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课堂的构建

2023-06-04 14:11邱武飞
江西教育C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邱武飞

摘   要:“思辨能力”是指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质疑、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也被称作“批判性思考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拥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对学习与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与综合判断,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出盲从、概念、静态的阅读误区,构建思辨性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   思辨性课堂   阅读教学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多是“先入为主”,学生还没有细读文本,就已经接受了概念化的阅读定式,此时学生的阅读处于盲从的状态,并没有真正从文本出发,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与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使学生的文本解读从盲从、概念、静态转向质疑、多元和动态,构建思辨性的语文阅读课堂。

一、走出盲从,敢于质疑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往往会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阅读角度以及需要通过阅读文本解决的问题。但是任何一本经典之作,都会因为时空的差异和阅读者个体的差异,而产生多元化、个性化、时代性的特殊解读。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给学生的文本阅读确定了思维定式、思考方向,学生往往会陷入盲从的阅读困境。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文本解读的多样化,明确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走出盲从,走出权威,敢于质疑。

例如,在教学《劝学》时,有学生认为本课的论述逻辑不是很严密:“‘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这段论述强调的是‘[车柔]的过程使‘木直变成‘轮,符合整篇文章的观点,教育我们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但紧接着后面的一句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句话与前文完全不连贯。前文强调的是一根直木受到‘[车柔]的改造而弯曲,怎么就突然变成‘木受绳则直呢?应该是‘故木受[车柔]则曲,这样文章才更加通顺连贯,论证更加严密。”文章通篇都是类比说理与判断,学生能发现文章的不合理之处,而不是一味地盲从,这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了深度思考,这是学生生成思辨能力的基础。

再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有学生指出:“‘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句话是病句,前后照应不当。‘命巾车是陆地上的,对应的应该是‘崎岖而经丘;‘棹孤舟是水面的,对应的应该是‘窈窕以寻壑,所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崎岖而经丘,亦窈窕以寻壑。”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辞”这种特殊的文体。“辞”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在抒发情感的同时,还要兼顾平仄押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舟”“丘”都是押韵的。因此,根据这种情况推测,陶渊明应该是为了押韵而造成了前后照应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敢于质疑,并且能根据自主探究与分析得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思辨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摆脱概念化,鼓励多元阅读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对文本的权威性解读,并将其概念化、标签化,忽视了文本的个性化与典型性。在构建思辨阅读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摆脱概念化和标签化的文本解读方式,走向创新性、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有学生提出:“作者的有些比喻不妥当,比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情景比喻成西方乐器演奏的名曲,不太贴切。”这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得出的想法,此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创作于1927年,这个时期正是新文学运动和“五四运动”后,传统文化式微。因此,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运用这个比喻是合理的。这篇散文通过对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了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这种角度的解读意味着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深度思考,并且能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个性化的解析,教师应该鼓励和呵护学生的多元阅读视角,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三、消除静态,主张动态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引导学生从静止的角度来认识文章内容,缺乏发展的视角和动态的分析。思辨性的阅读课堂是动态性、开放性、灵活性的课堂,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动态分析文本、充分尊重事实,又要引导学生认识文本复杂、动态、矛盾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情感意蕴时,一般都是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但我们仔细分析文本时会发现,作者的情感实际上是复杂的、动态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比如,作者刚回到家的情形是“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表现出一种极度喜悦的心情,但是当这种欣喜退去后,生活就要进入正轨——“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作者也要开始为生活谋划了。当作者看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时,顿时感觉“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时我们能发现作者内心的纠结,他既想归隐,又不想一辈子真的碌碌无为。经过一番挣扎之后,作者最终还是想通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决定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在乎外界的评论和干涉。整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但是教师要注意,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心纠结和斗争,也是学生需要重点体会的,只有厘清了作者情感的变化,才是完整的阅读。

总之,思辨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是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基础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对权威的盲从,走出概念化的文本分析,走出静态的阅读思维,运用思辨性思维,深入文本,敢于质疑,多元解读,动态分析,进而构建思辨性的语文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梁麗媛.对分课堂构建高中语文思辨阅读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8):72-73.

[2]朱敏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2):52-53.

[3]曹丹.高中语文课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好作文,2022(22):57-58.

[4]田光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考试周刊,2022(16):54-57.

[5]李莉.从中学生发展角度谈高中语文课堂思辨阅读的有效性[J].课外语文,2019(1):1-2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