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23-06-05 20:35李萍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初中语文

摘 要:回顾语文教学改革历程,不难发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理性解读,阅读理解往往浮于表层。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学生理性解读文本,建构深刻认知的助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批判性思维的支撑下,能够深刻剖析文本,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基于此,文章将重点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希望改进语文阅读教学不足,助推学生有效阅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9-0073-03

引  言

思维是阅读的“工具”。纵观传统语文阅读课堂,侧重知识的讲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导致学生缺乏思维积极性,尤其缺少批判性思维,单向接受教师的讲解,出现文本解读一元化现象。后现代主义倡导坚持怀疑,面对各种表达叙事要敢于提出疑问,如此方能探寻其本真,建构深刻认知[1]。同时,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思维,呼吁质疑、评判文本,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由此可见,教师在后现代主义指引下进行阅读教学,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能利用多样技巧和态度,对信息进行客观、全面分析的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维具有分析、评估和创造这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的作用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多元解读文本内容,达成文本事实与文本内部的逻辑与情理的统一,实现深度阅读,提高阅读理解水平。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到底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一、尊重文本事实

批判性思维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特点[2]。这两大特点强调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以文本事实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独立思考。文本事实可以说是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当忽视文本事实时,学生会凭借主观思想进行阅读,导致阅读缺乏严谨性、科学性。文本事实主要有三部分内容:文本的要素、结构和意义倾向。在阅读文本时,学生要以这三部分内容为立足点,发挥批判性思维作用,实事求是地解读文本。

例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将长有荒草的地方称作乐园。乐园正是这篇文章的文本要素,彰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学生的意识中,乐园应当是美好的场所。但是,长有荒草的地方怎能被称作乐园?因此,乐园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要摒弃自身已有的认知,尊重文本事实,探寻长有一些荒草的地方与乐园之间的关系。在探寻的过程中,学生会随着鲁迅先生走进其童年生活中。鲁迅先生童年生活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环境尽管不太美好,但承载了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回忆。乐园不单单是一个地方,更是鲁迅先生的童心所在。可见,在尊重文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学生可以走进文本深处,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评判和理解,以提高批判性思维水平。

二、圈画质疑

亚里士多德曾言,疑问是人思维的开端[3]。在阅读文本时,学生不能不加辨析地接受所有内容,而是要秉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围绕文本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分析,走向文本深处,找到问题答案,实现批判地吸收。圈画质疑是在批注式阅读中进行的一种读思结合的阅读策略。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时,学生会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针对圈画内容提出疑问,深入剖析,深刻理解文本内容,顺其自然地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教师要鼓励其圈画质疑。

例如,《愚公移山》是神话故事。在大部分神话故事中,主人公往往凭借自身的努力来完成某件事情,借此彰显主人公的美好意志品质。但在《愚公移山》中,作者没有让愚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完成移山,而是天帝命令兩名大力士搬走山,这点是值得思考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愚公没有用实际行动证明?”带着疑问,学生走进文本中,联系上下文内容,梳理愚公移山的全过程,圈画关键信息,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何苦不平?”“帝感其诚”等,由此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愚公移山背后的顽强意志。实际上,在神话中,无限的人力是可以战胜有限的山的,但这是一种美好的主观情感。现实中,如此实践是难以做到的。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知道:虽然神话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仍受客观实际限制,由此对神话故事建构了深刻认知。由此可见,学生圈画质疑,不但可以获得批判性思维机会,还可以走进文本深处,进行多元解读。

三、做出逻辑判断

众所周知,人物与情节关系是文本内容的重中之重,承载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情感。厘清人物与情节关系,是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关键。同时,人物与情节关系之间的因果逻辑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4]。批判性思维关注因果关系的合理性,而因果逻辑之间的一致性,正是因果关系合理性的再现。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探寻人物与情节关系的因果逻辑,拓展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中,无论是国王,还是大臣、群众,他们都在按照同样的荒诞逻辑行事。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是他们说谎的动机、行为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根本就看不到皇帝身上的“衣服”。否则,自己在他人眼中便是一个愚昧的人。实际上,他们一致的说谎行为正是安徒生的批判所在。在这里,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选择告诉所有人自己看不到皇帝身上的“衣服”,承认自己是一个愚昧的人;要么,就说谎来掩盖事情的真相,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聪明人”。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看到,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纷纷选择了说谎。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心术不正,还可以窥探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但是,在整个社会如此这般的情况下,一个小孩出现其中。这个小孩仍保持纯真、理性,揭露了所有人的谎言,撕开了所有人的“遮羞布”。小孩的纯真恰好与成年人的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愈加凸显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在阅读文本时,学生通过分析这样的人物与情节关系,可以把握二者间的因果逻辑,深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会因此拓展批判性思维,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

四、留心思维过程

语文思维活动过程虽然具有复杂性,但仍有一些可遵循的程序,如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综合等。这些思维程序与批判性思维有密切关系。例如,在进行比较与综合时,学生会积极思维,对人物性格、外貌等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走进社会环境中,深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批判性思维机会。

例如,在《孔乙己》中,茴香豆先后出场四次,其中三次都与孔乙己有关系。通过对比茴香豆出现的不同场景,可以综合了解孔乙己这个人。比如,茴香豆第一次出现在人物环境介绍场景中,在此场景中可以看出,茴香豆是咸亨酒店最便宜的下酒菜。而茴香豆又是孔乙己最钟爱的下酒菜。孔乙己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茴香豆呢?这不得不提到茴香豆的第四次出场。面对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们,孔乙己“大方”地给了每个孩子一颗茴香豆。孔乙己生活窘迫,连买酒、茴香豆有时都要赊账,却“大方”地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可见,孔乙己将茴香豆当作了哄逗小孩的物品。孔乙己虽然形象、行为怪诞,但身上有着对小孩的慈爱。对小孩的慈爱正是儒家传统思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熏陶结果。孔乙己对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是尤为自豪的。给小孩分茴香豆,恰好是他“读书”的结果,是他真心喜爱的,同时也是他孤独的内心世界里的一缕温暖。如此比较,学生便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孔乙己,在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全面认识孔乙己。

五、多元解读文本

(一)细读文本

语文教材中不乏文学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正是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突破重难点需要学生细读文本,拓展阅读深度,深刻感悟文本内涵。通过如此阅读,学生会积累经验,多元解读文本内容。

例如,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描述了故事情节,彰显了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透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感受父子之间的情感。但是,这篇文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严肃的美学问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值得学生深深品味的。因为通过品味二者关系,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如在送儿子上火车前,在等待期间,父亲翻越铁路月台为儿子买橘子。作者在描述这一内容时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凸显了父亲行动的艰难。艰难的动作有些许不雅观,但是,父亲没有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行动不便与不雅观。因为父亲当时一心想着给儿子买橘子。这恰好展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作者在看到这一情形后,心灵受到触动,却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大肆宣泄自己的情感,只是在文章结尾处,用简洁的语言道出自己的情感,用质朴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情感,这正是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一。学生透过质朴、简洁的语言,可以感受到文章的实用价值,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体会到文章的审美价值。同时,学生也会因此质疑权威观点,了解到不是只有美的语言才能使作品有审美价值,实用的语言同样可以使作品有审美价值,尤其当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差距越大时,作品的审美价值越高。在如此认知下,学生今后会产生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进行多元解读,增强阅读理解效果。

(二)感受多元主题倾向

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复杂的艺术结构。复杂的艺术结构实际上暗含着多元化的主题倾向。学生与作者之间存在多样的差异,如知识储备差异、文学底蕴差异等。在如此差异的作用下,学生会产生一定的阅读欲望,想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由此与作者对话,感受多元的主题倾向。因此,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解放学生思想,使其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以文本的艺术结构为依据,发挥自主性,进行多元解读,感受多元化的主题倾向。

例如,《散步》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多元化的。站在整体角度分析这篇文章,学生很容易能够感受到主题:弘扬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但是,在细致分析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學生却又很容易产生分歧。如在选择哪一条路时,选择权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看似是在选择散步的路,实际上是在决定整个家庭的发展方向,甚至是在决定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所面临的不单单是“道路”的选择,更多的是责任的承担。“我”既要承担起家庭责任,又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和妻子的背上是母亲和孩子。背着母亲和孩子,我们要走得很仔细。为什么要走得很仔细?因为我们的背上肩负着成长的生命和年老的生命。只有将成长的生命和年老的生命背在背上,才能使生命有完整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种责任。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一共有两个主题,一是弘扬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二是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迁移自身现有认知,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深入品读,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实现创造性阅读,拓展阅读理解

深度。

结  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深度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工具”。在批判性思维的支撑下,学生会打破一元限制,进行多元解读,切实走到文本深处,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提高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阅读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尊重文本事实,圈画质疑,做出逻辑判断,留心思维过程,展开多元解读,由此获得批判性思维机会,深度解读、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胡孝君.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2(02):64-66.

王添群.辨析批判性阅读与基于初中语文阅读的批判性思维教学[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1):55-57.

吴静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20.

尹丽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作者简介:李萍(1988.11-),女,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毛店初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