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最富于美学的意味。其道法自然、人格自由、敬畏生命思想中的审美内涵孕育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立足于新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庄子美学思想在生态美育、生命美育、艺术美育中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几个热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挖掘庄子美学思想中与当代的社会文化、人们的心理需求相契合的元素,使庄子美学思想从古代典籍和学术研究进入到实际生活层面,从新的视角,用新的观点和方法为庄子美学思想赋予新义,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审美教育;创造性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庄子美学思想在当代美育中的创造性转化研究”(SY202188)研究成果。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最富于美学的意味,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掀起了热潮。因此,对庄子美学思想进行多维度创造性转化,将对当代审美教育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庄子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对当下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有益的帮助,应该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一、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
“创造性的转化”的概念是美国华裔学者林毓生先生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林毓生指出,“创造的转化”这个观念的内涵是重视与传统的连续性而不是全盘断裂,在连续中要有转化,在转化中应产生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与传统的关系是“辩证的连续”[1]。这一观念是林毓生对五四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后来他把这一观念的应用作了扩大,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承传问题上非常有启发性。近几十年来,海内外各界的人士广泛地利用“创造的转化”这一观念形式,使之成为一般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从传统中找到有生机的要素,经过改造,与选择的现当代观念价值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而产生“新的东西”。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哲学中有许多名词和理论,都有其实践的意义;离开实践,便无意义。想了解其意义,必须在实践上作功夫,在生活上用心体察。”[2]所以研究庄子的美学思想的目的非常明确——着眼于社会现实问题,这也是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关键所在。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通过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综合性创新、交流传播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庄子美学的创造性转化,既包括对其美学思想的学习和继承,更包括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既要重视对美学原典的认真解读和美学思想历史内涵的准确把握,又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新时代的眼光、意识和新的学术视野,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科学辨析和创造性阐释,充分揭示其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在对古代典籍承传创新的过程中,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启发读者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借以育人、资政,更好地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是当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庄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显学,深入理解庄子的美学精神,对于把握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挖掘庄子美学思想中与当代的社会文化、人们的心理需求相契合的元素,使庄子美学思想从古代典籍和学术研究进入到实际生活层面,从新的视角,用新的观点和方法为庄子美学思想赋予新义,使其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关键。
审美教育作为审美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是审美理论和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和落实。当代美育是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境界的提高、人生质量的改善为根本目的的综合全面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庄子美学思想以其独有的特质成为当代审美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何继承庄子美育思想的精髓,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成为重要的当代美学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传统美育资源,是新时代美育建设的文化沃土与根基。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诸多良好的设计和建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凝练为当代的美育资源成为我们的时代责任。沿着这一思路,本文重点对庄子美学思想在审美教育中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几个热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二、“道法自然”与生态美育
庄子生活在战国早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却能抽身事外,在自然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土。文献资料对于庄子的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他的生活志趣也没有明确说明,但从他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庄子对自然的热爱。叶朗先生认为“庄子厌倦人世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他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3]。其依据是许多寓言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是在自然天地中,自然事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规律,引发了庄子一系列的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庄子对自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通过对自然的体察,总结万物的普遍规律,这使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例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4]7;“樂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4]26;“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4]59庄子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对大自然极力铺陈描述,致广大尽精微,从中领悟宇宙的自然之道。在《庄子·齐物论》中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39充分体现了庄子的思想是在自然的启发中对人类自身的思考:人应该尊重宇宙规律、顺应自然,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主客体合二为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最基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也是最基本的审美关系,自然审美反映了人类源于自然,最后也要回归自然的本性特征。庄子的自然观是其哲学观、美学观的基础。庄子对自然之美有着特殊而深刻的认识,对宇宙规律有着深刻的思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5]可以想象,庄子内心敏感而丰富,在山水、天地之間找到了一方乐土。庄子超越了儒家从功利和伦理出发,以道德比附自然的局限,能够达到一种不以物累形的悠然潇洒的身心状态来观察自然,亲近自然,逍遥游于浩淼无垠的宇宙, 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庄子论“美”以自然为宗旨,认为人能从自然之中发现自己的天性,找到心灵的归依。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庄子在探求追寻“道”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自由。庄子把自己体察到的“道”的自然规律推及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延伸出一系列美学问题。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人类开始反思自身,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社会提出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学术思想。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生态审美教育成为当前美学与美育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由生态危机孕生的生态美育就在于化解人与自然不平衡关系下的人性危机,旨在培养具有生态审美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价值观,实现审美自由。审美自由应成为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于人对自然的思考,特别是老庄的道家哲学,是人对自然深刻体悟和观察的结果。研究庄子美学思想,对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与当代价值。庄子从“道”这一本原出发,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人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利用自然万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6]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美丽中国”战略目标提出后,生态美育迅速成为了中国美育界和学术界共同重视的热点,它不仅关注个体自由、平等、精神成长与修复,主体生存与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生态教育在为“美丽中国”建设服务的前提下,就是要观照其建设背景和现实要求。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生态文明观,使其成为人们道德观念中的一部分,从而自觉指导实践,真正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助力。庄子的自然美学观与生态美学思想、习总书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高度契合的,为解决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蒙培元先生提出:“中国哲学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将和谐看作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是生命的存在与延续。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待生命,而是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生态审美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自然万物是具有生命的共感的。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写道:“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4]119古之真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是统一的、整体的、和谐的。在《达生》篇中写道:“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4]279庄子的这种宇宙自然界循环往复,万物同一的观点在《庄子》的多个篇目中反复出现。庄子不仅消除了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也消解了人与自然界一切生物的隔阂,万物平等齐一,流转共生。上至圣贤真人,下至蝼蚁杂草,异质同构,息息相通。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生命如草芥”的感叹。庄子的思想与生态美学的观念具有一致性。
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生态美学的观点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元素。因此需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对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点进行阐释。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发展生态美学,应积极主动地挖掘散落于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并将其体系化,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三、“内圣外王”与生命美育
庄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实,将宇宙论、哲学观转换成人生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和自我观照的人格自由、生命审美。“道”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人”是庄子美学思想的落脚点。徐复观认为“中国思想的发展,是彻底以人为中心,总是要把一切东西消纳到人的身上,再从人的身上,向外向上展开。”[7]纵观庄子的寓言故事,都是借自然之口诉说人类的困惑和问题,藉自然之道阐做人之理。庄子在《天下》篇中写道:“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4]375,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儒家的主要思想有相通之处,但又有很大不同。庄子认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人与物中已经内化为德,德与道是统一的。“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4]199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不是外在的道德标准和规范,而是人的内心精神的一种觉悟,一种积极主动的升华,这一过程具有浓厚的美学意味。“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4]380-381“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4]212庄子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圣人用道心来养育天下是人生至高境界。
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侧重于每个独立个体的精神世界,他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生存个体,为身心受到各种束缚的人们找了一条通往审美化、艺术化的生存之路。“虚己无为”是得“内圣外王”之道的关键所在。庄子说“虚者,心斋也”[4]72“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4]157心境清虚淡泊而无所求,不要让心被虚名所累,要默默地体验那没有穷尽的本源,自由自在地在其中游乐。也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10,只有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摆脱种种羈绊,才能体会到逍遥自由的快乐。《人间世》《德充符》《应帝王》几个篇章虽各有侧重,却互相交融呼应,中心议题是人生存处世之道。人贵于虚己,人能做到无我,则物莫能相害,这是应世之术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无我之境?《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4]141-142庄子认为只有把内心的各种欲念、功利得失彻底排除,才能达到人生的自由境界。
生命美育就是把“生命美学”的理论运用到审美教育中,是生命美学与审美教育的结合。生命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重在引导个体认识并实现自身生命的审美价值。当下人们正处于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一方面,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极大诱惑,使少数人心态浮躁,狂热地追逐名利;另一方面,人们面对人际交往与情感等诸多压力,在生活中产生心理焦虑,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庄子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他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庄子所阐释的人生理论及实践方法有助于启发人们思考人生、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失为一种心理调节的“良方”,更是文明发展的“解毒剂”。在这种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为人的自由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结合人类的生存状态出现的种种问题来探讨庄子美学与生命美育的关系,庄子的美学思想是对人的真实存在的呼唤,对生命美育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庄子的人生思考是以“由内向外”的方式,立足于人,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通过对“道”“天地之大美”的体认,着眼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强调人之自然本性的恪守,从而实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心灵自在自适的审美境界。当代学者从庄子的美学思想里提炼出了审美心胸、生命美学、人格超越等美学命题,对于培养完善人格、陶养心灵有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意义。《庄子》的人格美学理想弥补了儒家人格思想的缺陷,避免了儒家人格模式在现实中可能导致的人在精神上的困顿与绝望。庄子对生与死的问题具有独特的看法,能够视生死为一,突破生与死的界限,还具有逍遥无待的脱俗境界,不受现实生活中种种烦恼的困扰,不为世俗之事而劳神。一些学者注意到庄子的思想对于修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人格、价值观问题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发。例如,庄子理想人格对大学生道德精神境界提升的启示;庄子对生死的独特思考,能够为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豁达、超越的生命观提供丰富的养分。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庄子美学思想对于大学生身心的培育是有现实意义的。庄子曾慨叹“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4]90。试想两千多年前庄子的话,可以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林语堂先生称之为“灵魂的颤动”。庄子的智慧语言直击人的心灵,具有广泛的普适性,特别是对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具有非常好的治愈作用。一些学者在给大众讲解《庄子》时,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理解,深入挖掘庄子思想在这方面的潜在作用。关于庄子与心理学、精神健康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有待进一步研究。庄子的人格美学思想对今人仍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是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的“活性因子”。
四、“由技入道”与艺术美育
庄子不是艺术家,但其美学思想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具有诗人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闻一多曾这样赞叹“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徐复观先生用古代哲学儒、释、道精神去考察中国艺术,写成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的艺术精神,追根到底,即是庄子的虚、静、明的精神”[8]。《庄子》所揭示的艺术真理,可谓是中国艺术精神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庄子不言艺术,却对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的思想呈现出“物我同一”,崇尚自然之道的总体特征,对中国绘画艺术、音乐、诗歌等多个传统艺术门类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山水诗、田园诗、游记散文、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艺术中,影响尤为突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庄子的美学思想脱离文本,转化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浸润人们的生活,净化人们的心灵。例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审美趣味;家居设计中“虚实相生”的空间处理。由此看来,庄子的美学思想在漫长的时间流转中,自身已经转化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沿着这一线索去思考庄子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问题,会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作为具有艺术精神的思想家,庄子的艺术精神于山水绘画艺术中得到生动呈现。山水画的空灵玄远之境,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艺术精神正相契合。以下我们考察一下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艺术的影响。山水画是中国主要的传统绘画题材之一,时至今日长盛不衰。从宗炳的“澄怀味像”“畅神而已”,到宋代郭熙的“林泉之心”,再到石涛的“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在《溪山行旅图》的山水画卷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壮美神奇,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平凡谦卑,万物浑融,“道”无处不在,整个画面充盈着无限的生命力。
在当代艺术中,山水画艺术依然是我们学习和创作、欣赏的主要内容,那么庄子的美学思想是否依然光芒闪耀呢?人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较之古代,名山大川已经离我们远去,大多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楼宇中。即便是艺术家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风、写生、体验生活。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不仅要学习继承古人的形式技法,更重要的是领悟古人对自然的态度,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当我们面对山水艺术作品时,不仅要看到线墨纵横之下的飞瀑乱石,更要放眼天水交接的浩淼宇宙,体悟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4]13的自由状态。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感官和身心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庄子美学思想的陶养。例如,通过欣赏中国的古代山水艺术和驻足名山大川,感受庄子的自然之爱;通过游览古代园林,体会中国园林艺术里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通过艺术的形式和生活的层面,普通大众更容易接受庄子的美学思想。挖掘庄子美学思想中符合时代发展的积极元素,融入到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是庄子美学思想创造性转化的又一种有效途径。
艺术教育的效应最终要落实到受教者身上,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庄子美学更侧重于个体的、内在精神的建设和养成,与艺术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庄子的美学思想可以为当代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营养,产生更多的启示和思考。绘画、园林、书法、音乐这些艺术门类都是载体,艺术教育根本目的是明心见性,对人精神的培养。在艺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拘泥于技巧技术和形式,反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庄子有几则非常精彩的寓言故事,阐明了他独特的“由技入道”的体道思维。道体的思维方式是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外感化为内知,从自然现象体认抽象本质,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则及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维模式。例如“庖丁解牛”,在描绘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技艺的同时,强调了从解牛技艺中悟出的道理,并和“养生”联系起来。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非常丰富,同时庄子悟道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在审美教育中值得借鉴的。庄子从自然现象出发,进行思辨提炼,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思想,并用简练抽象的语言去表达。庄子的思想富有丰富的多层次内涵,可以直击人的内心世界。
中国人讲究艺术人生,对中国人而言,道德、艺术、伦理、审美、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以及广大的文人生活群体,都是这种生活的践行者。他们亲近自然山水,以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他们的生活和艺术中无不闪烁着庄子美学思想的光芒。庄子的美学精神在时间的流转中渐渐沉淀成了一种文化基因,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庄子美学精神可以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途径,与时代接轨,进入人们当下的生活。庄子的美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融入到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学习领悟庄子的美学思想可以有多种媒介和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不局限于文本,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新的开拓空间。
五、结语
庄子通过独特的讲述方式把人生道理深入浅出地讲出来,说理透彻、直入人心。《庄子》洋洋洒洒的七万多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对《庄子》的解读、阐释可以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从思想观念、方法、维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从哲学、美学、思想史、人性论、心理学、生理学、文艺心理学等,多角度去解读庄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除去文本载体,两千多年来,庄子的美学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庄子的美学思想虽然产生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但其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当代审美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内在价值不一定会自然地转化为现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等同于美育资源。使庄子美学思想成为当代美育资源,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问题,从多维度进行创造性转化。李泽厚先生在《漫述庄禅》中写道:“在剔除了其中的糟粕之后,这就是中华民族将以它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精神和聪明敏锐的优秀头脑踏入世界文化作出自己贡献时,也应该珍惜的一份传统遗产?”[9]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正确审视庄子美学所蕴含的文化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其生命力,使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09.
[4]庄子.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庄子.庄子·知北游[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新华社.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7]徐復观.徐复观全集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331.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185.
作者简介:王立峰,硕士,保定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艺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