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巍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产物,是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网络文化的出现是当代文化相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变更,从内容和形式上引起了文化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网络文化普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高职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普遍具有使用网络的习惯,日常生活浸润于网络文化中。网络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格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网络已成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阵地,学生在网络中接触的信息都可能会渗透到精神世界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行为选择产生决定性作用。开展高职教育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本职,同时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重视网络伦理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媒介素养。
网络文化依托网络载体产生,与现实社会具备相关性,而且具有内在的文化结构,是新型文化的表达形态。网络文化产生于信息时代,与以往依托于纸质媒介和传统电子媒介文化相比,存在着多维度的差异性。网络文化是人、信息、文化三者为一体的高时效性文化产物,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多元化等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文化的权威性逐渐淡化。网络是新兴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对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包含海量而且随时更新的信息,涉及不同的领域与行业,而且其价值指向具有多元性。受到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中存在大量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网络平台固有的开放包容、信息含量爆炸及交换速度极快的特性,令各类价值观念与文化碰撞都被展示在网络世界中,以混杂的方式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往往没有明显的分界。网络中充斥着外来的人生理念、消费思想和生活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观点比比皆是,出现在论坛、视频、歌曲、广告等各种文化载体中。个体在使用网络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认同其中包含的理念。文化价值指向的多元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质,是信息时代下文化快速传播的结果。
网络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互化的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令网络文化体现出富于活力的特征。交互发生在内容制造方与大众的关系中,内容制造方可获取受众的偏好,根据大众的思维倾向制造内容。网络的便利性可支持对重要的事件进行直播介绍,与受众进行互动;交互可发生在不同的领域中,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访问不同的信息,将各种信息组合起来,在同一平台中可以统合多类型的文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时政、影视、民生等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促成了BLOG、MSN、QQ、BBS、EMAIL、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出现,这些文化媒介均具备很强的交互性。
网络文化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主体具有开放性,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不拒绝任何人进入,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同身份的人们都可以参与文化生产。独立博主和小众公众号等媒介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大量信息以评论的形式出现,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作为网络活跃群体之一,接受新兴文化的意愿强烈,并且有着较强的表现欲,也是网络文化生产主体的一部分。高职学生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校招媒体平台等发表思想观点,表达个人的意见与情感,也是他们所喜爱的交流方式。部分高职学生甚至可以从自身的知识素养出发,以撰写文章、发布视频等方式传播具有个性特质的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内容产生较大的影响。文化生产主体的开放性,令使用网络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也令网络文化更能够吸引年轻群体。
文化对人格的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个体的心灵成长中持续发挥作用。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拓展学生的视界、丰富知识储备、充实精神生活,也在不同层面上塑造着学生的人格。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文化自信是健康人格的一部分。具备健康人格的高职学生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有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认同并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信息中有着积极展示社会生活、传播正面价值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会对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存在部分不恰当的内容,有一些扭曲主流文化的信息。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而且三观尚未完全建立,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仍需要提高。学生长期浸润于网络文化中,文化自信的发展也可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文化自信涉及个体对自身与集体关系的认知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健康人格的基石,可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交互性的网络文化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途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资讯并与人开展互动,进而会对学生的思维观念发生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开源的特征,内容适时更新,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可以择取不同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思维观念;网络文化中身份的虚拟性则为高职学生倾诉自己的思想情感提供了通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扩大社交圈,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然而,网络中的交流途径如果不当使用,也可能会对人格建构形成影响。学生可能因为片面的选择偏好,而只有意识地接收部分内容,限制性接触部分群体。如果学生存在既有的认知偏差,则会接触大量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中交往的人群也不利于自身成长。学生的思维观念会受到信息流的影响,产生孤立性,出现僵化、极端的思维观念。
网络文化日趋普及,已经全方位整合到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在学习方面,高职学生使用网站、学习软件等途径获取知识,开展课余学习。在生活方面,高职学生通过浏览在线影视、短视频等开展娱乐活动,借助各种生活应用类App与人开展交流、共享生活心得,可通过微信端或主动访问网络,获取感兴趣的文化资讯、拓展文化眼界。网络使用体验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会对学生个性的培育产生影响。如果学生可以自主管理网络使用行为,能够恰当分配上网时间,就可以收获愉悦的上网使用体验,从网络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发展健全个性,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但是,如果高职学生在网络文化中花费过多时间,甚至于严重依赖网络,可能导致学生脱离现实的集体生活,令学生的生活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以致出现人格的非现实化和非理性化。
网络是信息化深入发展下的结果,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多维度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就要重视网络文化这个关键抓手。可以从信息源处着手,打造优质校园网络环境,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手段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
网络空间中信息繁杂、泥沙俱下,创设校园网络文化有助于把好校园关,为高职学生的人格发展创设有益的“微环境”。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独特优势,学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创设校园网络文化。
1.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创设优质健康网络文化氛围。高职学生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接触大量优质的文化内容,发展丰富的心灵世界。学生吸收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变为主体资源的一部分,进而成长为心态积极、个性健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校园网络是传播文化和精神的主要阵地,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规范网络文化环境,营造良好健康的上网环境,是控制学生过于沉迷网络的基本途径。对于学生上网的监控不仅仅依靠学生本人的网络意识,及时规避不良网络信息。更重要的是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与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质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学校应重视网络思想教育,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网络监管的工作,做到实时监控。还应做到及时优化网络信息,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了解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健全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机制,提倡学生“文明上网”,给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以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和低俗文化。
2.构建互动空间,促进健康人格发展。在互联网中获得交流表达的机会,对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创设的新媒体平台除了提供优质文化内容、进行信息输出之外,也要构建互动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载体。对学生而言,交流表达意味着可以在此抒发见解和情感,在知识分享的过程中充实心灵、发展自我。对学校而言,则意味着学生要参与文化生产,新媒体平台中的内容应是学生与学校共同生产的结果。学校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创设评论专区,学生在观看知识主题和浏览相关文章之后,表达自己的看法。评论专区的创设也有助于提升平台的吸引力,可以增加平台的访问量。高职院校在创设新媒体平台时,也可以对接学校主题活动生成相关的在线活动平台。如评选“校园音乐家”、开展“校园最美瞬间”摄影比赛活动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举行相关的投票、作品展示活动。互动空间的创设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在线文化家园,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为学生形成校园社交圈给予支持,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学生使用网络的方式会影响到学生从网络文化中获取的信息,进而间接地对人格发展造成影响。高职院校应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使用网络,让学生以积极、健康、文明的方式使用网络。
1.针对上网习惯创设活动。网络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可能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如果学生具有健全的主体心志,则可以过滤不良文化,只选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文化吸收。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的上网习惯创设主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例如,学校创设网络文明与法规系列讲座,讲座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借助正反案例让学生形成文明上网意识,并普及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促进学生远离不良的网络文化,提升自律性。结合高职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开展社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从事创新创业等活动的需求,举行主题式的沙龙活动。沙龙活动中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达成预期目标,提升知识检索效率。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上网习惯,可以让学生在心中自觉树立一道屏障,学会有选择性地接触网络文化,让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展现社会责任感和自主意识。
2.对接网络舆情创设活动。网络文化会对高职学生的立场、信念和态度产生影响,有关时政新闻和公共事件的观点也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波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重大事件,是开展高职人格教育的重点内容。高职院校平时可借助大数据手段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并适时进行分析判断,了解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发现存在需要干预的舆情,可以创设活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意识。活动可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展开,要根据学校便于使用的资源来选择活动方式。活动中要兼顾思想性与趣味性,可以在理论知识宣讲的同时加入互动环节、演示环节,以促进学生转变不良观念。学生形成了正确看待社会事件的视角,将以更为成熟的方法对待生活与实践,形成健全的人格。
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网络使用方式的重要因素,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载体获取文化知识。信息素养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可以创设协同育人体系,从多维度入手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1.选取网络素材,运用思政课开展教育。人格教育是思政课程的教育功能之一,思政课程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在网络视阈下培育高职学生健康人格,也应当有效利用思政课程载体。可以利用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学会辨明是非,适应多元而驳杂的网络文化。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选取网络素材,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化教学法,创设网络热点事件自主分析的活动。由学生搜集网络热点,用视频剪辑、图文编辑等方式厘清事件发展的始末,并在课堂中集体演示,再给出意见。在学生个体表达意见的基础上,由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展开自主评议。为反映人格教育的目标,在开展教育实践时可主要选取与个体的道德发展、品性修养有关的内容,促进学生围绕社会中关键的价值观念展开辨析,进而让学生形成全面思考的能力。
2.关联多元主体,共促学生人格养成。学生人格的发展要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实现,是环境持续浸润的结果。整个高职院校的环境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应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要注重关联多元主体,将不同的教师、教学部门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可以创设一门以发展信息素养为目标的通识课程,让学生发展对信息的敏锐评判能力、获取能力和利用信息展开创新的能力。要重视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作业、实践任务等载体,向学生演示如何运用网络获取文化知识,助力任务完成。专业课教师的参与,也可以促进学生接触专业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积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由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向学生普及使用网络的原则,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使网络文化真正在生命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网络的出现是不可逆的潮流,网络文化是当代社会文化空间的重要模块,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养成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当学生能够接触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而且可以正确地使用网络时,网络文化才会真正发挥出内在的价值。高职院校面向学生开展人格教育,不可忽视网络文化的整体背景,要关注网络文化与学生精神成长之间的重要联系,应当重视创设校园网络文化,同时要对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进行培育和引导,进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