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小”种子蕴含“大”能量
春耕节一直是幼儿园的传统活动,各班都会根据幼儿的兴趣或需求开展种植活动,我们在中班开展了种花生的活动。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一则有趣的谜语引出花生种植活动。“老师说让选五颗,太多了小花盆种不下。”“我要挑最大的,一定能发芽。”幼儿精心挑选着花生种子,并种在了自己设计的小花盆里。幼儿期待着种子早日发芽,他们每天都精心照顾,轮流用三个小水壶浇水,还总是一趟一趟到盥洗室去接水,于是我们找来几个空瓶子,打了洞用作水壶。“你浇水太多了,小种子会淹死的。”“不多呀,下面的土还没有浇到。”“我的花生什么时候才能发芽呀!”……幼儿每天都会展开讨论。
“老师,我的花生发芽了!”两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幼儿高兴地告诉我。幼儿纷纷跑到走廊看。又过了几天,几个幼儿来找我:“老师,为什么其他小朋友的花生都发芽了,只有我们几个的一直没发芽?”我说:“要不然我们把种子挖出来看看吧。”于是几个幼儿小心地挖出种子,发现花生埋得很深,浇水也多,种子都泡烂了。于是这几个幼儿重新种下种子,这次他们还请教了其他幼儿浇水等问题。没过多久,第二次种的种子便发芽了。
小苗长势喜人,小花盆里变得很拥挤。“老师,这么小的花盆能长多少花生呀?”“种在更大的花盆里是不是能结更多的花生?”于是,我们在小农庄申请了一块地,把花生苗移到了小农庄。秋天到了,幼儿也升入大班并迎来了“丰收节”。“老师,花生苗这么高,结得花生一定很多。”“一棵秧苗会结多少花生呢?”幼儿怀着激动的心情收花生,力气大的男孩子直接动手将秧苗拔了出来,激动地说:“快看,我这棵有这么多花生。”有的幼儿则用铲子挖着土,寻找散落在土里的花生。“你看这颗花生好大呀。”“老师,收获了这么一大盆花生,我们都吃不完。”……幼儿在种植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幼儿把收获的花生清洗干净后送到了食堂,请食堂的叔叔帮着煮熟。“老师,我能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吗?”“老师,我能给中班的董老师送点吗?”我们积极回应幼儿:“老师觉得你们的想法非常好,咱们收获了这么多花生,可以请很多人一起来品尝。”于是我们引导幼儿将花生装在小盘子里,分别送给想分享的人。幼儿脸上洋溢着自豪、幸福的笑容。
“老师,我爸爸昨天留了一点生花生没有吃,爸爸说生花生米可以做种子,这样我就会有更多的花生了。”“老师,我知道花生可以榨油,然后炒菜吃。”幼儿的讨论中蕴含着新的探索方向,于是我们追问:“还有吗?花生还能做些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幼儿发现,花生可以直接吃,可以榨油,可以制作成美味的花生糖、花生饼干、花生酱以及各种美味的菜肴。
在花生种植活动中,幼儿既了解了种子种植的方法,又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获得了花生的相关知识。
(郑薇莉、丁蕊爱)
饮一杯甘甜的茶,品一品幼儿的爱
教师节是提醒我们帮幼儿读懂教师的节日,读懂身边劳动者的节日,也是引导幼儿懂得感恩、快乐成长的节日。美好的教师节如约而至,却“愁”坏了带大班的我们。老师们年复一年地带着幼儿制作小礼物,但这是幼儿的想法吗?是幼儿真心发出的祝福吗?我认为应该听一听幼儿的想法。
“我觉得咱们可以做点小饼干。”“那不行,食堂的老师多辛苦啊,还得给咱们准备一大堆材料。”“那让爸爸妈妈买点东西送给老师。”“不行,老师肯定最想收到我们自己准备的礼物。”“对了,我看见过哥哥他们给老师敬茶。”“敬茶就是表示感谢的意思,那我们也给老师敬茶吧。”在幼儿的倡议下,我们决定在教师节当天支起小茶桌,给来来往往、辛勤工作的教师倒一杯茶水,去去心火、润润嗓子。主意虽好,问题也随之而来。
大芃说:“咱们不能碰开水。”“现在我妈妈都喝加冰的水、果茶。”小叶子马上接话。“对,咱们就准备点平时喝的常温水就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拿到了水壶。子曰說:“可是咱们没有茶叶。”“泡枣也行,我看妈妈的同事喜欢泡枣。”“还有泡花的。”于是,幼儿各自回家收集可以泡的材料,有大枣、菊花、茶叶、橘子皮、百香果……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品尝到甘甜的茶水,我引领幼儿观察茶叶,学习茶的种类、泡茶的步骤、敬茶的礼仪等。面对复杂的步骤,幼儿决定分组参与活动,每组各自分工、制定计划。
教师节终于到了。一大早,各组的幼儿分别在三层楼的每层拐角处支起了 “光明小茶桌”。根据分工和计划,力气大的幼儿负责倒水,夹子用得好的幼儿负责夹茶包或枣之类的泡茶材料,动作快的幼儿准备纸杯和杯托,大家各有自己的任务,忙得不亦乐乎。来往的教师也都放慢了脚步,并仔细品尝起来。
“光明小茶桌”让户外回来、嗓子干渴的教师及时喝上一杯茶水,不仅润喉解渴,还使紧张忙碌、匆匆而过的教师能够短暂歇歇脚,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此外,送餐的食堂老师、过往的保洁阿姨、巡逻的保安大叔都尝到了幼儿亲手泡的茶,感受到幼儿对他们的爱和感恩。幼儿在体验“小茶童”的过程中,看到了教师的辛苦付出,感受到了劳动者的奉献精神,更加懂得了要尊重、赞美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育是一场幸福的遇见,不需要华丽的语言、昂贵的礼物,幼儿对教师最好的感恩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祝福。
(姚红磊)
趣摘山楂,乐享劳动
每年十月,我们都会与幼儿一起去郊游或者采摘,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体会收获的喜悦。
在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终于等到了采摘这一天,我们来到操场,幼儿看到高高的山楂树,迫不及待地跳起来摘山楂。“老师,够不到山楂怎么办?”我引导幼儿:“那想想办法吧,老师相信你们。”我将幼儿分成三个组,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幼儿提出摇晃树干,把山楂摇下来;有的幼儿说拉着树枝往下拽。这时,小誉提出了异议:“这样做不好,摇树和拽树枝都是不爱护树的行为,我们可以尝试用工具帮忙,踩梯子就能够到了。”大家都很赞同小誉的说法,于是幼儿开始寻找工具,可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梯子。我继续引导幼儿:“梯子可以用什么工具代替?”话音刚落,马上有幼儿想到了轮胎,“轮胎会不会太矮了?”“我们可以把轮胎摞起来啊。”讨论后,幼儿便开始运轮胎,不一会儿,一个个轮胎被幼儿叠高并摆放在了树下。为保障幼儿安全,我引导幼儿尝试爬了一次,幼儿很快发现了新的问题——直上直下叠高的轮胎不容易攀爬。思考后,幼儿借鉴了建筑区搭建楼梯的原理,在树下面分别摆放了不同高度的轮胎,他们又尝试爬了一次,这次很快便爬到了最高处的轮胎上。
采摘正式开始了,大家都忙着爬轮胎、抢竹竿,但是这些工具材料的数量有限,不可能所有幼儿同时拿到工具。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商量、分工合作解决工具不够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角色进行详细阐述,比如爬轮胎的幼儿需要平衡力强一些、胆子大一些、个子高一点;拿竹竿的幼儿需要胳膊有力气一点。通过介绍,幼儿对自己要选择的角色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通过小组自荐很快完成了分工。
经过讨论,幼儿争抢工具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的幼儿拿小篮,有的幼儿拿竹竿,有的幼儿扶着同伴爬轮胎……各就各位开始采摘。举竹竿的幼儿干一会儿胳膊就酸了,于是幼儿轮换交替采摘。幼儿之间不断交换采摘角色,采摘现场一片热闹景象。不一会儿,篮子里的山楂就堆成了一座“小山”。不知不觉,午饭的时间到了,幼儿意犹未尽地结束了一上午的采摘活动,端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笑笑。这一刻,我明白:其实在幼儿心中,劳动就是游戏。
在引导幼儿了解了山楂的营养价值后,我鼓励幼儿自主决定这批山楂怎么吃、怎么做、谁来做。通过讨论,幼儿一致决定和家人一起制作山楂美食。家長了解了班级开展的活动以及幼儿的想法后,纷纷表示要积极配合,于是一场山楂美食创意制作活动正式开启,幼儿动手洗山楂、切山楂、串山楂,给山楂去核、捣碎,充分展现了动手能力,并在班级群分享了和家人一起制作的山楂酱、糖葫芦、山楂雪球、山楂糕等创意美食,还将自己制作的山楂美食带到幼儿园和教师、其他幼儿一起品尝。
一次丰盛的山楂美食品鉴会不仅使幼儿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制作美食的乐趣,还提升了幼儿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同时,幼儿在和家人一起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增进了与家人的情感。
(祁艳芳)
家园携手,共促劳动习惯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园的通力配合,我们根据班级幼儿的现状,向家长下发了幼儿家庭劳动调查问卷,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幼儿的真实现状与需求,我们制定了幼儿在园劳动能力测查表。我们分析后发现,幼儿参与的家务劳动基本比较简单、好操作、时间不长,劳动以自我服务内容为主,缺乏参与不同形式家务劳动的机会。此外,我们还发现,家长的劳动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家长认可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劳动教育的意识不够,不能付诸实践。
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案,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育儿的能力。
首先,我们制定了“我的周末劳动计划”。活动发起后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赞同和支持,家长自发用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幼儿劳动的画面。我们根据分享的内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其次,我们鼓励幼儿在园分享周末的劳动内容和完成情况,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与个别家长沟通,了解家长支持幼儿的具体行为,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
再次,我们制作了家务劳动美篇,提供了大班幼儿家务劳动清单,比如以主题的方式呈现家务劳动的小任务,使幼儿产生“我要做”的愿望。
最后,我们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制定“一周家庭劳动计划”,按计划实施,并在幼儿园分享,使幼儿获得成就感。
通过前期活动的开展,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兴趣及愿望越来越强烈,家长对家庭劳动教育的认识有所提高。比如,阳阳在家游戏后,房间常常一片狼藉,即使妈妈一再催促,他也不愿意收拾玩具。有了“劳动小任务”清单后,阳阳妈妈便按照清单上的内容安排劳动。从反馈中我们得知,由于阳阳的自主意识不足,清单完成效果一般。于是我们在“劳动小任务”中增设了“家长小贴士”,帮助家长引导幼儿参与玩具收纳。于是,阳阳和妈妈开始尝试新的劳动方法:当阳阳有所懈怠时,妈妈和他进行劳动比赛……渐渐地,阳阳参与劳动的热情越来越高。
在家庭劳动教育中注重亲子陪伴,有助于幼儿感受平等宽松的劳动氛围,从而增强幼儿对劳动的热爱。比如,我们制定了“幼儿整理被子”计划,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叠被子、整理床铺。在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我们鼓励幼儿制定“家中整理计划”,幼儿根据制定的计划,坚持每天叠被子,并在记录表中用符号、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叠被子的方法,每天和家长一起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长指导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情况,我们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的反馈,和幼儿讨论调整记录表。一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劳动时间。二是设置心愿墙,采取积分卡机制,发放小奖状。三是帮助幼儿进一步学习如何整理床铺。四是鼓励幼儿按照计划坚持整理床铺。
家园携手,幼儿不仅掌握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技能,还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意识,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兰渝 郝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