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刚
摘 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又要注重实验的趣味性。教师要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科学实践智慧;精心选择实验素材、发掘实验资源,引导学生优化设计科学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核心素养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唤醒、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拟、尝试、探究、归纳等方式,从实验中建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实践智慧;从科学实验资源的发掘、材料的准备、实验指导以及实验的互动交流等方面,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进行引领。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展开科学实验,是推动学生的科学发现、科学建构、科学创造的有效路径。
一、引导学生科学观察,实施“演示性实验”
对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是一种启蒙。小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开展以及实验的报告总结、归纳等还很陌生。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做一些演示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做一些演示性的實验,这是引导学生步入科学实验大门的钥匙。演示性的科学实验重在培育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的科学实验走向规范、走向正轨。
在开展科学实验时,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流程都是极不规范的,甚至有些操作是错误的。为了规范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弹簧测力计》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包括“手持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其次,引导学生做一做弹簧测力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组成部件,积极寻求可以替代弹簧测力计重要部件的物品。例如,有的学生想到可以用橡皮筋代替弹簧;有的学生想到可以用曲别针代替挂钩;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借助硬纸板标注刻度,等等。在模拟性的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将科学实验的诸种规范渗透、融入其中,让学生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将科学实验的规则融入科学素养之中。
科学演示实验是科学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习得科学操作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相关的科学猜想;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模仿,对实验操作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科学比较,实施“对比性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研发对比性科学实验,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提炼、分析相关的数据,进而获得对科学概念的认知。
如果说模拟性的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那么对比性的科学实验就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设计与研发。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电磁铁》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有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铁芯的粗细长短有关”等。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研发实验,启发学生思考:“需要改变的实验条件是什么?不能改变的实验条件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针对“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这个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应当“控制线圈的匝数,而其他的所有条件应当保持不变”。在实验设计研发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对比性的科学实验,并将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性的实验,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增加线圈的匝数、增强电流的大小能够有效地增强电磁力。对比性实验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实验方法、实验思想,建构了学生的科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对比性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科学的道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教师要充分利用对比性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实验背后的道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科学实验分析有理有据,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道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观念。
三、引导学生科学建模,实施“模型实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科学概念都是一个小小的科学模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建模,实施“模型实验”。“模型实验”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科学认知,还能够深化学生的科学感受与科学体验。在“模型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结论进行提炼。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展开“模型实验”,才能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模型实验”是通过模拟对象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认知的模型,能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有效理解、有效解释。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实验材料和模拟的事物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理解。比如,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进行猜测,通过“模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首先,让学生描述昼夜交替的现象特征,并提出两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猜测,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我们的猜想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实验”,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科学的模拟,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来模拟地球?”“用什么来模拟太阳?”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模型实验”进行引导,让学生改进“模型实验”。比如,“要让地球倾斜”“要给地球上的几块大陆做上记号”“要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南北作为假想的地轴”,等等。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实验”,要用科学证据做支撑,要加强学生的交流,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分析、科学推理能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模型实验”的全过程,才能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才能有效地助推学生的科学学习。科学实验追求一种规范、一种创新,通过规范性的实验,教师能够促进学生实验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的科学发现与科学建构。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倩.设计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异性特征比较[J].设计艺术研究,2012,2(2):32-36,60.
[2]叶兆宁,杨元魁.集成式STEM教育:破解综合能力培养难题[J].人民教育,2015(17):62-6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绸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