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山之舞》的乐曲分析及演奏技法探究

2023-06-05 23:18:43赵志怡
艺术评鉴 2023年9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琵琶

赵志怡

摘要:琵琶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音乐底蕴,从古至今深受人们青睐。在琵琶流传发展的过程中,其演奏技巧也有了一些创新与丰富,进一步彰显了琵琶的音乐表现力。陈音先生琵琶独奏曲《山之舞》运用了大量演奏技法,以及民族音乐元素,使得这首乐曲展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是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演奏曲。本文主要从陈音先生《山之舞》的乐曲结构、演奏技法,以及民族音乐创作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琵琶  《山之舞》  乐曲结构  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9-0077-04

陈音先生创作的琵琶曲《山之舞》与传统琵琶曲大相径庭。在音乐风格上,陈音在该曲中加入了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元素,并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拓展了琵琶曲音乐类型,丰富了琵琶曲音樂内涵。在演奏技法上,陈音在运用琵琶基础演奏技法的同时,增添了一些特殊技巧,并与欢快活泼的节奏相结合,使《山之舞》少数民族音乐风格更为突出。正是有陈音先生这类学习传统又与时俱进的音乐家出现,才能成就如此清新活泼、深受人们喜爱的琵琶乐曲,使琵琶以一种新的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

一、《山之舞》作者及创作背景

(一)曲作者简介

陈音,中国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现担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1963年,陈音出生在四川的一个音乐世家,受其祖父——民族管弦乐团的先驱,著名琵琶教育家陈济略教授影响,陈音九岁开始跟随祖父学习琵琶,先后受到了潘凤鸣教授、王范地教授、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等琵琶大家指点。在学习过程中,陈音有取舍地吸收借鉴各个名家“绝技”,最终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及音乐特点。

陈音认为音乐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创作的“根”在于传统文化,在加入新内容的同时,要深入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如此才能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进一步创新。他将这些思想付诸行动,创作了充满苗族飞歌旋律的《山之舞》,又将小提琴线性音乐风格与琵琶颗粒感极强的弹拨技法相结合,改编出广为流传的琵琶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另外,他创作的《好花红》《飘》《草原行》《秋月吟》等作品也备受人们喜爱。

(二)乐曲创作背景

《山之舞》是作者于2008年前往贵州采风时所创作。作者不仅被贵州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的山水所吸引,而且被当地善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人民深深打动,从而迸发出创作灵感,在深入了解当地乡土人情后,将苗族“飞歌”与布依族音乐特点作为创作素材,创作出这首既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特点,又不失现代音乐创作规范的优秀琵琶曲。全曲洋溢着热情音乐氛围,题目《山之舞》更是恰到好处,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将贵州逶迤山岭与潺潺流水比喻成载歌载舞的人民,使乐曲更加生动活泼,既表达了贵州山水的灵动优美,又突出表现了贵州少数民族善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质朴与真诚。

二、《山之舞》乐曲结构分析

《山之舞》整体由五个部分组成,它沿袭了中国传统器乐曲的结构特点,采用多段体结构形式,分为:引子、A段、B段、C段、尾声。结构图如下:

(一)引子(1~10)

这一部分在调式上使用了以A为主音的宫调式,在技法上主要运用了琵琶的基础技法长轮,使旋律连贯,具有线条感,另外在轮指基础上又增加了清脆的泛音,像是在清晨朦胧迷幻、万籁俱寂的贵州山林间,一户人家透过氤氲薄雾若隐若现。临时变化音的灵活运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为音乐增添了一丝活力。乐曲总体呈平静舒缓趋势,节奏主要以散拍子和混合拍子为主,相互交替,充分体现出曲子的自由性。曲中从mi-sol的滑音低音到高音滑音,体现了苗族“飞歌”中的甩音特色,与笛子名曲《苗岭的早晨》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尾的自由泛音与延长音,更营造了朦胧氛围,给人无限遐想。

(二)A段(11~94)

这个部分是全曲主题,依旧采用了以A为主音的宫调式,充分表现南方少数民族芦笙舞,这一段乐句规模较为整齐,在乐段开始处,采用了“问答”形式,上乐句与下乐句形成对比,像是舞蹈中的少男少女们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用弹、挑、四指轮等技法演奏附点音符、切分音等,为音乐营造了一种欢快跳跃的氛围,更有少数民族风格,描绘了一幅少数民族幸福美满、载歌载舞的热闹画面。之后再一次运用大量轮指来表现旋律的线条感,与前面有颗粒感的舞蹈性节奏形成对比。其中要重点把握八分休止符的节奏与指法,提高音色清晰度,演奏出音乐欢快、富有活力的风格。这一段结尾处,运用了连续的泛音,接着mi的上滑音,最后一个重音分弦表示这一段结束,引出下一个场景。

(三)B段(95~135)

与上一段活泼欢快的旋律不同,这一部分为抒情慢板,在调式上也由大调转为小调,变为了以A为主音的羽调式。这一段开始时情绪较为舒缓,旋律优美,主要描写了苗族游方歌,表达少男少女在音乐中轻歌曼舞,互相诉说着内心情感。刚开始在一弦上运用推、拉、揉弦等左手技巧,表现细腻柔和的音色,正如少女提着裙摆在翩翩起舞,含蓄表达着自己的情愫。紧接着在四弦上的重音与分弦来演奏厚重的音色,像是质朴的男子出现,并逐渐向心爱的姑娘靠近。最后在四弦与二弦上进行滑音演奏,真实描写了男子对女子小心试探的心理变化,以及女子羞涩回应。男子与女子不同音色的对比,更能突出此段歌曲深情的歌唱性,使音乐富有张力。

(四)C段(136~231)

这一段是全曲高潮部分,与B段抒情歌唱形成鲜明对比,运用a羽调式与d羽调式来表现这一段激烈奔放的舞蹈。整段围绕着一个音乐主题进行多次变奏,为音乐增添了新的材料,带来了更丰富的音响效果,既强调了这一段主题,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又显示出作者陈音先生巧妙构思,增添了音乐欣赏乐趣。大量的扫拂技巧与连续十六分音符,形成紧凑旋律,充分展现了琵琶“由点成线”的器乐风格。尤其是中间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将乐曲推向高潮顶端,充满爆发力与动感,准确突出了苗族当地鼓舞特点,随着音乐速度加快与音量增大,展现出少数民族欢快、奔放的性格特点。

这一段对演奏者技术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左右手的配合与灵活程度,虽然乐曲速度快,但音符不能一闪而过,要求每一个音符具有颗粒感及清晰度,这就需要演奏者多次进行独立训练,最终达到一气呵成的状态。最后,在四根弦上用从上到下的音阶进行结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音阶速度加快,力度增大,音型从弹挑到扫弦变化,以及最后几小节重复,都在强调乐曲到了高潮,为最后的尾声做铺垫。

(五)尾声(232~238)

这一段是引子的变化再现,首尾相呼应,以一个扫弦开始,调式又回到了以A为主音的宫调式。采用长轮技法来演奏这一段,中间加入挑轮旋律,给听众一种悠长又有灵性的感觉,弱音演奏高音轮指轻而不虚,有一种神秘而又缥缈的意境,仿佛一天激烈热闹的场景在此刻归于平静,给听众无限遐想。最终音乐在渐强滑音中走向结束,在极强而又简短的三连音扫弦中戛然而止,使音乐富有张力与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结尾与往常渐慢渐弱的结尾截然不同,又為听众增添了一份惊喜,使人回味无穷。

三、《山之舞》演奏技法

陈音先生在创作琵琶曲《山之舞》中使用了丰富的演奏技法,不仅包括左手常规的“推、拉、吟、打、带、滑、摘”等技巧来展现琵琶韵味,而且包含了右手“弹、挑、轮、扫、拂”等基础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还在此基础上使用了“人工泛音、拍板、三指勾音”等特殊演奏技巧,大大丰富了《山之舞》的演奏风格与表现内容。下面将对《山之舞》中较为典型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奏特点。

(一)左手技法分析

“推、拉”在琵琶演奏中属于经常出现的左手技法,常用来表示音的流动变化,不仅在抒情类、有歌唱性的音乐作品中代表着舒缓柔美的音色,而且在快板进行中也能改变音的单调性,丰富音乐色彩。在《山之舞》这首乐曲中,“推、拉”主要应用于B段歌唱性部分,用来表现女子柔美舞姿以及细腻嗓音。推、拉过程中要使用慢板,但必须注意音的连贯性,并且要把握好推、拉力度,在拉音时力度要增强,而将拉音推回时力度则要减弱,右手也要配合左手在演奏力度及位置上进行变化,展现出这段旋律的悠长舒缓,增强音乐韵味。

“打、带、滑”也是琵琶演奏中常见的技法,但相较于“推、拉”,“打、带、滑”更多的是考验演奏者技术,因为它不仅仅对演奏者手上力度有很高要求,而且在演奏位置上也有一定讲究。《山之舞》这首曲子在“打、带、滑”的应用上比较有规律,往往出现在乐句或乐段过渡交接处,这样会使乐句与乐句或乐段与乐段之间停留气口较大,为演奏者创造出自由发挥空间,使音乐顺滑、委婉地进入下一部分。如《山之舞》引子结尾中的第十小节,在右手持续长轮基础上,左手在四弦相把位从上到下连贯完成打、带、滑等一系列技法。由于左手要独立完成这些技法,这就要求在演奏时突出音头打音,为后面的音做铺垫,另外滑音不仅要迅速、准确地找到相应品位,还要确保两个音具备连贯性,右手在此时轮指声音要弱一些,突出左手旋律音乐。这一段相对较自由,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演奏风格自行决定音值长短,最后泛音做无限延长,给听众留下悬念,引出下一个乐段。

(二)右手技法分析

众所周知,弹、挑是琵琶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之一,而由“弹、挑”演变出来的快速弹挑在《山之舞》这首曲子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技法,在乐曲中主要集中出现于C段的快板部分,尤其是161~166小节与206~215小节,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右手大指与食指贴合,两个手指指尖像是在捻一个绿豆,手腕不要大幅度摆动,尽量用手指力量来演奏这一部分快速弹挑。另外,这些部分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左右手跨度幅度很大,左手音域直接从相把位到第四把位,将近四个八度跨越,右手也是连续经过四根弦来演奏,对演奏者的手指灵活度及演奏水平都要求较高。如果要想在这一段上对每一个声音都有完美演绎,这就需要左手换把技巧与右手过弦技巧相互配合,以及充分掌握快速弹挑技巧。这样才能将这一段一气呵成,成功演绎出穿透力极强、颗粒感清晰的演奏效果,表现少数民族激烈奔放、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将乐曲推向高潮。

“扫、拂”经常出现在琵琶武曲中,用来表现激烈、粗犷的场面。“扫”是右手食指由外向内从四弦急弹,“拂”则是右手大指由外向内从一弦急挑,由于扫、拂方向与方式不同,容易造成扫、拂音量不均衡、节奏不一样等问题。要想克服这一问题,就需要演奏者花费大量时间来练习扫、拂,找准位置与手指倾斜度,争取做到扫、拂来回力度均衡,旋律清晰。在《山之舞》中,“扫、拂”大量出现于C段高潮部分,在乐曲第187小节将扫弦与附点半轮相连接,强弱分明,节奏欢快,富有动感。而在第215小节开始,扫拂逐渐增多,力度加强,速度也变为了176急板,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高潮推向顶端,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激情奔放的舞蹈场面。在演奏这一段时,演奏者要注意每一个强拍,用大臂力量来带动小臂,从而形成强音,营造热闹氛围。虽然这一段速度极快,但每一个音都不能任意带过,要将旋律线条清晰地演奏出来。

(三)特殊技法分析

“人工泛音”在琵琶曲中常用来进行音色转变,因为其独特的音色,会给音乐带来与主调旋律不一样的听觉效果,增强旋律色彩。在演奏时需要用左手按住相应音位,右手在与该音下方相隔八度的位置,用手掌小指一侧轻轻贴住弦,并用食指弹拨这根弦,同时手掌离开弦,就会发出清脆的人工泛音。《山之舞》中对“人工泛音”的应用集中于132和133两个小节,是以乐句的形式出现,与以往乐曲中人工泛音不同的是,《山之舞》的人工泛音使用了临时变化音,没有延续主调旋律,并增加了拉弦与揉弦左手技巧,运用慢板来延长泛音音值,用余音来演奏旋律,展现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这两小节处于乐段交接处,人工泛音的运用使得上一个乐段音乐游离,从而引出下一个乐段新材料,为高潮部分做铺垫。

“拍板”是用左右手的前手掌拍打琵琶面板,模仿手鼓音效,属于“非乐音”运用,更能增强这首琵琶曲的音乐表现力。“拍板”出现在《山之舞》的167~172小节与193~205小节,这两个乐句都属于乐曲高潮部分,在强有力的扫拂后加上更强的拍板,能够突出音乐的热烈情绪,充分表现出当地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拍板”也是非常讲究技术要领的,在拍板时手指要并紧,用前手掌拍打琵琶面板中间靠上位置,用手腕力量带动手掌,有弹性地拍打面板,并且要注意左右手力度均衡,手型变换速度要快。

“三指勾音”是从吉他指法上借鉴过来的,通过右手中指、食指、大指依次向内勾弦而得名。三指勾音的演奏速度较快,在乐曲中通常以篇幅较长的乐句或乐段形式出现,像琵琶曲《春雨》中就有大量三指勾音,刘德海先生的《天鹅》中也有三指勾音运用。《山之舞》这首曲子的三指勾音是以一小节形式出现,在乐曲第38小节首次出现了三指勾音,其演奏速度快,再加上特殊的节奏与八分休止符,使这一段充满舞蹈性与欢快感。在演奏过程中要将舞蹈的跳跃性充分表现出来,强弱分明,还要注意三个手指用指尖来演奏,过弦要灵活干净,使这一乐句整齐且富有动感。

四、对《山之舞》音乐创作的思考

琵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到如今全球化大发展的21世纪,在各个阶段琵琶名家的带领下,其演奏技法、乐曲形式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些进步与创新,并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琵琶曲与现代琵琶曲。如今处于民族文化大交融时代,各个国家的音乐作品都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吸收学习西方音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也将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带向世界。吸收借鉴西方音乐艺术风格并不是全盘吸收,一些中国作曲家过分追求西方音乐风格特点,在西方音乐作品中迷失方向,丢掉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根基,这些作品缺少中国传统器乐特色,并不能体现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不能代表中国。

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在我国甚至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当代音乐人思考与努力的方向。继承要如何继承,创新要怎样创新,这都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近代一些著名琵琶大家带领下,琵琶在原有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出现了许多如“凤点头、摘弦、绞弦”等新型指法,乐曲题材也由原来的独奏曲扩展到重奏曲、合奏曲、协奏曲等,创作出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云想花想》,重奏曲《悄然》等优秀作品,为琵琶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山之舞》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琵琶学者的演奏曲目,且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是因为陈音先生在创作《山之舞》时,没有忘记中国民族音乐这一根本,他深入贵州少数民族风俗生活中,探索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其音色与演奏风格有着浓厚的民族韵味,陈音先生在创作主题旋律时充分运用了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将苗族“飞歌”“游方歌”,布依族的“芦笙舞”等特色音乐应用于琵琶中,给琵琶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也充分展现出当地人民欢快、热情、奔放、好客的性格,描绘了一幅人民幸福生活、载歌载舞的美好画面。陈音先生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西方创作技法,采用了多种题材内容来表现这首作品,展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音乐表现力十足。在中国音乐风格与西方音乐激烈碰撞下,创作出如此乡土气息浓郁、民族风味鲜明的优秀琵琶曲,琵琶也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眼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听觉与视觉体验。

五、结语

琵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精华,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内涵,提升创作理念,扩展音乐作品形式,使琵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并走向繁荣。在琵琶繁荣发展道路上,不免会遇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进行碰撞,如何正确化解这种碰撞产生的冲突是作为当代新音乐人应认真探索的问题,《山之舞》这首乐曲提供了典范。从乐曲演奏技法上,能看出作者对琵琶技法的灵活掌握,其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相融合,并加入了特殊的节奏组合,使乐曲生动形象。另外作者在借鉴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学习了西方音乐创作风格,使這首乐曲在充满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富有时代感。像《山之舞》这类优秀的琵琶曲还有很多,大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这些乐曲的独特之处,学习这些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为以后琵琶音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贡献一份力量,给世人带来更丰富的听觉盛宴,增强音乐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朱叶.琵琶曲《山之舞》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2]朱怡睿.以琵琶曲《山之舞》为例解构少数民族音乐[J].时代报告(奔流),2021(12):62-63.

[3]薛玥.析琵琶曲《山之舞》演奏艺术特征[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8年.

[4]刘幸伶.琵琶曲《山之舞》演奏技法分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5年.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琵琶老店琵琶声
黄河之声(2020年17期)2020-11-05 02:30:14
琵琶仙·寒窗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09:12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00:28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03:10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演艺科技(2016年7期)2016-11-16 08:47:25
窈窕淑女琵琶妹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3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 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