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3-06-05 00:48冯莹珠
小学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演绎推理结论图形

☉冯莹珠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而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推理能力,对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大有裨益。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其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那么,何为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本人结合多年执教经验,展开如下论述。

一、推理与推理能力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抽象转为推理再进行建模的过程。所谓推理,其实就是借由既有条件,推导未知结论的过程。而学生进行知识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得到多元发散和发展的过程。”可见,推理是一项具有逻辑性和推导性等特点的思维活动,涉及心理学和逻辑学两门学科的许多理论知识。其中,逻辑学认为推理是呈现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由一个或数个既有的认知,推导出新的认知的过程;而心理学则认为推理是人在思考时遵循某种特定的逻辑法则,以已知事实或假设条件为基础,推导出具有合理性的结论,以此理解事物间关系的过程。由此可见,逻辑学中将推理看做思维形式,心理学将推理看做思维过程。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见解,其中曹培英教授认为推理能力就是完成推理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徐斌艳教授则认为推理能力就是对数学对象展开逻辑性思考,从而推导出结论,再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对推导得出的结论展开论证的一种综合性能力。《课标》中提出的推理,则主要指的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前者指的是从既有事实出发,依照经验和直觉推断出一些结果,主要包括不完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后者指的是,从既有事实出发,遵循逻辑推理法则展开证明、计算和推断。[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猜想情境,激发推理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及生活经历,他们很容易自发产生一些奇妙的猜想,但这些猜想中有些是具有一定的推理价值,有些则毫无推理价值,而缺乏理论依据和推导目的的猜想毫无价值可言。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虽然思维活跃,但学习热情有限,如果缺乏相应情境的引导,他们很难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度探究和思考,容易产生半途而废的现象。因此,在学生围绕某些数学知识进行推理猜想时,教师要对他们的推理方向做出情境引导,使其针对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具体来说,当班级中某些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推理价值的猜想时,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推理契机。同时,要立足他们的思维特点,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猜想情境,并鼓励他们运用类比和归纳活动,从而推理出正确的猜想结果或结论,以此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推理兴趣,使其收获良好的推理满足感和自我效能感,促使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推理兴趣,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每人自带一本日历到学校来,然后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相不相信,不管你们说出十二个月中的哪一个月,老师都能够轻易说出它是大月还是小月,有多少天?”随后,教师随意抽取学生,让他们随机选择一个月份进行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三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有多少天?”教师毫不迟疑地回答:“三月是个大月,有31 天。”有学生提问:“十一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有多少天?”教师仍然能快速回答:“十一月是小月,有30 天。”一连数问,教师均回答正确,学生们开始疑惑,并猜测:“是否在十二个月份中存在某些特别的规律,所以教师才能够这样快速回答正确?”于是教师便引导他们翻开日历,将每个月的天数记录在纸上,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规律!学生们记录了12 个月的天数,迅速开展推理论证,并总结出了相关规律。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法。设问法既能帮助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理清重难点,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还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思维上的认知冲突,激活其推理兴趣和探究积极性,并让学生以此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强化直观体验和感受,从而自行推导出数学结论。

(二)立足生活经验,激活类比思维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的科目。小学阶段学生受身心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其在数学学习中很容易遇到困难,难以快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许多数学概念和定理。对此,教师可灵活运用类比思维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的与未知的、熟悉与陌生的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展开对比和理解。[2]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教师在推行类比教学法时不妨以学生生活经历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类比猜想,进一步构建起数学模型,总结概括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内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运动概念,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为他们展示了与这三种图形概念相对应的影像。这些影像片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如,在解释图形的平移概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汽车行驶、行人过马路、弹珠滑行等动图;在解释图形的旋转概念时,教师展示了风车转动、摩天轮转动、水车转动等动图;在解释轴对称图形概念时,教师展示了蝴蝶、书本、桌子等图片。在学生观赏完毕后,教师再询问这些物象在做哪些运动,或这些物象属于什么图形,引发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展开对比分析,很快就可以得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推理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类比思维教学法,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主观形象思维,将学生的新旧知识整合链接在一起,展开类比和推理,从而总结出其中的抽象规律,以此深入理解学科知识中的内涵构成,真正做到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十分有利。

(三)加强知识间的沟通联系,培养良好的演绎推理能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通常会教授学生大量的基础数学理论知识,旨在构建一座数学知识体系框架,为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本功。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技能。究其原因,在于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将所学知识记忆在大脑中,而未能灵活思考与探究所学知识的构成涵义与相互间的关联性,故而无法做到将所学用于实践,无法融会贯通。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所谓演绎推理指的是一种基于既有公式、定理和相关事实的前提下,遵循固有的逻辑和规则,得出个别或特殊的结论的思维方法。[3]演绎推理可帮助学生深度探究和拓展所学知识内容,将零散的碎片知识统合归纳,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形成高效合理的数学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思路,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给出图1,要求学生计算这个多边形的面积。刚开始,学生都很迷茫,因为这个图形与他们之前学过的任何一种图形都不匹配,一时间不知如何去计算。此时,教师要适时作出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技巧,即先观察这个多边形,看看它与既往所学图形有没有共通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便发现了这个多边形的构成特点,它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只要在它们的交界处做一条辅助线便是一目了然,于是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计算出了这个多边形的面积。

图1

总之,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演绎推理的技巧。首先,让学生收集、选择和处理一定量的数学信息,并通过分析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和关联,找到他们的共通点和区别,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归类,以此确立推理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数学信息进行相应的甄别,只有甄别出具有价值的信息数据,才能进一步展开演绎推理。其次,引导学生将收集甄别后的信息转化,将复杂的知识形式转化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将陌生的知识形成转化成已知的知识结构,以此形成灵活变通的数学思维,合理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4]

(四)以实践验证推理结果,培养深度推理能力

预习、学习、巩固和复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常用模式,而测试和考核正是体现这一学习过程的直接结果呈现形式。然而,在教学中如果只通过考核来实现查漏补缺,仍具有相应的滞后性。如在学习中未能实现自查和自纠,只通过考核成绩来发现问题,那么势必会引出其他问题。对此,教师应避免过度依赖考核验证学习成果,而要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多频次、高质量的学习成果验证。在验证结果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中发生与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原因与结论推导,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5]

例如,在教学《算24 点》的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混合运算水平,教师便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引入“24 点”游戏。游戏规则班级学生大多清楚,就是利用扑克牌的四个数字加减乘除来得到24 点。在游戏开始的时候,教师先发布一些构成关系较为简单清晰的数字,学生计算24 点大多较为顺畅,可以仅凭心算就能猜想出构成24 点的行列。但随着难度增加,四个数字的构成关系逐渐变得复杂,一些学生的计算困难增大,开始回答出错。此时,教师每计算一道24 点,就要预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计算验证。通过不断重复“猜想→验证”“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学生逐渐发现规律,展开深层推理,24 点的计算出错率就会不断降低。

此外,小学生在理解问题时,通常只能进行合情推理,他们大多只会使用证明或证伪两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驳其实就是一种演绎推理思维,反驳的过程也是实现演绎推理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种情况下学生只需使用一个反例,便能否决错误结论。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底蕴和心智发展有限,无论对错,都很难对既有的结论做出深度的思考与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质疑情境,使学生处于疑惑和探究的状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产生猜想和推理,从而逐步进入深度推理状态。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通过创设猜想情境,激发推理兴趣;立足生活经验,激活类比思维;加强知识间的沟通联系,培养良好的演绎推理能力;以实践验证推理结果,培养深度推理能力等策略,多角度、多维度去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其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不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探寻数学规律,发展推理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及数学思维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为今后更高阶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演绎推理结论图形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高中地理教学
分图形
找图形
结论
图形变变变
2014.3新高考高二数学配送练习参考答案“推理与证明、复数”测试卷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