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东,王志鹏,王春会,丁元庆
(1.聊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伤寒论》由南阳张仲景撰成后,幸得高平王叔和为之整理而得以流传后世,后又有山东聊摄成无己第一个全面注解而为杏林熟知,可以说《伤寒论》与齐鲁有不解之缘。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伤寒论》的流传及其理论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伤寒学术及中医辨证论治学说的发展[1-2]。此后有关《伤寒论》的研究愈来愈盛,很多伤寒学术流派应运而生,其中齐鲁伤寒流派是重要一支。作为山东聊摄人,成无己的学术思想对现今齐鲁伤寒流派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和张仲景一样,成无己因史家无传而其生平事迹不为人知。为发扬齐鲁伤寒流派学术渊薮,弘扬传承齐鲁中医药文化,笔者重新考证成无己生平,以期还历史本貌。
成无己著成《注解伤寒论》,生前未能刊刻,后其书稿由王鼎所得,于1172年刻成,是为金刻本,书名始称《伤寒论注解》。此刻本有严器之、魏公衡、王纬等人所作序及王鼎后序,详细记录了成无己著书及刊刻等情况,其中亦记载了其生平点滴,除严器之序外,皆为今之流传版本所无。金刻本今已无存,但幸运的是其序文完整保存在清代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志》[3]中,为后世考证成无己生平提供了资料。笔者详细解读《爱日精庐藏书志》所载金刻本《伤寒论注解》序文,结合今之考证文章,重新考证成无己生平。
《爱日精庐藏书志》为清代张金吾撰,是专门收录书目题跋之书。今有中华书局版本可查:《伤寒论注解》序文收录在卷二十二子部·医家类,原题为《伤寒论注解十卷》,后附小字“影写金刊本”“汉张仲景述 晋王叔和撰次 金成无己注解”,正文分别录有严器之序、魏公衡序、王纬序及王鼎后序。
“昨天眷间,西楼解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又有家学,注成《伤寒论》十卷,出以示仆……时皇统甲子岁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解读:严器之序,现存《注解伤寒论》版本[4-5]皆有收录,上只节录其与今本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现存版本皆作“昨者解后聊摄成公”“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删掉了明确标注时间地点的“天眷间,西楼”“皇统”等字。“天眷”为金熙宗年号,即公元1138—1140年,故“天眷间”当指1139年;“西楼”即临潢;“皇统甲子岁”即1144年。从此序文可以知道成无己1139年已经在临潢了。此七字非常重要,不知为何被后世之人删除。笔者认为可能是金之年号不被后世汉人承认之故。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聊摄成无己为之注解,言意简诣,援引有据,直本仲景之旨,多所发明,非医家余书传释比。未及刊行而成君不幸去世,此书间关流离,积有岁年,竟自致于退翁先生,若成君之灵宛转授手。然退翁既爱重其书,且愤旧注之浅陋蕪駮也,遽欲大传于世,顾其力有所不赡,又不忍付其非人,苟以利为也。每用郁悒,事与愿违,俯仰逾纪。近因感念,慨然谓所知曰:‘吾年逾从心,后期难必。诚恐一旦不讳,因循失坠,使成公之志湮没不伸,吾亦抱恨泉壤矣。’遂断意力为之经营,购募有所不避,岁律迄周,功始克究。嘻,是书之成也,成君得所附托,退翁私愿获毕,相与不朽矣。此其所及属予为序欤?不然则退翁清节素著,其笔耕余地,足乐终身。岂以迟暮之年,遑遑然为庶人计哉!退翁,道号也,姓王名鼎字大来。诗笔之妙,莫不推仰。至于内行过人,世未必尽知也。大定壬辰重阳日承议郎行渑池令魏公衡序。”
解读:从此序文可以知道成无己去世1年多(即“积有岁年”),其注解《伤寒论》的手稿才为王鼎所得;王鼎得手稿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刊刻,后因自己“年逾从心”,70多岁了,为了完成成无己的遗愿,在得书12余年后欲为之刊刻,即需明“俯仰逾纪”之意。《康熙字典》中“十二年”曰“纪”,“逾纪”即超过12年[4]。“壬辰”即1172年,此序作于1172年。
“古有言曰: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伤寒之书,莫出于仲景。盖仲景之书,意深理奥,非夫明经络,晓运气,达药性于运气之用者,则莫得而擬议也。如晋之王叔和,止诠次而已。唐之孙思邈亦间或引用,而必欲寻其发明之意,皆不可得矣。又如宋谢复古之注,则疑信未明;朱奉议之集,则简略不备。今者聊摄成无己先生注解,内则明人之经络,外则合天之运气,中间说药之性味,深造运气之用,错而综之,以释其经。由是仲景之意较然大著。噫,若先生早生于世,岂特使向之注集者阁笔,抑亦使病者不致横夭,百数年间可胜计哉?今此书既已镂版,好事君子宜探其命工刊行之本意焉,无忽为幸。大定壬辰九月望日武安布衣王纬序。”
解读:此王纬序赞仲景《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之重要,再次点明成无己为聊摄人。
“此书乃前宋国医成无己注解,四十余年方成,所谓万全之书也。后为权贵挈居临潢。时已九十余岁矣。仆曩缘访寻舍弟,亲到临潢,寄迹鲍子颙大夫书房百有余日,目击公治病百无一失。仆尝求此书,公云‘未经进,不可传’。既归,又十七年,一乡人自临潢遇恩放还,首遗此书,不觉惊叹。复自念平日守一小学,于世无毫发补,欲力自刊行,竟不能就。今则年逾从心,晚景无多,兼公别有《明理论》一编,十五年前已为邢台好事者镂版流传于世,独此书沉墮未出。仆是以日夜如负芒刺,食息不遑。遂於辛卯冬出谒故人以干所费,一出而就,何其幸也。或曰非子之幸,世之幸也。医者得以为矜式,好事君子得之,亦可与医家商略,使病人不伏枕而愈。乃此书驾说《难》《素》之功也,于世岂小补哉?大定壬辰下元日冥飞退翁王鼎后序。”
解读:从王鼎后序可知,王鼎曾在临潢鲍子颙大夫书房与成无己相处100多天,读过其《伤寒论注解》,并曾向其求书,但未获准。其时成氏已九十余岁,还能为人治病,疗效卓著。17年后,王鼎得到成氏注解《伤寒论》手稿,此时成无己已经去世,故曰“首遗此书”。“辛卯”年即1171年,王鼎决定刊刻成氏遗书。从此序文还可以知道,后序作于1172年,往前15年即1157年,《伤寒明理论》在邢台刊刻出版。
查阅目前考证成无己生平的文章,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成无己生于1063或1064年,卒于1156年或1157年[6-7];一是认为成无己生于1044—1052年间,卒年不详,当在1144—1172年间[8-10]。其中以第一种观点影响为大。笔者认为两种观点皆有可议之处。
通过以上解读《爱日精庐藏书志》所载金刻本《伤寒论注解》序文,参考各种考证资料,结合自己的逻辑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不论是严器之、魏公衡还是王纬,皆曰“聊摄成公”或“聊摄成无己”。成无己为聊摄人是非常确定的,但其故里具体在什么地方?虽然已有多篇文章均指出其故里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洪官屯镇成庄,但如何考证却言之不详[11-12]。查《聊城市志》[13],可知《左传》有“聊、摄二城,齐之西鄙”的记载,聊为今聊城,摄在今聊城北茌平西之地;而人物卷成无己条有成氏家谱“先祖为摄国臣民,世业医”的记载。另外,笔者曾多次听山东省名老中医谷越涛老师讲述:其在20世纪80年代曾亲到成庄进行实地考察。该村成姓为多,先辈隐约听闻成无己的事迹——成无己家世业医,为村中大族,村中曾有一石碑和牌楼。根据村中先辈传下的说法,成家非山西洪洞县迁来,乃成庄原住民。综合多种资料,结合谷越涛先生考察结论,可以确定成无己籍贯即今聊城市茌平县洪官屯镇成庄。此与袁恒勇等[14]的观点一致。
成无己当生于公元1053年。从上面魏公衡序及王鼎后序可以知道,王鼎在临潢见到成无己之后17年得书稿,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刊刻,又经过12年以上[9]即13年,到了其70多岁时感到“晚景无多”,才于1171年冬天求助于故人,得故人资助于1172年刻成。其后序作于1172年,而王鼎得书当在1159年,再上推17年,王鼎在临潢见成无己当是1142年。
按王鼎后序,“后为权贵挈居临潢。时已九十余岁矣”,其中的“时”有两种理解:一是成无己到临潢时,一是王鼎见成无己时。
若是成无己到临潢时“已九十余岁”,情理上看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此高龄还“为权贵挈居”,从聊摄至临潢路途遥远、舟车劳顿,还要忍受异族欺凌,而且到临潢后还生活了很多年,在当时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若是王鼎见到成无己时(即1142年)成氏90余岁,“为权贵挈居临潢”发生在此之前,还有可能。这涉及成无己“为权贵挈居临潢”的时间,目前可资考证的资料不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成无己“天眷间”即1139年已在临潢。根据王鼎后序,再结合历史事件,时间或在靖康之难后。靖康之难发生在1127年,皇室贵族被挟掠,十万余人随二帝迁北境,诸科医生亦在此列。成氏家族是一方大族,且世代为医,影响大,兼成氏医术精湛、技艺高超,当时恐亦在跟随之列。明确记载有人被迁往临潢的是当时宋人所著《北狩行录》[15],宋徽钦二帝1130年北迁五国城时,跟随者2 200人,因金国将领嫌人多,要求减员,最后只140人跟随,而其余人分两路,其中一路1 000余人被押往临潢。成无己在其中的可能性非常大。此外,时间在1139年(天眷间)之前,根据严器之“天眷间西楼解逅聊摄成公”的记载,从时间线来说,也是符合逻辑的。
王鼎在临潢见到成无己,与之相处100多天,应该是比较熟悉成氏的,特别是其年龄,而言成氏“九十余岁”,未言九十又几,或者是成氏过了89周岁,未超过90周岁之故,因古人多称虚岁。据此,1127年靖康之难成氏74岁,虽属高龄,但其90余岁还在为人诊病,可见健康状况颇佳。虽70多岁,还有可能“为权贵挈居临潢”。那么,成氏当生于公元1053年。
成无己当卒于1157年。因为根据魏公衡序“未及刊行而成君不幸去世,此书间关流离,积有岁年,竟自致于退翁先生,若成君之灵宛转授手”,可知成无己去世后,经过1年多的时间,此书才到王鼎手中,而王鼎得书是在1159年,故成无己去世应当在1158年前。钱超尘教授认为,成氏付书或为临终遗托[6],故魏公衡序云“成君得所附托”。
另外,王鼎后序说《伤寒明理论》“十五年前已为邢台好事者镂版流传于世”,后序作于1172年,上推15年,则为1157年,也就是说《伤寒明理论》镂版于1157年,其情况或与《伤寒论注解》相似,即成无己逝世前将书交于“邢台好事者”为之镂版。那么成无己卒于1157年,经过1年多的时间,《伤寒论注解》一书由乡人在1159年带给王鼎,也与魏公衡的说法吻合。
再,古代交通不便,从临潢至王鼎处需1年之久,亦属正常。
《伤寒明理论》[16]张孝忠跋记有成氏确切的生年,多为后人所据,因流传广,故影响甚大,主要是因为其有“丙子岁”之说。张孝忠认为王鼎见成氏是在“丙子岁”即1156年,但王鼎后序并无“丙子岁”之说。查张孝忠跋作于开禧改元即1205年,其与成无己应该没有交集,其有关成无己的了解应该也是来自其他人,最大的可能是张孝忠自己根据《伤寒论注解》王鼎后序“既归,又十七年”而得出的推论,因为张孝忠是可以见到《伤寒论注解》金刊本的,但其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王鼎得书后并没有立即刊刻,因此其推论错误不能为据。不过,张孝忠也认为“时已九十余岁”是王鼎见到成无己时。
首先要指出的是,现存版本皆作《注解伤寒论》,但考《爱日精庐藏书志》,最初的金刻本作《伤寒论注解》,元刻本亦名《伤寒论注解》,明代刊刻始称《注解伤寒论》[4],延续至今,并广为人知。
根据王鼎后序“此书乃前宋国医成无己注解,四十余年方成”,严器之1139年见成氏时,成氏出书示之,时应注解完毕,故成氏开始注解当在1099年前后。成氏时46岁,正当壮年。严器之《伤寒明理论》序作于1142年,《伤寒论注解》序作于1144年,1139年成氏“出书示之”,其中或应包括《伤寒明理论》,这与有些医家认为的《伤寒论注解》成书年代约为公元1144年和《伤寒明理论》成书年代约公元1142年有所不同[17-20]。
《伤寒论注解》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突破了研究伤寒病的模式,转为研究《伤寒论》本身,提高了《伤寒论》的理论水平。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成氏整体学术思想上仍承袭前人,多引用已有著作及医家之言,故成氏理解虽中肯、公允,但有时也显刻板、牵强[21-25]。
成无己于 1139 年已经完成《伤寒论》注解,1142 年与王鼎相见时,王鼎向其求书,成氏以“ 未经进,不可传” 回绝。成氏本想进呈宋徽钦二帝,因其一直跟随二帝(或者这就是王鼎所说的“ 权贵”)北迁,无奈中途被分开;后其一直盼望能再见到徽钦二帝,但终于未能盼到,才有可能在其临终时托乡人南返时带回以求付梓,而不在临潢刊刻。 钱超尘教授考证,严器之以大宋遗民,不奉金朝正朔[6],而西楼邂逅成无己,二人同气相求,当皆以大宋遗民自居,心向宋朝。
魏公衡序和王鼎后序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王鼎见成无己及《伤寒论注解》成书、刊刻的过程。王鼎为当事人,魏公衡为知情者,他们对成无己的生平及生卒年都是了解的。序文虽然没有明示,但通过细读其文,逻辑推理,认真分析,是可以得出明确结论的。而且从历史事件、当时生活条件、成无己身体情况、时间线等多角度考察,这样的推论更加符合逻辑。
综上所述,成无己1053年生于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洪官屯成庄,1157年卒于临潢,享年104岁。成氏家世业医,天生聪敏,医术高超,为人治病,疗效卓著,百无一失。成氏1099年左右开始为《伤寒论》注解,未完,不幸1127年被挈掠,1130年后至临潢。1139年对《伤寒论》注解完毕,并著成《伤寒明理论》五十篇,出以示严器之。1142年见到王鼎,王鼎向之求书,成氏回绝。但成氏亦有所触动,故于是年向严器之索序,严器之1142年先为《伤寒明理论》作序,1144年再为《伤寒论注解》作序。1157年,成氏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故托乡人将《伤寒论注解》交付王鼎为之刊刻,于1172年方刻成出版;而《伤寒明理论》已经由“邢台好事者”于1157年在《伤寒论注解》之前刊刻出版。
齐鲁伤寒医家成无己终其一生投生医学,注解《伤寒论》,著成《伤寒明理论》和《伤寒论注解》两书,虽在异域但不忘故国,所著医书至死不献异朝。其《伤寒论注解》开注解伤寒风气之先,亦为齐鲁伤寒流派之先,对现今齐鲁伤寒流派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