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三年级下册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中的画面,我出示了视频动画,再娓娓道来:“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很多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题画诗,本身就是写一幅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接着,我在美妙的乐曲中朗诵了这首诗,学生仿佛都置身其中,然后,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以及感受。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此刻,学生通过画画将古诗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出来,再配上他们小组成员深情的朗读,学生很好地感受了古诗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培养其感悟能力。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先范读,然后让学生通读全诗,先把诗词读通顺了,再打开课本自由地读,反复地读,借助拼音把它读通顺。而后,教师可以把整首诗词用分隔号进行节奏划分。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读出诗词的韵律来。当学生读出了味道,读出了节奏,教师再通过男女生对读、个人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就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多去想象,将蕴藏在诗词深处的内容和情感挖掘出来,以便能够品悟出诗词的意境。例如,教师可以为诗词配上美妙的乐曲或是图片,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大大减少了学生和作者、作品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隔阂,拓展了学生想象古诗词意境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播放一首昂扬奋进的曲子,引导学生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画面,想象诗中瀑布的磅礴气势以及发出的声响。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生动地写下来,让这首诗的意境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加完美。因此,教学古诗词时,教师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把非连续性的或是跳跃的情感串联起来,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诗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一直面临着如何缩短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时空距离这一难题。对古诗词意蕴的体悟往往会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便有的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他们仍然不能真正领会诗词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与现实生活相通的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诗时,我让学生联系我们当地乡村初夏时候的劳动场景:大人白天忙着耕种,而小孩子不能到田地里去参加劳动,只能在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模样玩耍。这样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这首诗也就易如反掌了。
在教学古诗词时,从某一首诗词生发开去,延伸到相同的诗人、相同的主题或相同写法的诗词,这就是联读。这种由单一文本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的知识,还拓展了自己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1.同诗人同类型的作品联读。例如,在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布置学生搜集苏轼其他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来拓展阅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我让学生把两首诗进行联读,以发现它们的异同。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类诗词的内容就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积累。
2.同一主题作品联读。古诗词中,有很多诗词都与“送别”这一主题有关。在古代,往往一别经年,不知何日再见,因此,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在教学《别董大》这首诗时,我让学生拓展思维: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等。接着,我又鼓励学生多思、多议,最后我们将这些送别诗总结为“一样离别几多情”,让学生对送别诗的情感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感受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分别时情谊的深切。※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