指导下,又为战略服务。战略进行的是宏观思考,策略则是对中观层面的行动原则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方式进行思考。其中,关于行动原则的策略往往起着指引方向、确定基调的作用。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使命担当感召引领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切实尊重青年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性策略,确保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方向正、道路明、质量高。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代表大会、与团中央领导班子集体谈话、部署工作会议等多种场合以讲话、书信、指示、批示等不同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工作的新理念新观点,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明确了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2]。“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13]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党和国家的兴衰荣辱、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定位青年工作的。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与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工作的战略意义,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目标,有机融入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其次,指明了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前行方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14]青年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必须强化高校党委的有力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在各领域干事创业、发展进步必须遵循的一条铁律。加强高校党委对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领导,为培养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取得实效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有力支撑。再次,提出了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在铸牢青年理想信念、提振青年精神状态、增强青年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5]。特别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武装青年头脑,“要在广大青年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要组织广大青年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16]。

(二)用使命担当感召引领教育培养青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论述有其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是将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工作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来思考的,是满足人民期盼、回应时代呼唤、应对现实挑战,着眼于党的事业赓续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高校要用使命担当来感召引领、教育培养大学生努力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

其一,用使命担当感召引领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17]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当代青年施展才干、实现梦想的舞台广阔、前景光明。新时代青年成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唯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时代发展的逻辑中发展,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为此,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必须锚定其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以使命担当感召引领青年学生,把新时代好青年培养工作的价值指向和工作效益统合到“中心任务、发展大局”之中,归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上,将此作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各项工作的价值“定盘星”和引领“辐散源”。这既是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必然价值旨归,也是大学生找准人生方向、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

其二,用使命担当教育培养大学生。“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8]“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19]党和人民迫切需要青年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贡献青春力量。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教育培养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在“两个大局”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充分理解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担当、勇于追梦,摒弃一切萎靡懈怠、停滞不前、随波逐流、“躺平”、“摆烂”的思想与行为,努力学习一切有利于提升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青年应有的精气神与能力本领投身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实践中。

(三)切实尊重青年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青年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彰显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和鲜明的人民立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赢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力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成就青年”的共赢正向循环意义重大。

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在坚持党委的有力领导和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同时,切实尊重青年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青年学生沿着新时代好青年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全面发展。这里的积极性指人对工作任务产生的一种能动自觉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思维、认知、情感、意志等的活跃兴奋特性;主动性指人在开展某项活动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身去实践、创造的动力;创造性指人具备能够创新制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归结起来,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指向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本质上看,成为新时代好青年就是要激发青年学生“我要成为”的主动精神、调动青年学生“我能成为”的主体力量。高校应当避免培养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倾向,切实开展调查研究,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高校育人实际,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地为他们提供淬炼理想信念、锻炼担当品质、磨炼奋斗精神的机会、平台,如红色研学、支教锻炼、社会实践、岗位见习等。要关注青年学生在学习、科研、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倾听他们的真实诉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帮扶、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应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为青年学生营造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良好成长环境。要以思想引领、组织引领、政策引领等多种方式调动激发青年学生立志成为新时代好青年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引领他们积极投入学校各项培养安排中,形成青年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主动成长成才的良好教育氛围。

三、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方略实践

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0]战略省思、策略考量要通过有效的方略实践才能落地生根。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要拿出实践方略,在主渠道、主阵地、主平台上下功夫,通过精心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尽心打造党团政治活动主阵地、齐心建设社会实践育人主平台等立体式铺展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实践的阳光大道。

(一)精心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和创新实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领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责任使命、修炼道德品性、砥砺奋斗意志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精心用好。

第一,讲深理论。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通过课堂主渠道系统地向青年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特别是要讲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科学体系、思想精髓、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进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而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筑牢信仰信念信心。第二,讲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先进模范的英勇事迹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要充分挖掘与利用好党史中的榜样英模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向广大青年学生讲述榜样英模故事,学习践行榜样坚定理想、勇于担当、甘于吃苦、奋斗不息的精神,以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标杆模范激励引导青年学生向榜样看齐,塑造他们的坚定信仰与昂扬气概。第三,讲透大局。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中讲清楚历史大势、国际局势、中国形势、发展趋势,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两个大局”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矛盾、挑战和疑难问题,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明理增信、以学促行,主动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尽心打造党团政治活动主阵地

党团政治活动是党团组织内部开展教育管理的重要渠道和加强政治建设、不断自我革命的重要方式,是具备人员、规章、经费等组织保障的制度化安排,也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年学生中的党员、团员是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必然会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更大范围影响带动其他青年学生创先争优。因此,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离不开尽心组织党团政治活动,充分发挥主阵地优势。

第一,要健全组织、全面覆盖。青年学生在哪里,哪里就应建立党团组织,就应该把组织覆盖到哪里,以实现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党团组织的全覆盖。第二,应明确目的、围绕主题。开展党团政治活动的目的在于引领青年学生向新时代好青年看齐,这个目的应当显性或隐性地寓于党团政治活动之中,既可以直接围绕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核心要义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专题式活动主题,也可以润物无声地在合适的情况下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第三,应准备内容、做出成效。要结合所处高校、所在地域的实情挖掘青年英模故事,选树身旁先进大学生典型,积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本土化教育资源。第四,要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党团支部委员会在确定主题、备好内容后应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方法,征求支部党员、团员意见,制订出详细周密、可行性强的实施方案。在开展党团政治活动过程中,要营造严肃认真、团结活泼的氛围,带领党员、团员积极投入到活动中,真正把党团政治活动做精做实、做出成效。

(三)齐心建设社会实践育人主平台

社会实践育人主平台是指通过发掘、利用、整合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而形成的起到育人作用的环境条件总和。建设社会实践育人主平台,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质增优,既有利于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体悟中更为深刻有效地吸收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的思想力量与精神养分,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策略意义。

首先,要紧紧扭住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育人目标指向,将育人理念、制度建设、活动推进、考核评价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中。其次,要充分发掘高校实践育人资源,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统筹推进实践育人活动,为高校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提供长期有效的育人支撑。这就要求高校深入研究本单位实践育人具体情况,摸清底数、查找短板,明确责任主体,制订出实践育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共建一批功能齐全、运行顺畅、稳定持久的实践育人基地,形成互惠共赢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第三,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内涵融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歌唱比赛、辩论赛,组织文艺演出、参观考察、扶贫助困、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的历练中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好青年。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HANDS OFF THE WHEEL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