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阳画像石的意象性

2023-06-05 23:18:43于思博
艺术评鉴 2023年9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南阳文化自信

于思博

摘要: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形象造型夸张大胆,不拘泥于对客观事物的照搬,不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似”而追求“神似”。南阳汉画像石“以形写神”这一艺术手法正体现了中国画最显著的美学特征——“意象性”,南阳汉画像石作为中原美学的典型代表,其“意象性”美学价值也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有所启示。身处新时代,更应该注重传统绘画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彰显中国新时代的精神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南阳  汉画像石  中原美学  文化自信  意象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9-0181-04

一、南阳画像石创作背景

汉朝作为继秦朝后的大一统王朝,在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是中原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汉王朝统治的四百多年里,南阳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仅次于国都洛阳,故有“南都”之称。西汉中期,南阳的冶铁业、手工业已经十分发达,这为画像石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农业发展较快,朝廷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这又对汉王朝的农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汉王朝的商业也因此活跃起来。经济的活跃繁荣必然会促进文化的繁荣壮大,加之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儒家的孝道,提倡以孝治国,各地选拔官员也是靠举“孝廉”,“孝”是一种风尚,不孝乃是重罪,当时人们的思想中被深深植入了“百善孝为先”这一观念,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这样政治稳定、农业经济发达的时代,加之大汉受儒家学派影响而盛行厚葬的文化背景,汉代的画像石开始兴盛起来,并在东汉中期达到了顶峰。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墓阙和地面祠堂等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壁画。这些壁画,大多是丧葬礼制性壁画,因此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丧葬祭祀性艺术,汉画像石是汉审美文化与美学价值的古典艺术巅峰,它被誉作“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汉代美学承先秦美学而启魏晋南北朝美学之风尚,承载了深厚的中原美学文化,为后世美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汉画像石是中原美学文化的代表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汉画像石艺术中的“画像”一词,最早源于金石学,赵明诚《金石录》有“右武氏石室画像五卷”的记载,汉画像石是一门将雕塑、绘画造型等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画像石中的形态以流动的线条通过“拟雕塑”效果表现出来,造型夸张大胆、不拘小节、生动形象,包含极强的意象性语言,民族特色极其鲜明。南阳汉画像石为研究中原的审美趋向、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材料,其意象性表达,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代中国画的思考。

二、意象性在南阳画像石中的体现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本源不同,西方绘画讲究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中国画讲究对客观事物的“表现”,重视主客观相结合,绘画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寄画抒情,物我交融,本质上来讲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也曾提出了“君形”这一概念,这指出艺术作品必须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艺术深受老庄道家的哲学与思想影响,老庄提出来的一系列思想,如:“道”“气”“象”“有”“无”“虚”“实”等,都对“意象”美学思想的兴起产生了巨大影响。道家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与“阳”相对相生,又统一于宇宙之中,世间的一切都处于和谐统一之中,从而有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学说。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亦可与自然融为一体,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附加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之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随着历史发展,“意象”一词也逐步融入了绘画评价中,艺术作品不能只注重“象”,要重视“意”,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来表达“象”。从字面意思看,“意”即意蕴、意境等,属于主观范畴,“象”即物象、客观对象,属于客观范畴,应将“意”与“象”结合,从而达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的艺术境界,以“意”造“象”。

南阳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它们是一类雕刻于石头上的图像,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南阳画像石中,意象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其通过符号、象征、线条等元素的运用,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高度成就。南阳画像石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性表现方式是符号和象征。由于南阳画像石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因此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在南阳画像石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例如:龙凤图案、麒麟图案等。这些符号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寓意,例如:龙凤图案象征着吉祥和权力,麒麟图案象征着祥瑞。通过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运用,南阳画像石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除了符号和象征之外,南阳画像石中的线条也是意象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南阳画像石的线条通常能够表现出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形态的细节和质感。线条的变化也能够表现出不同物体的性质、形态和情感。南阳画像石造型粗犷夸张、气势庞大、简单概括,不拘泥于一些小细节,不局限于“形似”的表达,重视表现对象整体的气韵神态,追求“神似”,以神带形。南阳画像石中“舞乐百戏”的画像石占到其存世总量的六分之一,在南阳画像石中极具代表性。画像石中的舞女造型夸张,多为细腰肥臀形态,她们努力地舞动着身体,婀娜多姿,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动感十足,极富艺术张力。虽然造型夸张、惜墨如金,但舞女的风韵丝毫不减,浪漫主义色彩十足。画像石通过对舞女“象”的主观夸张处理来展示其婀娜多姿、洒脱自然的“意”,这不单单是对舞女形象的客观再现,她们夸张的比例使其以更加曼妙、轻盈的体态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南阳画像石《车马出行图》中,马的前胸与臀部异常肥硕健挺,同时,为了显示出马奔腾时的姿态,马的腿部也做了夸张变形处理,大腿部分刻画得更加肥硕,使得整个腿部看似像锥形,突显出了奔腾状态的马的活力与健壮。四蹄翻腾,长鬃飞扬,一匹匹奔腾的骏马生动展现在眼前。南阳画像石《二桃杀三士》人物形象极其简单,看似只是人物虚幻的影子,却将三位武士的莽撞、傲慢无礼展现得淋漓尽致。造型虽然简单,但是人物霸气凌人的精神状态却表现得异常生动,人物的精神状态十分饱满。从这些艺术形象中可以看出,没有融入情感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单纯对客观事物的照搬不能称之为艺术。南阳画像石不像西方的雕塑注重團块,我国古代艺术家习惯用线性语言来创作,追求艺术品的意象性表达,有虚有实、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将虚实相统一,才能使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更富有意象性。如:南阳画像石中的动物形象,或奔跑,或跳跃,或飞行,这种姿态拉伸使造型更具意象性,也更加生动,使得动感视觉效果得到了加强,更加逼真;再如南阳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嫦娥、舞女等,她们的姿态十分舒展,人物形象极具张力,富有力量感,这种使得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韵律美也悄然而生。这种美用单纯自然主义的观念是理解不了的,这是内在生命的流动,内在精神的集中表达,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结合统一。有位美学家曾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用流动的线条将意象性表达出来,能够使得画像石中的形象更加活泼,富有韵律美。

南阳画像石通过符号、象征和线条等元素的运用,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高度成就。南阳画像石中的意象性表现方式非常丰富,既有符号和象征的运用,也有线条的变化,它们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来传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因此,南阳画像石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珍贵遗产。南阳画像石作为中原美学的典型代表,这种意象的表达方式对中国画乃至于世界艺术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后世顾恺之作品中体现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也都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六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绘画理论都是意象性、传神性表达的凝练与延伸。罗丹作为西方写实派的代表,也受到了意象传神的影响,他在做雕塑时,经常让模特下地走动,有时他会在暗中偷偷观察模特的一举一动,将其生动性、传神性融入作品之中。画像石中人与人、人与神、兽与兽的和谐人文情怀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画像石作为中原美学的典型代表,对后世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原美学的意象性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

三、南阳画像石中的意象性在当代中国画中的融入

当代传统文化愈来愈被重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中国画的创作日渐繁荣,大众对于美术教育也愈加重视。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化,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到现代的抽象画、实验性画作,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然而,从南阳画像石的意象性给予的启示来看,在中国画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在现代中国画艺术语境中注重意象性融入。意象性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表现。意象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号性表达,是画家通过表现形式和色彩来传达出某种情感或意义的符号。然而,在现代艺术语境中,意象性的表达方式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方面是观念上的限制,许多人认为意象性表达已经过时,不再符合现代艺术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则是技术上的限制,现代艺术对于材料、工具和表现方式的要求更高,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在这方面显得有些单调和落后。因此,如何在现代艺术语境中注重意象性融入,成为中国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美术馆空间越来越大,对于画面尺寸的限制越来越小,画者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无异于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追求大画幅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要多注重主动性表达与情感寄托,不可因为其篇幅大、视觉冲击力强而忽视中国画最基本的意象性表达问题。当今科技发达,绘画颜料也不拘泥于天然原料,这给绘画者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方便,使得立意题材也更加宽容广泛,人文关怀也愈来愈强。但无论用何种材料进行绘画创作,都不能丢掉中国画的“根”——“意象性”,如何将当今百花齐放的多种中国画风格绘画与意象性结合也是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南阳画像石讲究虚实相生、留白、取舍,图案意象性色彩较为浓厚。中国画也一样,创作时要注意留白,空即是满,不可盲目追求“多”,这样的表达方式过于被动,少而精炼的作品更具有中国画气息,取舍也是意象性极其重要的一点。面面俱到、不懂留白、不懂取舍,会使作品缺失这一取舍精神。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这给绘画带来了诸多方便,可以通过电子媒介更加细致地观察自然,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的优秀资源,许多古画在电子屏幕上也能够清晰展现出来,方便学习。但不可为了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在绘画过程中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包括各类制图软件等。人工智能在思想情感上是不能代替人脑的,电子产品无情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进行创作会使得作品僵化,没有人情味,更不必谈艺术作品的意象性与趣味性表达。没有思想情感的作品如空壳一般,站不住脚、没有灵魂,不能直击人的心灵深处,亦不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中国画物我交融的境界需要创作者亲近大自然,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然后再进行创作,这样才会有“意”与“象”的交融。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需要规避。近年来随着西方美学思潮的涌入,“中西融合”的思想使人们吸取了西方绘画很多优点,比如在一些色彩搭配、造型方面,但是创作者不能忘却中国画意象性这一根本,不能过于追求借用光影明暗面来表现物象的质感与体积,也不要过于被动的像画照片一样描摹客观事物,而忽视了中国画用线去表达客观对象的体积、空间、质感的物我交融的表现性。“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才是中国画一直以来的追求,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区别便在于其意象性表达。面对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中国画绘画也在进步,处在这繁荣的时代,更应该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将意向性语言更好地融入中国画之中,这也是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

需要注重意象性的融合和创新。意象性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融合和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与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结合,营造出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将不同画种之間的意象性进行融合和转化,打破传统的画种界限,创造出更加自由和多样的意象性表达方式。近年来人们愈来愈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自信心空前提高。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对中国画的意象性研究,想把意象精神传递下去。但是意象性的追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意象性的背后是个人知识修养与客观事物结合的凝练表达,需要艺术家有广泛见识、宽阔的胸襟与气魄。朱光潜先生曾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意象性绘画修养,就要着力于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炼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累,这是提高中国画意象性的必由之路。再者要提升自己观察自然并发现美的能力,世间万物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对美的事物敏感,不可麻木,要先让自己感动,然后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这样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谢赫“六法论”中曾提到“传移模写”,要懂得临摹,学习他人所长,补自己之短,而且要主动去多看多想,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去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眼界。经典作品要不断用心去推敲,不可走马观花,也不可片面去追求意象性而忽视艺术的纯真表达,忽视艺术的技巧性。要打好基本功,在其基础上追求自己的意象性风格,不可以片面极端追求意象性而忽视对造型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对于意象性的把握要有强大的造型能力做支撑。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若想画好中国画,务必要热爱自然,善于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世界的美,多走进自然,多写生。当代数码技术快速发展,有些艺术工作者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把照片当作素材而忽视了写生实践的重要性。只有亲近自然、走进自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达到物我交融的绘画境界。若脱离客观事物只注重主观表达便会失其真,走上唯美主义的道路;若脱离主观情感一味表达客观事物便会失其美,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创作的作品要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没有思想性,艺术创作没有灵魂;没有艺术性,则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只有将真、善、美相统一,将观察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表达相结合,才能完成一幅高质量意象性表达艺术作品。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绘画的商品属性也愈加被重视,绘画作品逐步走进了大众视野,在大众中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市场对于艺术品的接受程度还是有局限的,对于意象语言浓厚的作品接受程度还较低,创作者不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舍弃自己的创作风格,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忘记中国画意象性这一根本属性。而是要用自己的作品去引领艺术风尚,感动观赏者,使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使大众也慢慢学会欣赏中国绘画的意象性表现语言,这也是尽自己的力量去传播传统文化。总而言之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创作初心,不能让市场风气影响自己的初衷,成为商品经济的奴隶。

四、结语

南阳汉画像石中有着诸多夸张变形的形象,其将“气韵生动”这一词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画的根基。南阳画像石作为中原美学的经典代表,其“意象性”表达对当代中国画创作有着巨大借鉴价值,如何将传统美学精神中的意象性表达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是当代创作者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难题。“意象性”的发展方向需要斟酌,万不可为了片面追求意象性而失去对艺术最纯真的表达,要重视基本功的培养,没有对形的把握能力,“意”更是无从谈起。身处新时代,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谱写新时代美好篇章。

参考文献:

[1]徐永斌.南阳汉画像石图像早期演变艺术特色[J].美术观察,2009(04):142-143.

[2]池现平.关于书画线条“笔墨意象”的探讨[J].美术观察,2021(07):74-75.

[3]李文君,李国新.破石凿空的笙歌曼舞——南阳“舞乐百戏”画像石的艺术语言探索[J].美术大观,2015(09):64-65.

[4]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宗白华.宗白华美学二十讲[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1.

[6]朱光潜.谈美[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1.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南阳文化自信
中国著名书法家米南阳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 11:50:42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32:31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14:25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今传媒(2016年5期)2016-06-01 00: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