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3-06-04 11:45:20林洪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效性作文教学双减

林洪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活动建构过程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建构方式下,教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展开写作,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随着“双减”背景的不断落实,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作文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那么,文章也将针对“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103-03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初中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共同发展的关键阶段,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与思想观念的建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写作教学的开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这便需要教师优化作文课堂建构方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调动学生写作兴趣,让初中生能够以更加高效且轻松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实践。

一、探究传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忽视学生本位

传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建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写作期间要求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思路和写作模板进行创作[1]。这样的教学容易打消初中生写作积极性,面对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单调枯燥的写作模式与写作模板应用也会对学生写作能力与创造力产生阻碍。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参与兴趣会逐渐降低,写作意识和思维能力也受到限制,无法促进初中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写作内容脱离实际

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作文实践时所创设的写作主题和即将要探索的内容经常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或者教师没有建立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也会出现找不到写作切入点的情况。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红色文化主题进行写作时,会单纯要求学生对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歌颂,忽视了初中生可能对相关事迹不是很了解的问题,写作内容必然空洞无亮点,甚至不知道如何下笔,阻碍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积极性发展,降低学生写作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初中生还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便会使其写作过程受到阻碍。如许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脑海中有想法,却不知道如何进行表达的情况,使学生逐渐认为写作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从而对作文教学产生抵触。再者,当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丰富时,在写作时就无法充分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融入其中,导致写作內容无法触及他人心灵,没有办法使他人通过学生的写作感受到情感与内涵,不利于学生写作质量与核心素养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建构初中语文写作要遵循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建构作文课堂时,需要切实转变由教师支配学生写作思路与写作框架的教学模式,遵循以生为本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自身具有很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当教师要求学生以固定的方式和模板进行写作时,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是同一个思路,缺乏创新性与个性化。并且,在教师支配下的写作活动还会逐渐降低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压力[2]。当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却被教师要求以固定的方式进行写作时,就会让学生一时间找不到切入点,陷入慌乱和自我怀疑,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会对学生心灵造成影响。因此,“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理念,归还初中生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并从生活层面给予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减负增效原则

“双减”政策注重学生学习的减负增效,即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这一原则建构作为课堂更能够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写作变成一种流畅且自然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思考如何以更加高质量的方式提高学生写作效率,通过建构多样化的写作活动,激发学生写作思维与潜力,让学生在写作时学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文字进行融合,运用更加合理的词汇展现情感与内涵,切实达到优化学生写作质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目标。

三、“双减”背景下建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一)以兴趣为引导,优化教学方式

对于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式对其学习热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常言道,兴趣能够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样的,在兴趣的驱使下也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与负担。正因如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建构作文课堂时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理念,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并注重对初中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以此为引导学生的高效写作奠定重要基础。当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则能够使学生更自然地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呈现于纸上,而教师想要做到这一目标,便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建构多元且新颖的作文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建构分层式教学。基于初中生不同学习能力与发展状态,写作初期适当降低写作目标与要求,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这时,可以通过创作短篇写作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只需要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思路即可。基于此,逐渐结合学生写作能力与知识储备,增加写作要求与难度,为学生提供过渡阶段,使学生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基于激励式教学理念,挖掘学生闪光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通过写作获取成就感,提高写作自信心与写作兴趣。其次,教师也可以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构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产生浓厚的情感与想法,再将其创作到文章中。又或者利用多媒体建构思维导入,引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段进行实践。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建构写作主题“我的祖国”,让学生围绕主题探究与其有联系的词汇,如“长城”“悠久历史”“祖国母亲”等等。在思考过程中能够有效调整课堂氛围,而教师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踊跃发言和表达的机会,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这之后,结合学生思考的词汇进行造句,将一个词汇延展开或将几个词汇融合在一起,如“我的祖国母亲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或“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等等,并最终将词句融入各个段落,组成完整且个性化的文章。以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建构,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提高教学效率,让作文教学更加合理。

(二)以生活为中心,增强实践能力

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想要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也需要教师能够以生活内容为素材,结合学生熟悉的人、事、物,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话可说,有思想可以传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建构作文活动时,就需要收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带领学生随时随地展开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而发,逐渐养成良好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又或者,教师也可以将写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建构教学与实际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能够在写作时融合生活意识与观点,更加充分地进行创新。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教材中充满生活气息并对生活内容进行表达的文章展开仿写或续写活动[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寻找写作立意,帮助学生从生活角度对文章进行审视,并展开创作和实践。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写作主题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问题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索,主动寻找写作主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挖掘能够映射生活现实与生活观念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进行构思和收集。基于此,减轻学生在进行作文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抵触和畏难情绪,帮助学生以更高效且能够与情感融合的角度对写作主题展开实践。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红色主题进行写作时,想要引导学生歌颂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奋斗精神,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先辈们的付出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帮助,如“战争中的英雄们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希望”“袁隆平爷爷让我们都能吃到米饭”,让学生有感而发,并能够从对比的角度进行创作。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红色主旋律影视资源《长津湖》《觉醒年代》等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和伟大,探究若没有他们,自己现在的生活有可能是什么模样。以此,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结合生活进行实践,促进学生写作意识和积极性的发展,贴合“双减”理念下减负增效的教育目标。

(三)以合作为导向,激发写作热情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容易遇到一些困境,这便会导致学生写作效率受到影响,还会增加学生的写作压力[5]。那么,教师要想在“双减”政策指导下让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自然的表达过程,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则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合作活动。通过切实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策略,将课堂主体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有机会、有时间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并通过与同伴沟通交流拓展写作视野,突破写作瓶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有利于学生融合他人观点,提高写作效率与写作框架的设计,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也能够更直观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与同伴共同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与主动性。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写作主题对文章中能够涉及哪些内容与写作框架进行讨论。有效激发学生对作文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够提高后续教学和学生写作实效性。其次,教师也可以融合其他学科,让作文教学活动内容更加多样化,如结合美术学科,以制作手抄报的形式,结合写作主题讨论自己负责的版块和写作内容,或结合历史学科,对写作主题的背景与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还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探究写作内容中能够涉及到的道德内涵与思维品质,让学生通过作文教学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感受自然”这一主题写作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3~5人为一组对自己了解的自然内容进行分享。通过讨论,寻找自己写作过程中能够涉及的信息,并将其整合建构写作框架。而在以此为主体建构手抄报过程中,则可以选择怎样去展现每个人负责的版块内容,如“我们可以结合春、夏、秋、冬四個季节,对不同的自然风景进行描述”“我来负责秋天,可以写金灿灿的麦田和银杏树”“我来负责冬天,写白雪皑皑的山脉和小动物”等等,增添课堂趣味性与实效性,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以交流为过程,促进减负增效理念的渗透。

(四)以阅读为前提,丰富知识储备

初中生的写作经常出现无词可用或找不到写作切入点和描述手法的情况,这是因为初中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导致其写作受到限制。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基于读写结合的形式建构作文课堂,重视课外阅读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帮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贴合其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状态的课外书籍,引导学生每天对任意章节进行阅读,并在课堂中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读后感。课外阅读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多样化的体验,基于每一本书的不同写作角度和描述手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丰富自身写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记录好词好句,并在读后感创作过程中将其加以应用。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行阅读后,可以先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再将其落实到文字。如学生感受到了海伦所表现出来的面对生命的勇气,有的学生结合“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这一句子进行仿写。以课外文章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基于“双减”政策对作文课堂进行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活动开展原则建构多样化且合理化的多元课堂。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角度入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文字应用能力的共同发展,结合阅读活动,丰富初中生知识储备与写作方式。以此,让学生的写作过程更加轻松,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其写作效率,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宦一方.课外阅读与拓展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A]//.中小幼教师新时期第三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三)[C],2022:52-56.

[2]李宏霞.新课改下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融入分层教学[J].新课程,2022(19):90-91.

[3]全顺成.以课文为源,激活写作之水——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求知导刊,2022(12):29-31.

[4]唐忠林.刍议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2(2):158-159.

[5]郑文慧.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有效方法[J].格言(校园版),2021(33):52-53.

猜你喜欢
实效性作文教学双减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05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