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

2023-06-04 17:44:09邱宏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品质课堂构建策略道德与法治

邱宏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探究多元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深入思考思政内容,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促进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课程思政  道德与法治  品质课堂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022-03

小学阶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便是道德与法治,其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改革的基本科目,也需要重点突出本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以便切实改善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品格发育情况[1]。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科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思政,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多元化教学模式,将教材与生活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信仰,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思政素养和道德品格的不断提升。

一、基于课程思政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

育人乃教育之本,高质量人才应当接受到高水平的德育、美育以及智育培养。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对学生日后思想道德以及品行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2]。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法治观念的重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法治观念有积极的意义。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存在密切的关联与目标的一致性。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行为、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接受正确的思政教育,有助于端正学生的思想与言行,为其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品质保证。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充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增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把握学科教学中的育人方向和能力要求,不断挖掘和利用生活实践中的思政教学资源,实现生活化、体验式课堂教学,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品质,基于思政教育功能的融合,完成课堂教学育人目标,使学生从思想品质、政治素养及行为规范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二、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品质课堂构建

(一)教师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实现自我提升

言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教育意味着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与培养,教育内容涵盖丰富,包括教材理论知識、社会现象与案例等,同时,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言行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和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加强道德与法治专业能力的提升,以此约束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品德、优秀的政治素质对思政教育进行生动诠释,在潜移默化中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职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化为正能量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使其印刻在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

(二)挖掘思政资源提高学科教学的针对性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系统宏观的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贯通和整合,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思政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更开阔的思维,感受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思考,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如,在《生活中的法律》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每日观看央视频道的《今日说法》,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是对我们每个人权益的保护,也通过规则、纪律等形式对每个人的言行进行约束,以确保社会的公平。在此基础上,可组织学生以“身边的法律”为主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所见所闻,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真实的一些遵纪守法或违法违纪事件,并表达自己对于法律的认知和思考,使学生在相互分享和讨论中理解法律产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法律素材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使其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身边的人与事,并探究现象的本质及问题的解决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及学科素养。

再如,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刚刚召开的第二十届党的代表大会,要求学生多看新闻,观看各与会党员代表参与分组讨论共商国事的场景,了解基于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以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使其直观感受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再结合学校校委会的选举、优秀教师的选举以及班级班干部的选举这些学生所熟悉的选举、颁奖会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体会。如,《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思考兴趣,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创设具有情节演绎的场景剧,鼓励学生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在语言与行为中思考地球与人类的亲密关系,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三)综合利用思政资源构建良好教学环境

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及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积累的过程,教师需要综合利用思政教育资源,构建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中,体现在其日常行为和表现中,真正发挥课堂教学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如,教师可在教室设计思政教育专版,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轮流负责每一期的版面内容组织与插图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从网络等渠道查找相关思政内容,并结合道德与法治内容,使教育专版更具有丰富性、时效性和可读性,营造生动的教育环境。如,在《国家机关的职权》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国务院常务会议会场、人民法院审判实景等,使学生了解各国家机关的职能,再进行版块设计,以文配图的形式充实版面,使学生对国家机关的名称及职能有更清晰的了解。对于专版的内容,可要求各小组进行定期更换,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进家、校、社合作以丰富社会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树立民主法治意识,逐渐让小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法律基础知识[3]。新课改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增强,传统单一的课堂和学校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能力素养提升的需求。需要教师践行广义教育理念,使传统教学拓展为融合了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于一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增进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将德育与法治教学融入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增进其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知、思考与探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促进品质课堂的构建。

如,在《地球——我们的家园》章节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结合世界环境日及世界地球日等环保相关的纪念活动,使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有深度的理解,增进其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与家长、社区沟通,争取其支持,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保教育环境。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义务清洁社区活动、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等,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拓展和利用,让学生参与到保护地球的活动中。在环保活动中,教师可与家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多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做好卫生清洁以及养成节约用电、用水、减少生活垃圾等良好习惯,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记录并分享到班级微信群或社区中,使思政教育由校内拓展到校外,由家中拓展到社会,以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行动。

(五)结合教学构建思辨课堂提高思考能力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落实生本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創新思维,使其对知识、对生活有良好的观察、思考分析习惯,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更加深入。如,在《公民权利与义务》章节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各概念的基础上,可设计主题为“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辩论课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各小组自主选择辩题,并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时政新闻以及社会案例等,以丰富自己的观点,充实反驳对方观点的论据。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准确找到相关素材,学生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知识有更好的整合能力,使之围绕自己的观点思考作为一名学生,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好自己的权利及如何尽好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基于思辨课堂的教学,学生对于思政及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思考更加深入,并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辅助优化课堂教学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及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部分抽象、复杂的内容难以快速理解,对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视听等功能优势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展,从中感受国家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强大,激发其爱国情怀,实现可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如,在《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科学发现及科学应用往往只对生活应用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科学原理、现象则缺乏深入的了解。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点,从天文、计算机、生物、化学及军事等各领域,利用多媒体对近年来的科学创新与发展成果进行展示,并呈现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的教学主题。由此,教师可结合当前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使学生明白要维护国家主权不受侵犯、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先进的科技创新。通过结合时政和科技成果的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使其对科技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和探究、创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德育品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反思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有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落实学科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及生活实践,把握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积极探究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以将道德与法治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整合,融汇贯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对学科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科学与法治学习中树立思政思维,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精神。

同时,基于思政背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学习,还要明了学生培养和成长的方向。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多关注时政要闻,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将思政及道德与法治教学小课堂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构建自由、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观察、实践,大胆表达自我观点,有良好的质疑精神,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在全员参与的互动中,有专业的切磋,有思想的碰撞,更有成长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是以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主要任务的,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了激发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活力,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探索创新,突破传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5]。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探究家、校、社合作,有效挖掘生活中的思政与德育教育素材,促进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将德育与法治教学融入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增进其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知、思考与探究,促进品质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朱校梧.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9(12):230.

[2]童德明.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9(7):59.

[3]朱鹏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20):107-108.

[4]冉翠丽.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10).

[5]唐红革,寇丽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初探[J].科普童话,2019(14):162.

猜你喜欢
品质课堂构建策略道德与法治
浅谈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的打造
六年级语文写作品质课堂的构建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打造高品质课堂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44:50
北京市城市体育圈的构建价值与构建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追求高中地理教学的“品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