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莉
幼儿社会性发展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在实际生活与亲身体验中积累相关经验获得的。工作中有些教师时常出现社会活动设计缺乏情感、组织社会认知情感类活动方法单一、对社会行为事件挖掘视角不够开阔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笔者总结出“激情·悟情·抒情”幼儿社会领域教学法,以发展幼儿情感为目标,增进幼儿社会认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行为。
社会性培养离不开知、情、意、行四方面,社会认知是基础,行为是结果,而没有情感的参与,社会认知便是苍白的。此教学法以“情”贯穿始终,注重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感受中领悟情感、在体验中抒发情感。
首先,激情——引发兴趣,激发共鸣。“激情”即社会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动力。我们建立和谐师幼互动氛围、设立多形式激情途径、树立正确社会行为意识、挖掘日常情感因素,吸引幼儿的兴趣,助力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一,音乐渲染激情。特定氛围的音乐会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大班“爱是什么”活动将歌曲《让爱住我家》贯穿活动始终,使幼儿沉浸在爱的氛围中,为幼儿理解不同的爱做铺垫。第二,游戏设置激情。游戏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独一无二的我”活动通过游戏“看漫画猜名人”,让幼儿发现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三,情境营造激情。情境创设越真实,幼儿越能以情入境,比如,中班“文明小乘客”活动借助道具营造“上车—乘车—下车”的情境,帮助幼儿在感受与明理中了解乘车的规则和礼仪。
其次,悟情——共情领会,以情悟情。“悟情”即社会情感活动的重点,主要分为融情和移情。我们树立“两化一明”思想,即细化理解情感途径、优化体验情感过程、明晰体悟情感价值,在融情与移情中使情感与认知相结合。
其一,融情——融会贯通,理解情感。情感能够影响人的认知,促使人将习得的社会认知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一是在媒体传播中融情。公益广告、网络素材的隐性价值有助于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大班“亲亲一家人”活动感受爱的传递,帮助幼儿懂得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二是在生活故事中融情。我们将有价值的生活事件和真实经历创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帮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我有开心法宝”活动中讲述同伴间发生矛盾又和解的故事,引导幼儿在换位思辨中感受相处的温情,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三是在辩论中融情。辩论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认知,比如“爱爸爸”活动中,我们分三次播放《鹰爸爸和小鹰》动画,巧妙设疑,引发幼儿辩论,帮助幼儿理解鹰爸爸对小鹰的严格要求,其实也是一种爱。
其二,移情——共鸣启迪,体验情感。幼儿在回忆经历、换位思考、情景体验中感受不同的情绪,有利于幼儿在社会认知中内化社会行为。一是在生活经历中移情。比如,“我的本领”中通过回答“周围人对你有过哪些严格的要求”,引导幼儿在回忆理解、情感迁移、反思明晰中懂得这是他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二是在换位思考中移情。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更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及情感发展。比如“我有好妈妈”活动选取绘本《大卫不可以》中多个情节,分析妈妈每次说出“大卫,不可以”的原因,让幼儿在换位思考中明白“为什么‘不可以以及妈妈对孩子浓濃的爱”。三是在情境体验中移情。比如,大班“关心朋友”活动播放小伙伴生病的视频,当幼儿看到同伴难受时,关爱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抒情——情感延续,升华表达。“抒情”即在感受体验中,使幼儿的真情实感得到迸发,内心情感得以提升。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抒发、表达情感,有利于彼此间的交流与理解。当然,表达要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幼儿的情感抒发越真实、社会行为改变越有效、社会认知越深刻。
在幼儿社会领域教学法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一是避免定位大而空。我们选择的内容要基于幼儿已有经验,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避免轻体验、重说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体验情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三是避免单一无趣。活动丰满需动静交替、领域间恰当渗透。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研究课题名家项目“在游戏中发展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MJ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