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琴
摘 要:幼儿阶段教育的核心任务并非学习教育,而是对幼儿行为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人的成长而言,幼儿时期是个性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和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借助主题性游戏,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与道德品质,也能发挥出激励幼儿情感的良性作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本文从德育和主题性游戏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并对德育中主题性游戏融入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性游戏;德育;融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9-0215-03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可以很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在《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在推动指南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发展规律,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因此,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借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意识进行培养,将游戏融入德育中,使幼儿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
1.德育与主题性游戏
(1)德育
德育是针对幼儿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等存在密切关联,能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应该将德育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包括了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诚实勇敢,文明礼貌,活泼开朗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德育有着不同的要求,具备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2)主题性游戏
主题性游戏时儿童游戏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对成人社会生活的模仿,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劳动、学习和生活,依照相应的规则以及自身的想法进行游戏。主题游戏可以很好地满足儿童“像大人一样生活”的需求,对儿童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幼儿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幼儿园教育强调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放在了最为核心的位置,因为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格会直接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幼儿期是对个人性格进行塑造的关键时期,3~6岁则是幼儿个性倾向与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阶段,也是对幼儿良好行为品德进行培养的关键时期。人在幼儿阶段有最大的可塑性,会初步形成对好坏、善恶的概念。幼儿教师是幼儿最为直接同时也最为重要的引流人,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自然也成为幼儿德育的主力军。在推动幼儿德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识,做到为人师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德育能够促进幼儿良好思想品格以及行为意识的形成。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思想品格可以激发幼儿的情绪,帮助其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优秀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德育可以实现幼儿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人格,强化其能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幼儿形成坚强、勇敢的品质,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意义重大。然后,德育可以推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新鲜的事物,而幼儿如同一张白纸,需要教育者从生活中捕捉典型实例,开展教育活动。
3.主体性游戏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
(1)关注幼儿教育特点
在幼儿园德育中,需要关注幼儿教育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游戏设计,提升游戏的针对性。幼儿本身因为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基礎知识水平偏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较慢、思维存在局限等。在实施主题性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对幼儿差异性的关注,则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幼儿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在学习目标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幼儿可能会失去学习信心,产生消极情绪。对此,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在实施德育时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保障教育的个性化。同时,应该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听取幼儿对游戏的意见和建议,对游戏模式做出相应调整,确保主题性游戏能够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推动德育的顺利实施。例如,在《帮小动物过冬》主题性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了解不同小动物在过冬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思考如何才能帮助小动物顺利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有幼儿提出,松鼠过冬需要收集大量的坚果,如果坚果存储不够,在冬天缺乏食物的情况下,松鼠就会挨饿。因此,可以帮小松鼠多收集一些坚果,这样它才能安全过冬。这样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养成真善美的良好习惯,强化幼儿的德育品质,也可以使其在游戏中学习小动物相关的知识。
(2)找准教师身份定位
主题性游戏在幼儿园德育中,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尝试,需要教师及时做好自身身份定位的个性。在原本的幼儿德育体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属于单向教学关系,教学形式单一,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能够将自身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主题性游戏完全颠覆了这样的德育形式,强调发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能动性,教师的身份发生了改变,需要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幼儿德育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自主解决,而不是依照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去寻找固定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题性游戏实现教师与幼儿身份的平等,教师可以更好地融入幼儿群体中,了解幼儿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对问题进行解决,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在德育中的活力,促进幼儿德育水平的提高。
(3)创设恰当游戏情境
当前,很多家庭对幼儿都存在过分溺爱的问题,这样难免会导致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相应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幼儿园活动中不愿意和他人一起互动。而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团队合作意识非常重要,在缺失团队合作意识的情况下,个体想要在社会中站稳脚步十分困难。对此,幼儿园在落实德育工作时,应该重视对幼儿团队意识的培养,借助主题游戏,创设团队合作情境,确保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小猪盖房子”的游戏情境,对幼儿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寻找搭建房子的材料,如积木、纸片等,与小朋友们合作完成房子的搭建,然后对每一组搭建的房子进行对比评价,看哪一组搭建的房子最坚固、哪一组搭建的房子最美观。这样的游戏单纯依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幼儿能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明确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主动寻求合作,从而搭建出能够获取优胜的房子。借助相应的主题性游戏,幼儿可以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以及相处的规则,培养相互合作的感情,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品质。
(4)调动幼儿参与热情
教师在落实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幼儿的情绪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学习效果。在合理应用主题性游戏的情况下,幼儿能够得到心理层面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也有助于幼儿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在对游戏进行设置时,应该选择和游戏主题符合的材料,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例如,可以引入主题游戏“穿越封锁线”中,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竹竿、毛线等,通过播放视频、亲身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然后要求幼儿扮演士兵的角色开展相应的活动。幼儿本身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对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好奇心强,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进行游戏活动,如利用垫子模仿“过草地”,利用毛线或者绳网模仿“穿越铁丝封锁网”,利用竹竿模仿“过水沟”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普遍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全身心地融入游戏中。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使幼儿产生对于革命先辈的敬佩之情,有助于培养其爱国精神。
(5)丰富情感培养形式
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丰富培养形式,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保障培养效果。《指南》明确指出,应该引导幼儿形成相应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祖国发展风貌展示等,落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对主题式游戏的形式进行创新,落实好各种各样的爱国主题活动。例如,在《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活动中,可以要求幼儿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如司机、导游、售货员等,在与“游客”接触的过程中,介绍本地的风情文化,强化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可以通过剪纸、提线木偶等表演,使幼儿能够切身体会民族文化艺术,推动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可以借助“小建筑师”活动,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能够体现地方文化和美景的建筑,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体会家乡之美,形成愛家爱国的思想情感。
(6)创新游戏内容形式
每一个游戏都有着特定的规则,其不单单是游戏实施的基础,也是保障游戏平稳发展的关键。游戏有着很强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恰恰是以游戏规则为基础。当然,相应的规则仅仅存在于游戏过程中,不能随意进行修改或者调整,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创新应该放在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方面,以此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推动德育的顺利实施。以“抓尾巴”游戏为例,可以对其简单调整:首先,要求幼儿围绕一个圈进行游戏,不设置起点和终点,这样方便教师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幼儿;其次,将原本的跑步替换为下蹲,幼儿在追逐和躲避过程中容易发生危险,其对安全区域的概念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听到跑步的指令后,可能会漫无目的乱跑,而且在跑动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容易和其他小朋友碰撞。同时,小班和中班的幼儿缺乏游戏意识,在发生碰撞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安全感下降,往往不愿意再次参与游戏。对此,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做好游戏内容以及流程的优化,减弱游戏的紧张感和冲击感,提升幼儿对游戏的接受程度;然后,可以在游戏区域内,放置呼啦圈、垫子等作为“家”,确保幼儿知道在“家”中时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因此,在对下蹲动作进行规定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幼儿进行短距离跑动,将“家”作为目标点,从而保障游戏的有序推进。
(7)关注游戏规则创建
游戏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包含了大量的社会道德元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游戏看作社会道德的缩影,而游戏的规则能从侧面体现社会道德选择标准。幼儿教师在对主题性游戏进行选择和设计时,应该做好游戏规则的创建,反复告知幼儿,如不能随意乱丢玩具、不能抢夺和破坏材料,游戏结束后要做好清理工作等,通过这样的游戏规则,可以使幼儿掌握自律、自控的良好品质。为了能够加深幼儿对游戏规则的印象,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应该对游戏规则进行反复强调,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更是应该强调3~4次,确保幼儿能够充分理解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可以使幼儿了解到自己在游戏中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产生相互之间的矛盾,游戏规则具有判断谁对谁错的作用,能够提供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判断标准。同时,游戏规也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会依照规则自觉约束个人行为,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行为的联结与迁移,经过反复多次后,幼儿可以加深对相应道德行为的认知,并且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4.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是孩子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德育的黄金阶段,要求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针对以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教师应该对现有的教育理念进行改变,将主体性游戏融入德育中,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德育知识,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袁丽晓.幼小衔接下的幼儿园德育教育探究[J].文理导航,2022,(10).
[2]刘丽,苏婧.增强幼儿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早期教育,2022(Z4).
[3]陆秋慧.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德育工作园本化实践探索[J].山西教育,2022(06).
[4]唐勤.探究幼儿园德育在游戏活动中的渗透[J].读写算,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