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辽东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2022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措施[1]。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肩负使命,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资源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环保已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高校应勇担时代使命,在教育管理中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增强师生绿色低碳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使命感,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师生共同追寻的时尚,并努力践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贡献。
目前,多数高校师生仍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工作学习。无论在领导层面还是普通教职员工、学生层面,都存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意识不够强,重视不够的问题。
高校的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但是,目前高校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的高校基本没有制定相关制度,更没有站在学校高度在全校各层面系统推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使得高校的绿色低碳发展落不到实处,收效甚微。
在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推进绿色转型,比如纺织行业中以大健康、可降解、可循环再生等为特点的绿色纤维的应用,绿色制造、绿色设计技术的采用等。但在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却明显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不能满足行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目前,部分高校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仅停留在传达、宣传层面,在具体实践中没有真正落实,执行不到位,还没有内化为行动自觉。
高校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控制污染等方面,还存在重视不足、参与不够的问题。同时,校园内垃圾处理也是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教职工和学生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甚至存在随意扔垃圾的情况。这些垃圾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污染,还会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大趋势,高校的绿色低碳教育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高校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绿色低碳教育的宣传和实践。让师生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环保意识,并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在保护环境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应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制定相关实施办法,明确责任部门;同时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领导和监督,保障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建立绿色低碳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形成绿色低碳校园文化。同时还应通过构建绿色低碳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下,高校应积极主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调查了解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开设相关课程,例如:纺织工艺的绿色技术、绿色纤维和生态纺织新技术及绿色染整技术等。此外,还可以开展低碳生活、能源危机等讲座、组织“绿色生活”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全球变暖的现状和危害,了解绿色低碳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举办“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应将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绿色低碳知识。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环保活动等,从而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高校应优化能源结构。高校要加强能源的有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高校节能减排。其次,高校应提高能效水平。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从源头上降低能源消耗;通过优化水资源利用、加强水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通过改进照明方式、控制空调温度等措施降低能耗。再次,高校应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例如在校园内设置垃圾分类标志,鼓励学生和教职工进行垃圾分类等。
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在助推学校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快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