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冰冰 李温棋
(1.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2.嘉兴技师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强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1]。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实践具有深厚的内在逻辑,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揭示统一战线实践的内在逻辑和精神特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脉络、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在实践中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高质量发展。
任何实践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统一战线实践也是如此。统一战线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其文化渊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是统一战线实践产生的现实根基。
统一战线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同盟的策略问题,也是一个关涉无产阶级革命是否成功的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自1847年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就意识到无产阶级在斗争中需要团结同盟者,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2]并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六月革命》等著作中,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工人运动中的统一战线经验,论述了无产者联合同盟者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工人阶级在统一战线中不要为联合而牺牲原则的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实践中也特别强调统一战线的作用,强调“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3]统一战线理论伴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理论经过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与发展,内容更加丰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不断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完善了统一战线的工作格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4]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创新,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统一战线实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和而不同”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君子处理问题要以和为准则,不能盲从附和,善于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基础上协调各种矛盾。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和而不同”首先要承认“不同”也即差异性,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统一战线对“和而不同”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统一战线从来不排斥个性和差异性,从来不追求“清一色”和“纯之又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5]这里所说的统一就是“和”,独立自主就是“不同”。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中,既能遵循合作的原则,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各国的一致认同。“求同存异”就是承认和发挥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利益,可以“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6]。“求同存异”本质上与“和而不同”是互通的,都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谋求同一性,在同一性中减少差异的负作用,或为解决差异创造条件。所谓“同”,就是统一战线的各方具有一致的利益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所谓“异”,就是统一战线的各方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下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存异是为求同,求同必须存异。没有共同利益,不可能建立统一战线;没有差异性,没有必要建立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过程,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求同存异”的统一战线工作方法,他说:“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到最大公约数。”[7]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找最大公约数作为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以此来凝聚各方的力量与智慧,从而解决现实问题。找最大公约数,实质就是求同存异,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统一战线就是“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的矛盾统一体,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政治策略。总之,统一战线实践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统一战线实践服务于党的奋斗目标,随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共经历了五次统一战线[8],第一次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为了打倒旧军阀与帝国主义,拯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党的三大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最终形成一支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第二次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团结在一起,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第三次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中日矛盾的不断升级,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发布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提出“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9]。经过多方努力,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四次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所组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第五次是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步入新的轨道,确立了新时期的任务,建立了以“长期共存、互相见到、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方针的多党合作关系。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与意义,形成了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组成的联盟。总之,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统一战线的百年发展史和实践史。统一战线实践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相伴而行,凝聚了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统一战线实践有着丰富的精神特质,包含了爱国为民、开放包容、团结合作和命运与共等内容,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统一战线的决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并朝着共同目标不断奋斗的战略定力。
统一战线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为民的特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同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战线的形成涉及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利益,达成政治共识是形成统一战线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家园未来蓝图的“最大共识”。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愿景,需要领导者、组织者和行动者。在谋求复兴的过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都先后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了时代脉搏,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用民族复兴叙事消除政治认同的理解间距,从而达成政治共识。回顾百年来的五次统一战线,虽然每个历史阶段的统一战线政策根据时代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具有不同的特点、目标和任务,但爱国为民始终是其核心精神,也是统一战线持久稳固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愿景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理想概括为“中国梦”,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表述将抽象的政治话语转化为日常生活话语,将政治共识逐步融入广大民众的潜意识中,从人的深层次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潜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建设、举办北京冬奥会、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推动着爱国统一战线的各阶层为民族复兴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新的高度。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面对阶级利益不同、意识形态差异等问题,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实际行动尊重对方的利益诉求,同社会各阶层普遍交往且建立友好的关系,共同为一致的目标迈进,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利益冲突也是社会的基本冲突。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政治主体的分布总是多层次多领域的,各自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进行政治动员和凝聚政治共识的过程,就是动员各个政治参与的主体在承认价值诉求存有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利益共同点,为不同价值诉求主体谋求一致性的过程,也是政治参与逐步发展推进的过程。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这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在统一战线内部,多阶层、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的总体格局长期存在,其利益和诉求也必然多样化。为了实现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中国共产党能够充分听取各个政治参与主体的心声,使他们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并统筹找到他们之间利益交汇点,从而形成统一战线。总之,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包容性。政治包容的实质就是执政党与不同政治参与的主体以民主协商和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政治实践活动。通过政治包容,形成普遍的共识和认同,从而吸引和容纳最广泛的社会力量,使他们能够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统一战线实践中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团结合作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4]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也经历了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分裂状态,但民族的团结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主旋律。解放战争末期,随着党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胜利,筹建新中国的任务也被提上了日程。建立怎样的国家?实行怎样的制度?中国共产党主张通过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共同研究来予以解决。为此,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0]口号迅速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的热烈响应与积极拥护,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双方的交流合作,为建立牢不可摧的统一战线阵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的28名常务委员,其中5位副主席、17名常务委员都由党外人士担任,使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占到了绝大多数,极大地激活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活力,让党外人士积极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党外人士的诚挚之心。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团结合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统一战线实践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带领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命运与共的精神特质。自古以来,中华各族人民相互吸收、不断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长期的交往交融让各族人民有着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面对中外反动敌人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就号召各民族共同起来抗争,在此过程中既考虑到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照顾到各民族的切身利益。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5]62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激发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提出了要深化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关系,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根基不断夯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把“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和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进一步拉近了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1]百年来,命运与共的精神深深地流淌在中华各民族的血脉之中,激起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拼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运用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让统一战线实践在新时代下绽放出新的光辉,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只有在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实践中不断耕耘,才能有利于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多党合作理论、政策和实践创新。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下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旧式政党制度相比较,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于,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只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多党轮流坐庄所导致的恶性竞争的弊端;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或集团的利益而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方式集中各种意见建议,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能够真实广泛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型政党制度倡导多党合作,而非政党竞争。我们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多党合作作为共同的政治基础,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目标而努力。总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能够在我们党凝聚与各民主党派的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为统一战线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各族儿女在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竭力奋进、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充分营造出了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氛围。在各民族互动往来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关系,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出现了福建与宁夏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浙江与阿克苏教育交往的“石榴籽”工程,珠海与怒江劳务培训形成的“江海情深”,进一步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广泛交流、全面交往、深度交融。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充分展示出了中华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强大力量。为了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号召各地干部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使其贯穿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环节各方面。总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民族治理,绽放出了统一战线实践新的生机活力,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铸牢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怎样认识和处理新时代下的宗教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更是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行动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积极推进和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出了“四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强调宗教要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而服务。2017年修订公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强化了国家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增加了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的内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会、2022年新疆考察调研等重要会议与地方考察调研时,都深切关注到宗教问题,对相关工作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得到了历史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新时代下统一战线的大发展,为党能够管理好、处理好宗教事务提供了行动指南,从而促进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相适应,使我国宗教得以更健康的传承。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强化思想引领,凝聚政治共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12]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挥出他们的积极作用,使其能够融入到时代潮流、投身到伟大事业中,成为思想共识的凝聚者、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社会和谐的维护者。2016年,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专门成立了负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职能部门。2017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工作会议,印发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工作的政策文件,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部署。2020年发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及其统一战线工作单独罗列出来,并指出了新时代下新的社会阶层包括了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人。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以“信任尊重、团结引导、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思路,用社会化、网络化的方法,通过实践创新基地、联谊组织等形式,分类分众施策、凝聚共识,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和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策文件,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组织机构,使得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一战线工作实现了创新式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局面。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3]台湾的回归需要团结好各方力量,包括海内外同胞的鼎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紧密团结海内外同胞关系,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提供了做好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2022年8月10日,《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布。白皮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民进党当局加紧“倚美谋独”和外部干涉势力试图“以台制华”的恶劣行径,在海内外同胞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总之,作为统一战线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内外同胞工作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祖国的完全统一,紧紧围绕港澳人心回归、台湾民心认同、海外侨心凝聚,采取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和重大决策部署,发挥我国国内爱国人士、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爱国优势与力量支持,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百年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统一战线实践所蕴含的爱国为民、开放包容、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精神特质,已经深深嵌入到中国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的关系之中,深刻体现了我们党持续推进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政治战略眼光。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继续坚持和不断耕耘统一战线工作实践,既是对党百年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深刻凝练与总结,也是新时代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在需要,必将开辟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