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继续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注入强大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坚持统一战线被概括、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然而,与其重要地位不匹配、不相称的是,统一战线至今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影响了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展望未来,要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强大法宝作用,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推动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
早在1945年毛泽东强调:“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我们党内有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很多人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我们要学会这一门科学。”[1](P415)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显示,相关理论探讨在20 世纪80年代也已展开。然而,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缓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越来越明显,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大背景下,统战工作虽然很重要,但在短时间内往往是“放一放问题不大、抓一抓成绩难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部分党政部门在思想认识上对统战工作重视不够,体现在微观层面则是对工作方法科学化的轻视。例如,联谊交友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正是因为联谊交友的效果非常显著,从而导致统战工作形成了路径依赖,由此忽略或轻视了对其他方法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更甚者,联谊交友的策略在实践中被庸俗化、狭隘化,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统战工作“不重要”“门槛低”的错误思想认识。总之,在思想上对统战工作重视不够,抑制了统战工作对理论指导的渴求和对理论研究的投入,学科建设自然举步维艰。
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和宝贵资源。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不前、进展缓慢,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人才队伍在学科建设方面定向发力、久久为功。
当前,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队伍大致分为三块:一是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师资队伍。然而,即便是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其教学科研队伍也不过三四十人。至于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其师资队伍更少、研究力量更弱,而且通常都要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同时,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主要工作是对统一战线成员进行教育培训,其师资队伍也主要是聚焦于教学工作。二是统战部门的工作人员。统战部门的有关处室会组织开展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其工作人员也会有大量的调研成果,然而,这些调查研究的导向、取向更多偏向于对策应用,不太重视理论深度的挖掘和理论体系的整合。三是高校有关学科教师队伍。高校很多学科的研究都会涉及统战领域,然而,有关教研人员大多只是兼顾统战领域的具体问题研究,较少去思考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等基础理论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由于统战工作的政策性、实践性很强,大多数兼顾统战领域问题研究的高校教师缺少与统战部门交流合作的畅通渠道、有效机制,从而导致对统战领域问题的研究浮于表面或浅尝辄止。总之,缺少一批长期关注、思考并致力于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的研究队伍,是导致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推进缓慢的重要因素。
以现有的学科分类来看,统一战线学具有十分强烈、鲜明的交叉学科性质。这主要是因为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工作对象非常多元,而每一工作领域、工作对象都涉及不同学科的支撑、引领。
不同领域的统战工作在现有学科体制下都可以找到主要学科理论支撑,一方面削弱了建立完整、系统的统一战线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客观上又为建立完整、系统的统一战线学奠定了学科理论基础。由此,又引发学科建设整合的问题:哪些学科发挥主导、牵头作用,哪些学科发挥辅助、配合作用? 再者,不同学科的范畴、话语、范式等都有较大的差异,要将其整合、融通在统一战线学学科中,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对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而言,所涉学科较多既是深厚基础,又是现实挑战。
虽然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滞后于统战工作实践,但是经过多年的孕育和积累,学科建设已经具备了多方面的扎实基础,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因此,只要统战理论工作者增强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和使命担当,在统战工作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形成合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就一定会迎来快速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的深度、广度决定了理论发展的成熟度。在领导统一战线的百年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经验教训,围绕统战工作形成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统战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作了系统总结和集中论述,并且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了“十二个必须”的重要论断,涵盖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本质要求、工作方针、任务重点、领导力量等基本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2],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支撑起骨架、构筑起框架。但统战理论工作者还要深入挖掘和阐释“十二个必须”所蕴含的学理,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才能进一步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打牢理论根基。
一门新兴学科从开始建设到发展完善需要较长时间努力,如果没有完善的政策依据作为制度支撑,学科建设就缺乏充足的外部资源保障和内在精神动力,因而,容易搁浅乃至夭折。近年来,党中央先后印发了多部关于统战工作的党内法规,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例如,《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在“总则”中强调“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其“科学化”所指就内在包含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而地方党委有关统战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开展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把统一战线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这意味着地方党委尤其是统战部门对本地区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负有重要职责。[3]当然,对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给予更为明确规定和要求的是《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中华文化等特色学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可以依法申请取得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纳入国家学位管理体系。具备条件的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可以与国内有关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4]由此可见,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在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指明了新兴学科建设的路径:“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由学位授予单位按有关规定在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可自主开展一级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试点设置工作。”[5]上述规定为高校开展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提供了自主便利的空间,其中作为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相对容易,作为一级学科建设则对试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一战线学与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相关与交叉,这些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研究人员一定程度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引领和整合,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和前进动力。例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发展最为成熟、队伍最为壮大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培养的人才队伍完全可以从事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引领研究。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引领”的实践形态在对象、手段、话语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本质上、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即都高度重视和关注教育(引领)对象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因此,只要统战部门加强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能够广泛接触、深入了解统一战线工作和统一战线成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师资队伍完全可以作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人才储备队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引领的关注,也巩固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生命线”地位。以上只是简单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统一战线学这两个学科的密切关系,实际上其他相关学科在支持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也能助推本学科发展。因此,以相关学科师资作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力量依托,是丰富和壮大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当前,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学术阵地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是学术期刊阵地。中央及地方社会主义学院办有相当数量的“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栏目涵盖了统一战线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自2017年更名、改版为《统一战线学研究》以来,办刊质量显著提升,吸引和凝聚了一批学者从事统战理论研究。在其示范和影响下,一些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主动求变,加大了期刊建设的投入力度。另外,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形势下,有关部门又支持创办了新的学术期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总之,当前统战研究领域的专门学术期刊在数量上已经能够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未来如果在办刊质量上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那么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将会有更坚实的理论阵地。二是学术研究阵地。早在2004年中央统战部就依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在统战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研究力量较强、成果突出的省份建立了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地方研究基地。这些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积累已经产出了一批学术成果,并培养、凝聚了一批统战理论研究骨干队伍。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又批准建设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省级统战部门批准设立的相关研究基地则更多。如果能够将这些统战领域研究基地用足用实用好,就会凝聚起更多的研究力量投入统一战线研究和学科建设。
学科归属是任何一个新兴学科在建设中都必须面对和回应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统一战线学与多个成熟学科高度相关,一方面意味着其学科归属有多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科建设的力量容易分散。只有进一步明确学科归属,找准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学科,才能更好吸引、动员、团结其主要依托学科的研究队伍投入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统一战线学学科归属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是归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政治学”,共识则是很少考虑其它学科归属。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夺取胜利的强大法宝,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特别是统一战线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植根中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并且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性,因而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的紧密联系。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为统一战线规律的研究和统一战线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统一战线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统一战线学应该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成为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组成部分。[6]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统一战线学不仅研究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也研究中国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并且有特定的范畴和研究领域,亦即统一战线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将统一战线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并列的二级学科。[7]更值得强调的是,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思想政治引领,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完全能够为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引领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由此可见,统一战线学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两个二级学科有着密切关联。
此外,从学术机构设置来看,有不少统战研究基地都挂靠、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更有大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这些都表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要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别是“把统一战线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3]的最佳途径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8],完全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9]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就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动统战学学科建设的破冰之举,可能会产生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广义上的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既然统一战线是各种政治力量形成的“政治联盟”,那么它本身是一种政治现象,涉及政治关系、政治权利等政治学范畴,因而理所当然属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上的统一战线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治联盟。在革命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各种政治力量在统一战线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而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政治联盟”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统一战线依然是包含政治关系、具有政治功能的重要政治现象。基于这种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实践下的统一战线及其学说被视为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还分析认为,统一战线学之所以是政治学的二级学科,一是因为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了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二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规律不能涵盖统一战线学的全部内容,三是因为政治学以外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不能直接涵盖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10]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统一战线学与政治学在研究主题、内容、领域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一是统一战线学研究主题有其特殊性,比如新型政党制度就有别于西方政治学模式下的政党政治研究范式。二是统一战线学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概念和范畴,比如多党合作、参政议政、一致性与多样性等。三是统一战线学研究还触及政治学之外的广阔社会领域,比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11]
尽管统一战线学的一些研究领域明显溢出了政治学的学科边界,但是有关方面在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时依然将政治学作为首选依托学科。例如,2013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山东大学合作培养统一战线学研究生时,就将专业设置在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2020 年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统一战线学硕士研究生时,将专业设置在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同样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无论是将统一战线学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还是将其定位为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不能完全覆盖统一战线学研究领域的不足。因此,有学者认为,不能将统一战线学简单地作为某个一级学科中的子学科或者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来对待[12],而是应该成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相并列的一级学科。[13]这种一级学科的定位与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同时,一级学科的体量也能有效覆盖统一战线学宽广、复杂的研究领域。因此,从长远来看,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法学门类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相并列的一级学科。
然而,学科建设不能朝夕之间一蹴而就,尤其是新兴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有着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程序。从二级学科开始建设是更务实、更稳妥的办法。至于将统一战线学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政治学,在理论上可以继续探讨和争鸣,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可以搁置争议、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待时机成熟,可以将分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政治学下的统一战线学进行整合和提档升级,这方面已经有了先例。例如,2022 年法学门类下新增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就是由原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和原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整合而来。[14]
2013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与山东大学的合作共建,标志着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破冰启航。但长期以来,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发展迟缓,与当初的美好憧憬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统战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要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策马扬鞭、奋起直追,通过统筹规划、多方协同加快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
统一战线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学科建设没有现成的“西方模板”可以直接套用,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等诸多先行学科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之提供参考借鉴。在众多成功经验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加速学科建设。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发展最为成熟、规模最为壮大的二级学科,就有赖于党和国家在不同阶段政策文件的持续推动。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促进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发展繁荣。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党和国家重视和支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是简单地行政命令推动,而是在综合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科体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予学科建设各方面支撑和保障,体现的是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实践充分证明,有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有了坚强依靠,学科建设就可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零散走向系统,从而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建议中央统战部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学科发展中长期规划;二是效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统一战线学研究和建设工程”;三是支持更多高校以试点形式将统一战线学作为二级学科建设;四是将每年的“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评选延伸、拓展为学科建设交流论坛。至于在统战任务繁重或高校资源丰富的省份,省级党委统战部门更要积极作为、率先突破,努力成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先行示范区”。总之,有了各级统战部门尤其是中央统战部的重视和支持,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尽管作为二级学科建设时,统一战线学可以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乃至新设立的中共党史党建学等一级学科下,但就总体而言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优势更为突出。这不仅是因为统一战线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质一致、成长背景相同,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数量更多、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校的普遍设立。尤其是近些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很多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加入,这就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具备了培育交叉学科的学术环境,而这又能契合统一战线学鲜明的交叉学科特色和培育需求。
明确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也就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合作对象。就各级统战部门而言,要主动寻求、积极加强与所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一是充分利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队伍开展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二是推动省级社会主义学院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统一战线学学科并联合培养研究生;三是加大对高校统战领域研究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和考核力度。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要以更长远的发展眼光、更强烈的使命担当推动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一是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争取在博士点、硕士点建设上抢先布局、抢抓机遇;二是要有敢为人先、抢抓机遇的历史责任感,将孵化统一战线学作为服务、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工程;三是加强与高校党委统战部的联系,以助力高校统战工作为支点和起点,力争在服务地方党委统战工作上取得更大突破和更大成绩。总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义务推动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
充足的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统战部门尤其是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从事统战理论研究的力量还远远不能支撑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情况下,借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就成了不二选择。而要吸引高校教师从事统战理论研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努力提升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统战研究领域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但是都没有进入南大核心(CSSCI)或北大核心之列。在当下的学术评价制度、环境下,这既阻碍了更多学者将研究兴趣转向统战领域,也使得学者从事统战理论研究的获得感、成就感不强。为此,具备较好基础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统一战线学研究》应努力率先实现办刊质量的更大突破。即便一时难以进入核心期刊方阵,学术期刊也可以将发掘、培养、联系青年学者作为办刊目标之一。二是将省级统战部门的专项研究课题纳入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对于高校学者的学术发展、职称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学者从事统战理论研究要获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较之其它学科领域更为困难,这点从国家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据就不难看出。在设立国家社科基金统战理论研究专项更为困难的形势下,一个比较可行的措施是将省级统战部门的专项课题进行整合,由省级党委统战部争取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支持设立省级社科基金统战理论研究专项(江苏省已有此举措)。三是将已经从事或有意愿从事统战理论研究的高校教师纳入统战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实践活动乃至挂职锻炼,从而帮助高校教师进一步了解统战工作实践,助力高校教师更好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四是充分发挥省级统战理论研究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定期邀请统战干部和统战专家进行交流对话,使统战理论研究会成为统战工作的智囊团、统战专家的交流场、学科建设的参谋部。
总之,推进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既需要统战理论工作者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更需要统战部门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二者唯有相向而行、共同发力,才能加速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才能为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