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6-04 02:38英佳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英佳慧

内容摘要:语文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文言文的思想意蕴,而古人书写的文言文又融合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也是理解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围绕《指南》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进行归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到的教学策略有:以史为鉴积底蕴,知识教学重领悟,思维发展深修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不断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一方面,基于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要求越来越强大,每个国家都在传承本国独有的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充分发挥中学语文教材所承载的文化教育功能,教育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文课程以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以涵养高尚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为重点,以全面提高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文言文是经典的国文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增加,代代传承下来的文言篇目被精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可以说,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也是理解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指南》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分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三大类别,对应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中,在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到的教学策略有:以史为鉴积底蕴,知识教学重领悟,思维发展深修养。

一.文化与文言:包含与融合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出这样的归纳: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②。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下产生的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语言不同,如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主要指文言文,现代语言指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就是普通话和汉字,还包括不同地区的民族语言,这里强调的是文化对语言的决定作用,语言是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衍生物。说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从属关系,人们在学习交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了文化,在中西文化中,由于生活环境、成长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会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与属性,在中国人眼中,喜鹊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在欧美国家的人眼里,喜鹊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他们不会有喜鹊会带来幸运的想法,它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鸟罢了。说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条件,则强调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离开了语言的运用,各类文化也无法得以传播和发展。因此,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比文化更为基础的存在。

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指的是生活语言,随着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的发展,口头语言的使用也会随之出现变化,比如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我们都和先秦时期人们使用的语言习惯大为不同,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措辞更为工整细致,表达更为清晰严谨。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书面语言,记载了从先秦诸子百家,两汉诗赋骈文,到唐宋诗词兴盛,明清科举八股等一系列的历史变迁,这些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文言文记录了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英雄侠客的豪情壮志以及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流传至今,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与经典,因此,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积淀着厚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气节与精神,成为民族屹立的思想根基。从文化的视角分析文言,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蕴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传统文化,是联系古今的桥梁与纽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给当代人们认识古代社会历史、理解古代思想观念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文言文的思想意蕴,而古人书写的文言文又融合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初中文言文篇目类型

《指南》中强调,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共计39篇,有些文言文独立编排构成一个单元,有些文言文则与其他类型的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共同体现单元主题,文言文的内容大多饱含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符合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体现着中国精神与力量。围绕《指南》中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教育内容,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进行归类。

核心思想理念,是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根基。比如《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说明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强调施行仁政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现了齐威王改良政治、广开言路的明君形象,提倡重民本、以和为贵的思想;《出师表》中诸葛亮审时度势,用诚恳的言辞告诫后主继承遗业,表明自己对蜀汉坚定不移的忠贞之心;《礼记·大道之行也》中,闡明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思想特征,也和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大同社会思想一致。

中华人文精神,根据胡秋原先生的观点,主要总结为七条,包括自由平等的民本精神、尊重劳动的精神、正义自尊与坚毅精神、现实与实务精神、博爱与和平精神、不主张屈辱的和平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独立创造的精神④。关于自由平等的民本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民本主义,民贵君轻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孟子的言行著作中,同样,《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将内心的苦闷排解于山水之中,消散于与民同乐之间,这也体现了君民平等的旷达情怀;《卖油翁》这则寓言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相比较,赞叹古代人民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劳动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说明了真正的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强调大丈夫应有正义果敢,坚毅不屈的理想人格与高尚气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借作《岳阳楼记》之机,叙说自己的政治理想抱负,针对现实反对空谈高调,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国济世情怀;《唐雎不辱使命》中,秦始皇假借“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君为此出使秦国,与秦始皇展开激烈的辩论,文中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忠义英雄,这种以自卫国家为大义的民族精神,赖以不坠;《核舟记》一文中,描述了雕刻者将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再现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不仅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是中华文化独立创造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继承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在此基础上又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层面⑤,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美德观念。如《木兰诗》记述了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的故事,她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儿,既怀着英勇果敢、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又流露出亲友团聚、质朴平淡的柔情一面,将爱国主义与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把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都写在文中,宁静致远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期盼,也成为后人修身立志的行为准则;《世说新语·咏雪》描述在大雪纷飞之际,谢家子女即兴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中国古代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也体现孩童的机敏伶俐;《愚公移山》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说明愚公形愚而神智,智叟似智实则目光短浅,也告诫人们遇到困难要有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精神与力量;《陋室铭》与《爱莲说》都是古代文人传达自身品德修养的议论性文章,前者表明作者虽独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的质朴情怀,后者从各花相比中称赞莲花的高洁不屈,表明君子的品格应向莲花一样志洁行廉,两篇文章都追求作者自身更高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

三.初中文言文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以史为鉴积底蕴

王宁先生说明文言文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是超越时代的,带有历史的综合性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记录生活的书面语,与现代人使用的语言习惯不同,且文言文的内容有精华和糟粕,那些留存下来的精华,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值得后人追古溯源,探究古人背后的思想意蕴。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对待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文言文既不像古诗词那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不像实用类文本的语言清晰明了,文言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历史距离,要打破这个距离,拉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实存在感,就需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历史为参考,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将文学作品置于它所产生的历史时代及社会人生具体的背景中加以分析说明,将文学与历史,以及历史中的社会、人生境遇相联系⑦,针对不同篇目的文章适宜补充历史资料,让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文言知识不再抵触,学习起来不枯燥无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学生理解每一条句子的含义并不难,但这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疏通理解,教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领悟作品的价值,并深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规范,孔子一生中有哪些重要的经历事迹需要了解,为何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在当今社会我们为何依然推崇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理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论语》之前,就对孔子及其相关作品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探究其本源,就需要教师对课文作适当的补充说明。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先补充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资料供学生参考,如“仁爱”“民本”的仁政思想,“仁、义、礼、智、信”的气节精神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儒家学派的文化内涵,学生也可以在课前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各学派的思想,教师最后再做补充总结,最终让学生明确教材中《论语》修身之道的意义与价值。

2.知识教学重领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⑧。”课标规定了初中阶段学生要达成的文言文学习目标,注重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每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目的。语文学习是师生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受到启发,学生对字词的疏通,词语的积累固为重要,但单纯的知识传授对学生没有启发指导意义,还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刻板印象,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疏通文意的表面现象上,应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文本深层次的内容,更好地贴近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世说新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儿童的一些行为举止、处事接物的故事,《咏雪》描述了谢安一家在冬日围坐在一起讲论义理的场景,当谢安问道兄子兄女风中飘落的雪花像什么时,兄子兄女像盐洒在空中和柳絮随风而起的回答,不仅体现古代孩童奇妙丰富的想象力,而与兄子兄女讨论文章义理,看到雪花飘落高兴的提问,得知孩子的奇思回答谢安大笑的场面,更有一种家长与子女平等地对话沟通,家庭氛围温馨融洽的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仁”“礼”之道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家庭的传统文化观念,把对待子女亲善友爱、对待长辈虚心尊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个人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表现。

3.思维发展深修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语文思维训练”⑨,和知识传授教学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熟读、理解、背诵、记忆等方式来提升,但思维能力的锻炼不能立刻看到成效,需要教师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上感受历史底蕴,汲取文章中优秀的文化内涵,从而拓展学生思想的深度,因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需要时间和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对文言文的处理分析上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古人的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八年级的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可以基本理解文章的大意,但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感受作品的文学性上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在问题的设置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任职期间所作的散文,记述了苏轼独自生活的一个片段,这篇文章短小精悍,84个字写出苏轼与朋友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赏月的经历,表达作者借月色排解心中的苦闷,并对未来怀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在学生对文章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再对作品内容深入分析,体会作者的心境变化,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蘇轼当晚的心情”“找寻友人时的心情”“与友人会面后共同赏月的心情”这三种心境出现了什么变化?与苏轼本人的经历有没有什么关联?让学生圈画出表示苏轼心情的词语“欣然”“念”“闲人”等,探寻苏轼内心的变化,最后归纳出苏轼“解衣欲睡—欣然—念—闲人”的心路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到了归纳概括,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并用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注 释

①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OL/E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 59.html.

②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6.

④郭齐勇著.文化学概论[M].2014.

⑤刘涛编著.传统美德[M].合肥:黄山书社,2016.04.

⑥王宁.文言与白话——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04(12):4-6.

⑦程宝虔.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史结合方法研究[J].理论导刊,2008(05):127-128.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⑨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6.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