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色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路径探析

2023-06-04 23:26孙倩倩李新桐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无党派人士参政党执政党

孙倩倩 李新桐

(1.2.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政治模式。新型政党制度以其特色优势,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并通过对政治参与主体的有机整合,丰富国家治理体系。这种政治领导与政治参与相结合的新型政党制度,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世界意义。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必将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大有作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的战略目标,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作出“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的战略部署,均要求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既要认识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也要发展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的两党制、多党制弊端日益显露,催生出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造就混乱的国际政治生态,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进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下的政党生态和国家政治生活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取得新的治理成就。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人民性优势

“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3]民主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西方两党制、多党制下的民主本质是披着“形式上平等”外衣的“事实上不平等”,是一种为社会少数群体或利益集团服务的虚假民主。在两党制、多党制制度框架下,各党派把赢得选举、上台执政作为政党活动的首要目标。各政党不惜耗费巨大代价彼此竞争、互相拆台、相互掣肘,严重消耗了国家治理资源,极大影响了国家治理绩效。为了尽可能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往往脱离国家发展实际和规律而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谬的承诺,直接导致西方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彻底沦为少数群体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参政党与执政党拥有共同的政治目标、政治利益以及治国理政夙愿。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最可靠的朋友、最忠实的同盟者。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为人民谋福祉。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性优势

“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3]在现代政党政治中,西方国家各政党在参与国家治理中主要表现在为赢得选举而展开的恶性竞争。由于缺乏共同的政治利益及价值追求,在野党或反对党严重干涉和阻碍执政党的决策施政,并为赢得下一任选举不惜拆台,严重影响了国家权力的正常运行及人民的利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的执政党和参政党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在组织独立的前提下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4],是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前提。参政党在自觉维护执政党权威的同时,享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利。这种政党关系本质上是组织独立、法律平等的和谐政党关系,表明参政党能够以平等的地位及独立的身份参政议政,并同执政党长期保持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避免国家治理因内部结构混乱而出现政局动荡及治理效能低下等问题。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协调性优势

“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3]执政党与参政党虽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参政党享有平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一方面,通过制度保障参政党的有序政治参与;另一方面,参政党可以对执政党的治国理政进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决策失误引发国家治理混乱及社会动荡。在现代政党政治中,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政党制度仅仅通过简单的投票选举进行决策,造成决策实施之前缺乏充分的民意调查、决策实施之中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决策实施之后缺乏及时的效能反馈,导致公共政策不能真正代表、维护、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此外,由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往往以赢得选举、连选连任为第一目标,执政党在赢得选举后的首要任务是在短暂的任期内取得尽可能多的令选民满意的国家治理绩效,这就造成出台的公共政策急于求成,割裂了政策的连续性。现实中,一些反映民众呼声、解决现实问题的公共政策往往由于实施周期长、见效慢而被否决。同时,各政党及其背后代表的各群体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难以协调,易引发社会公共秩序混乱及社会治理危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规范化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汇聚民意,协调党际关系,既保障执政党成为国家治理的领导核心,又不断加强对执政党决策和施政的民主监督。新型政党制度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开辟议政建言途径,汲取各方智慧力量,重视决策实施后的民意反馈,构建“民意吸纳”“民意输入”“政策输出”“民意反馈”“政策再输出”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逻辑关联性

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逻辑关联性不仅表现为制度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相互关系,还包括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体系是涉及经济、政治、生态、党建等各领域的一整套体制机制安排,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及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决定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实现取决于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成熟度。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协调不同党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特别是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凝聚共识,有效避免了因党派利益纷争、公共意志混乱、缺乏坚强统一领导核心而引发的国家治理危机和社会动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持续加强国家治理,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质疑。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民主性的制度安排,将不断彰显特色优势,成为承载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并通过制度效能的发挥而深刻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二)国家治理能力是检验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标准

执政党运用国家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表现为国家治理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治理国家,处理国内矛盾和国际关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等方面。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相辅相成,国家治理体系发挥制度体系的效能,影响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满足治理需求,充分激活治理体系内蕴藏的巨大治理效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效能发挥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及政党制度的效能要依靠国家治理能力来检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实现善治为初衷,并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实现制度效能。在新型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具有共同的领导核心及统一的政治目标,参与治国理政有了一致的价值准则及利益诉求,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有序政治参与,国家治理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在国家治理能力上得到充分检验。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党制度的效能取决于政党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程度。国家治理的协调性、稳定性,不仅是检验制度效能的标准,也是验证新型政党制度科学性、合理性的关键要素。因此,要推动新型政党制度朝着制度创立时预期的制度效能不断迈进。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色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实践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国家治理体系向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转型过程。制度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和协调是其五大基本要素。”[5]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特色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在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世界格局与地区局势危机动荡、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背景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立足国际国内局势,遵循国家治理规律,需要将新型政党制度特色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改善国家治理方式

“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2]面对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形态日益多元、社会利益日益丰富的国家治理格局,简单的投票决策模式已不能适应国家治理要求,需要汇聚国家治理合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各界及各群体日益丰富多样的利益诉求,特别是要把民主协商的原则和体制机制贯穿落实到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的多党合作之中,进一步丰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6]要进一步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反映民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执政党与参政党开展紧密的政党合作,在社会利益日益分化的背景下不断达成共识,推进治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政党间的核心利益不同,往往无法达成一致的目标,难以凝聚起治理国家的强大合力,造成国家治理结构的混乱及国家治理效率的低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高度重视协商民主机制的功能,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既可以通过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或成员的方式,成为国家政权的直接组成人员;也可以通过行使新型政党制度赋予参政党的职能,影响国家治理绩效。一方面,保障了国家治理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执政党与参政党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国家治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真诚务实、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通过政党协商达成政治共识,不断优化国家治理方式,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下因政党利益对立造成国家治理失灵的乱象。另一方面,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通过广泛汇集参政党所代表的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影响政治决策,进而促进国家治理科学化民主化。协商民主既是实现新型政党制度价值优势的关键,也是改善国家治理方式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发挥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必须“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

(二)提升国家治理核心主体治理能力,增强国家治理的人民利益代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这既是彰显新型政党制度特色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决定国家治理成效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担任国家治理的领航者、政治生活的主导者、多党合作的组织者等角色,肩负着团结带领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使命。要充分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序参与国家治理,达成政治共识,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作出新的贡献。”[7]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治理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执政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和提升执政能力、始终保持领导核心地位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国家治理的人民利益代表性,尤为重要。

国家治理能力突出表现为执政党有效凝聚和组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充分尊重和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保障他们享有平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通过民主协商、沟通交流、利益协调等方式实现党的领导与团结合作的有机统一。同时,完善吸纳民意、讨论交流、决策实施、民主监督、实效反馈等机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战略规划内化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共识。积极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进行有序政治参与,在参与国家治理过程中强化政治参与意识、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要规范和明确参政党的民主监督职能,进一步构筑系统完备的民主监督体系,将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有效衔接,开辟重大决策部署专项监督通道,畅通民主党派直接向中共中央议政建言渠道,保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职尽责。新型政党制度下的民主监督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监督模式,不同于西方政党制度下以政党竞争、相互拆台、赢得选举为根本目的的监督模式。它以新型政党制度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为最高价值追求,以凝聚执政党与参政党治理合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根本目的,能有效防止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国家治理偏离正确轨道的情况。各民主党派联系的社会界别及社会群体非常广泛,各民主党派参与民主监督实质上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过程,扩大了国家治理主体的覆盖面。

(三)丰富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机制,凝聚国家治理主体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8]作为国家治理及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主体,参政党享有平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在政党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新型政党制度为国家治理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国家治理的多元主体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国家治理,扩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及国家治理的核心,把实现善治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为此,必须推动多元主体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丰富执政党治理资源。新型政党制度规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以广泛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9],为国家治理提供更为系统、丰富的国家治理资源。一方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可以通过履行参政党职能的方式就国家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进行协商讨论,为国家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发扬民主与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2],充当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替代的力量。另一方面,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可以通过担任国家机构领导或成员的方式直接参与国家政权,助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要重视人民政协凝聚国家治理合力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2]。

凝聚国家治理力量,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培育通力合作、高度和谐的亲密友党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起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求更好地彰显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继续维护好、完善好、发展好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来之不易的党际关系,为国家治理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

一方面,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关系,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及党际生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政党制度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有益因素,增强政党制度的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扩大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覆盖面,尤其要重视新兴社会阶层的力量和利益诉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突出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把发展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国家治理多元主体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政治格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凝聚治理智慧共识等方面的作用。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处理党际关系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良性互动。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配套机制,丰富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创造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政权或通过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明确规范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中应当承担的主体责任和应当履行的政治义务,深刻认识执政党和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中所处地位、发挥作用的差异性,不断探索推进党际关系和谐稳定发展的新路径,在共同政治目标的引领下凝聚多党合作的主体力量。着力形成政党与人民之间参与、协商、交流、监督“四位一体”的治理关系和运作模式,系统构建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使不同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集中反映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中,有效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家治理需要,蕴藏着巨大的制度潜能,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探索新型政党制度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强化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保障,丰富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和实践。

猜你喜欢
无党派人士参政党执政党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视域下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效能提升研究
普洱学院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新时期加强高校无党派人士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