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设置了基础型任务群、发展型任务群和拓展型任务群。其中,拓展型任务群下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标指出,要整合学科知识,统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要围绕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话题,组织开展综合课程,强化育人功能。通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为学习任务群中能级要求最高的部分,跨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有何关联?它的教学实施有着怎样的路径和注意点?目前,这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尚处探索阶段。本文以笔者于2023年3月为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开设的一节跨学科观摩课“大美中国色”为例,探索跨学科学习如何确立主题、融合学科和规划活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从学科内部走向全学科育人的整体变革。
确立主题,着眼素养立意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初中学段的主题缤纷,诸如“身心健康”“社会热点”“科技活动”“文化活动”“文化精神”等。其教学实施主要与综合性学习对接,既重视语文素养也重视知识技能,承载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任。
统编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和内容之间存在一定偏差。从分布看,七年级较多而九年级偏少;从主题看,指向“公民道德”内容较多,指向“文化活动”内容偏少;而关于“环境、安全、人口、资源等热点问题”“科学理性”“艺术精神”“心理健康调查”“身体素养”的相关内容则暂无。这需要语文教师突破学科界限,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凝练出与之相关的“跨学科学习大概念”的明确主题,从而让学科内部要素得以有机结合,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自然融通。笔者所开发的“大美中国色”,即为增设主题课例。
聚焦学科素养。“大美中国色”一课的首要目标为“丰富审美感知,提升审美水平”。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要有审美心胸、审美眼光和审美能力,方能看到美、感知美和鉴赏美,进而创造“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的美的世界。反观当下,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较为薄弱,亟待养成审美习惯、学会品鉴,即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审美经验,习得语言的审美表现力,提升语言修养;激发审美想象,形成个人衡量的标准及审美思考模式,从而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涵养高雅大气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色彩婉约雅致、鲜妍温和,每一种色彩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其精微之美、诗意之美、丰饶之美、修辞之美、朦胧之美等特质浓郁,是审美鉴赏训练的极佳素材。
弘扬精神价值。“大美中国色”跨学科学习,聚焦“艺术精神”,所跨的历史学科,研究的则是中国传统色命名中的历史渊源、美学特征、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其第二目标为“弘扬精神价值,激发文化自信”。中国传统色气韵雅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特有语汇,它们的意义,远不止于色彩本身之美,更承载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蕴藏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审美基因和经典智慧。“大美中国色”,如今绽放着穿越了千年的文化自信。它点燃的不仅是色彩潮流,更蕴含色彩斑斓的故事。这是以悠远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支撑的大国文化自信,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文化软实力。
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确立有哪些途径呢?第一,研读课标。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初中生能够做到结合语文以外的学习,或参与其他学科的活动,学会撰写格式完整、条理清晰的观察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可以“科学理性”为专题,参照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确定相关联的主题。第二,研究教材。当下运用的统编语文教材,系“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其中,“人文主题”本身就具有极其鲜明的跨学科特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有较多的存在。第三,研判学情。跨学科学习,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探索其关注点背后有价值的话题和问题,寻找最佳的教学契机。此外,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所在地特色鲜明的地域素材,确立主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融合学科,构建知识图谱
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既要强化不同学科的相互促进渗透,互为影响甚至干预,更要强化语文学科的本体意识和独立价值。因为“跨学科学习”的宗旨是联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最终拓宽语文学科的学习与运用领域,而不是學科知识与活动的“拼盘”。
为此,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增强学科转化能力,将语文学科内容更为自然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结。要在持续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上主动跨界,构建同一主题之下不同学科的知识图谱,将知识领域与其边界可视化、直观化,进而再分解为活动所需达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知识架构多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促进不同学科的相互转化。笔者所开发的“大美中国色”课例中,风雅无边的中国传统色,与语文、历史和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美中国色”主题下,根据课标要求列出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跨学科学习知识图谱:
语文——中国传统色命名艺术鉴赏、文化内涵探究
历史——中国传统色中的空间、时间和秩序意义
美学——中国传统色的个性化、审美化特点
进而,再将上述图谱分解为一定范围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如,通过历史知识勾连、古代传说和古书籍片段的阅读、古代服饰欣赏,了解古人不仅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还用色彩标识时间、表达方位,并用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国传统色的演进不只是色彩发展史,更是“以色彩之名”演进的文化政治史;通过将中国传统色与西方工业化时代产物“RGB色彩模式”作比较,感知中国传统色大俗大雅的个性化、审美化特点,给人提供更多想象力与美的滋长空间,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其技能目标定位为:独立分析、自主评价、信息提取、比较和思辨。
重视语文学科的独立价值。语文跨学科学习应以语文学科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和核心,整合语文和其他学科,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思维方式,解决单一学科所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从而用新的思想、新的途径滋养语文学习。新课标中23次提到“审美”,足见其非常重要。虽然美是极其感性的认知,审美眼光和审美体验难以量化、建模和评判,但它们亦可通过引导而习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先“扶”后“放”。“大美中国色”课例中,笔者先带领学生欣赏中国传统色中最基本的两个颜色“玄”“纁”,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色彩,系古人对大自然仔细观察、把握动态变化所得,从中体味到其所展示的那种精致、微妙的细腻之美,以及古人对自然的膜拜、对天地的虔诚和敬意。进而,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审美词汇及鉴赏方法。诸如,诗意、曼妙的修辞之美,贵气、隽妙的丰饶之美,文质、善妙的通达之美,玄虚、缥缈的朦胧之美。色明而逸的可谓之柔和、雅致;色暗而重的可谓之深沉、冷静;色浓而烈的可谓之刚烈、热烈……从而让学生有独立鉴赏中国传统色命名之美的样板和支架。
规划活动,发展关键能力
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开展学习活动,是语文课程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标中48处提到“情境”,强调极致无以复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教學应当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唤醒学习兴趣,激发主动思维,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真实能力。
创设情境可以把学习内容和生活以及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内容、学习和生活的深度对话。设置情境及情境下的实践活动,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创设情境要巧妙有序。
以笔者设计的“我为中国传统色代言”系列表现性任务为例:
【情境】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出圈后,中国传统色艳惊世界。《海外博主看中国》栏目组的外国友人,走进了“中国颜色”会馆。
【角色】如果,你是会馆的中国传统色代言人。
【目标】分别在会馆的历史展厅、美学展厅、文学展厅、现代生活展厅,为外国友人作中国传统色鉴赏解说。
【支架】审美鉴赏常用学术用语。
【资源】参考书目:郭浩《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
这样富有代入感、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情境,将生活实践、学科认知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表现欲,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美育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二,对接生活贴近本真。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把握学科核心思想和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放大视野,带着学生从语文学科之门,走向社会生活之中,贴近语文学习的本真。笔者在课堂的最后片段,即“现代生活展示”环节,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想用今天遇见的哪一种中国传统色作为校服的颜色”一问,再次引导学生表达对中国传统色的个体审美体验。然后,以“当下校服色彩基本全校统一的利与弊”为话题进行思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懂得在适当的年龄、恰当的场合,穿着符合自己身份的色彩。色彩是情绪的流露与表达,要用得体的色彩让生活更风雅。进而,再由“这十年,习爷爷穿过的那些色彩”系列图片,引发学生感受领袖和夫人服饰中的内涵表达:中山装用曾青色,显得大气沉稳;裙装用天水碧色,柔美婉约。这样的服饰搭配与色彩组合,在传统风格中生发现代元素,既体现传统中国气派又蕴含开放意味,向全世界展示一个自信、开放、兼蓄并包的东方大国。最后,在全班齐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中结课,点明本次跨学科学习的意义。
“跨学科学习”的任务设置,要基于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真需求、真问题进行。教师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实施,让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其目标指向“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要在不同学科知识范围的交叉点上,带领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实现创造和创新。要始终基于“语言文字运用和问题解决”,不能“到处乱跨”;要精心探寻恰如其分的“跨界点”,不能为跨而跨;要把握适宜的“跨越度”,所跨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不能与学情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