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栋 黄 旭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307)
目前纺织行业是制造业中人才需求量最大、最迫切的行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发展成为纺织强国,各地纺织企业必须紧跟前沿技术不断更新,加速转型升级,而信息化高新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需要纺织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融通,更需要数以万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持。
目前,纺织技术人才的培养遇到瓶颈,主要表现在,中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需求,报考人数较少;高职的纺织教育主要针对传统纺织,面对信息化、智能化还在探索阶段,不能适应产业发展;而对产业而言,纺织染整类专业技术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则严重短缺,三点累积则严重制约了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及转型升级。所以工业互联网视阈下中高职纺织染整双创人才培养显得尤为急迫。
下面提出工业互联网视阈下中高职纺织染整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1.服务产业需求,结合企业发展是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中高职纺织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导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市场需求最敏感,拥有先进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更能准确地把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中高职纺织染整院校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注重关联学科、专业的多交叉与融贯,培养适应高端纺织产业升级需要的具备创新思维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实践和校外工作中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纺织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提高,打造“能生产、会管理、懂贸易”的全能型纺织人才。
2.工业互联网视阈下中高职大纺织课程衔接。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中高职院校,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应做到贴近产业“接地气”,设置的课程要汇聚到产业提升上来,满足纺织产业集群建设,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不断更新迭代的高新技术。在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培养目标上,中高职课程设置要尽量避免内容重复的课程,扩大中高职课程的区分度。中职课程体现基础性、通识性及技能性,以培养经验性技能为主,注重基础教育及技能强化培养;高职课程设置则体现分析性、延展性,技能培养以问题解决能力为主,注重知识、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在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在中职第六学期,通过高职参与中职教育共同建设共有课程的方式解决,开设“走进高端纺织”“玩转工业机器人”“探索电子商务”等具有互联网及纺织类专业特色的过渡课程,使工业互联网、纺织染整一体化理念和元素体现在共建课程中。
3.工业互联网视阈下中高职大纺织课程设置。工业互联网视阈下纺织创新主要体现在高端纺织、绿色纺织、功能性纺织等方面,这就要求多学科课程的相互交叉融通,材料、纺纱、机织、印染、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互相融通。根据企业产品开发实际案例对人才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需求进行工业互联网视阈下纺织类专业课程的改革,中职课程为“高中层次基础科目通识+专业认知+专业技能”,高职课程为“专业平台课+专业课+综合实践”,纺织染整服装各专业间有共同的专业平台课,例如“纺织服装概论”“走进高端纺织”“工业自动化”“服饰性能检测”等;也有跨专业的综合交叉实践课程,如为期一周的“综合企业实践”及“毕业设计”,综合企业实践将学生带到具有鲜明纺、织、染、成衣特色的产业龙头企业进行参观,直观地拓展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大纺织的一体化认知,而毕业设计则鼓励引导学生以“基于现代办公工装的服装设计及在线营销”这样的课题来设计,将纺、织、染、成衣、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进行交叉融合。
4. 工业互联网视阈下中高职纺织染整创新能力培养。中高职教育主要是为行业产业培养能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新技术快速发展对产业形成冲击的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借助企业力量,知行合一,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采用工作过程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在原有教学计划上突破,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学校、企业各类实验、实训及共建平台,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展市、省、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及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产业发展培养亟需的高精专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纺织创业者。
在“互联网+”时代,纺织类专业中高职应双方优势互补,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与企业共同探讨与实施线上优质课程,利用院校信息化课程平台、企业智能化生产线,建立务实的创新课程体系,促进中职和高职纺织、染整专业教育和行业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