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孙中华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基础教育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探索多样化路径,关注学生的秉性差异,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不怕失败、乐于探索的精神,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这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文化环境营造、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因材施教,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
统筹课程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学校应从顶层设计上丰富课程内涵,打通课程资源,深化课程和教材改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如:设置学科内外、年级高低交叉融合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专项研修课程,推动常规教学与探究式、项目式教学相融合,促进深度学习;探索开发模块化、系列化的专题课程,提高课程适应性,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潜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个性學习化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
坚持课程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学校教育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因时而变,例如:信息化时代,学校以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不断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能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个性化发展指导。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学校多元课程建设旨在实现师生的共生发展和协同创新。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打造差异化的特色课堂模式,以适应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并开发生本课程,师生共同探讨、双向设计、协同发展,学生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其主体意识,有利于其个性品格、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激发教师创新的内需力、内驱力和潜力。一是强化教师培训,以“主题+专题”的培训方式,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形成“青年教师主动发展、骨干教师特色发展、名优教师续航发展”的教师成长机制。二是搭建展示平台,通过举办“智慧课堂沙龙”“能效课堂说播课”等活动,鼓励教师不断自我成长、自我突破,同时以校本教研和“能效课堂”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赋能成长,营造开放包容的育人环境
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要有敏锐的时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责任感是创造精神的动力来源,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品质。因此,教学环境的营造要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注重价值观引导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内驱力,赋予校园环境以创新精神。
在学校开辟的校园农场里,学生当起了“小农夫”,他们在“种—养—赏—收—品”的过程中创造美、感受美,收获幸福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依托校园农场的开放性劳动实践课程,各学段打破学科边界、开展学科融合课程,例如美术组举办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主题创作活动、数学组开展的播种与收成的概率研究、语文组开展的田园诗实景创作活动等,通过打造开放式课堂,实现学生的主动思考、亲身实践、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新型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求异,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征,在课堂上体现为在空间和时间上给学生充分留白,从根本上打破教师权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表达与众不同的观念。包容是创新生成的重要前提,学生的自主探索越是得到尊重和鼓励,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易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际活动和讨论为主要形式。以生物组开展的项目式教学为例,课堂融实验、探究、创新、设计与分析于一体,把学习本身转化为学习者创新的过程。例如在“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一课中,学习对呼吸运动原理的理解较为抽象,教师可通过呼吸运动模型设计与制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思考、实践和验证中养成积极思考的品质和创新能力。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胸廓的组成,胸廓、胸腔以及肺的位置关系,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图纸、收集材料、制作模型。然后,在组装过程中推导、验证呼吸运动的原理,对不妥之处进行优化改进。最后,通过小组展示分享总结经验、提升自我。该项目通过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调研、探究、完成一个特定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高阶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特色融合,打造多样化教学模式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堂教学,在学习任务上强调自主性和挑战性,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多样化。学校要着眼于学生实际需求和真实学情,注重实践,使课堂教学突出主体、回归生活。
多样化教学主张“大单元教学”,要求课程内容结构化,特别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结构化。课堂教学需要主题明确、目标明确,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例如在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大单元教学中,学科组创新教材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基于“游记”这一情境设置,拟定了四条旅行路线,把课标中涉及“世界居民”部分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及聚落”等教学内容融入“游记”,如北非地区的“游记”内容中引用了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的古诗词《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北非地区与我国新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思考,形成知识迁移,让学生深入思考人口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的原因。
多样化教学要求教师设计学习活动要以“学”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先学后教、以学促教、合作交流等实现多元建构。例如数学组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方案选择——怎样选取上网收费方式”任务,在“某电信公司提供的三种宽带上网收费方式”这一真实情境下,提出“如果你是用户,如何运用函数模型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方案”的驱动问题。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差异、模型、应用三个核心概念,进一步强化了决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形结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反思迁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多样化教学强调“教学评一致性”,要建立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逆向设计,使“教学评”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评价标准要融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等,才能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确定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要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统一走向个性化。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在关注知识技能评价的同时,着重强调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创新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也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素养+个性,规范+创新”原则,可以通过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作业、单元作业、跨学科项目化作业和融合式作业等,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能效课堂”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和项目,结合学生个性开展精准的差异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须打破整齐划一的管理体制,围绕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配备等统筹布局,畅通人才培养通道。同时,要立足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加快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