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叶齐
(中共潜山市委党校,安徽 潜山 246300)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1]人民性是政协先天固有的本质属性,政协的根基在人民,广大政协委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履职尽责。同时,政协又是由界别所组成,委员也由界别协商而产生,现实中政协委员联系人民群众做不到全面无差别,应该也只能把联系和服务的重点放在相应界别群众上。
在2019年的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建议,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再次明确要求:“政协委员要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界别的群众。”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部署,进一步强调“完善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新时代的人民政协要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大政协委员就必须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切实加强和做好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工作。
加强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首先要明确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职责任务和主要方式,因为任务方式影响和决定着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现实方向路径。
1.反映社情民意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一项重要且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大多数政协组织都对委员开展这项工作做出基本规定,每年必须收集和反映1条以上有价值的社情民意。政协委员要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基层民生,及时捕捉社情民意;密切部门沟通,利用各种会议和网络平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通过政协渠道及时、准确、全面反映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提供了一条真实可靠、便捷快速的重要渠道。
2.积极建言资政
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问计于民,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委员提案、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建言资政,促进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有效施策。
3.广泛凝聚共识
要发挥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主动深入基层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帮助界别群众及时掌握政策、了解真实情况,搭好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团结引领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实现联系一界、团结一方的效果。
4.参与基层治理
充分利用人民政协这个专门协调机构的平台优势,积极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灵活广泛地开展“微协商”“微监督”活动,推动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有效解决,努力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效能。
5.服务群众需求
“政协委员要根据所在界别优势和自身专业特长,主动参与文化、科技、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的各类基层宣传、咨询、服务活动。”[2]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为界别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办难事,履行社会责任,彰显界别优势,体现委员担当。
联系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其主要方式是:
1.基于委员履职的联系
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无论是了解、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开展建言资政,还是宣传、团结和服务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首先都是基于委员的履职活动。委员履职管理强化和密切了与界别群众的联系,许多地方政协对委员在履职过程中联系界别群众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安徽省安庆市政协出台《安庆市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施办法(试行)》,要求每位委员至少相对固定联系5名本界别群众。
2.基于岗位尽责的联系
政协委员身份都是兼职的,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还是从事自身的本职工作,因此,在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过程中广泛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能更加方便、更加专业、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地了解社情民意,更能体现自身行业特色。
3.基于日常交往的联系
政协委员不仅可以正式的通过政协组织和委员身份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组织和方式广泛联系界别群众。委员与界别群众处于共同的工作或生活圈,通过非正式组织和方式的接触,更加自然融洽,方便委员从生活细节、难处真实了解民情,搜集民意;“通过微信、微博、空间、抖音等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媒体平台,了解界别群众的工作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再通过会议发言或提案的方式充分表达民意。”[3]
政协委员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要更主动、更顺畅、更直接、更有效,还必须对“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也是回答好“由谁联系”“联系谁”和“怎样联系”等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关键。“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短短几个字不仅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其实也高度概括了它的内在构成要素,这就是政协委员是联系的主体,界别群众是联系的对象,政协界别是委员联系群众的平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明确规定: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的组成人员,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政协委员由各参加单位先提名推荐,再由党委组织、统战等有关部门进行综合考察,形成具体建议名单,最后提交政协常务委员会进行协商,经由全体参会常务委员过半数同意通过,方才取得委员资格。
“政协委员来自于界别群众,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惟一一个作为界别代表身份履行职责义务的政治力量。”[4]可以说政协委员是各自界别群众利益和诉求的代言人,是党和政府联系界别群众的桥梁纽带。政协委员依照政协章程要求,更好地联系与服务界别群众,倾听民意、反映民情、汇集民智,替民解忧、为民谋利、助民发展,切实发挥界别群众的代表作用,既是政协使命的内在体现、政协功能的内在彰显,也是委员践行使命的责任担当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政协界别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具体划分形式,即按各党派、社会团体和行业系统对社会不同阶层成员、不同利益群体作出的具体分界方式。”[2]界别是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是政协会议和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开展协商的基本单位。
人民并不是无差别、无组织的简单集合,不同党派团体、不同民族阶层群众,在社会领域分属于不同的“界别”群体,各个界别具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观念取向,而政协的界别正是对应人民界别的代表,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协界别设置及其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和民主发展进程的现实反映和体现,是政协人民性的独特表现形式。一个界别就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条纽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和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政协委员的界别代表身份,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政协各个界别,在政治立场、世界观、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差异,界别的功能、影响范围、工作方式方法也有较大区别,在与党政进行政治协商中,不同的界别也相应承担着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责任的民主功能。当前政协界别主要有党派、社会团体和行业三种不同的性质类型。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界别都有相应和具体的组织依托,联系比较紧密、活动形式和内容也丰富多样,而其他以行业和系统性质的界别,大多是跨单位、跨系统、跨行业、跨地域的群体集合,因而组织程度相对松散,界别成员也比较分散,开展界别活动就有很多困难和不便,特别是基层市县政协没有民主党派界别,是以行业和团体界别为主体,界别作用发挥就更为困难。
政协委员虽然来自于界别群众,与所在界别群众有着天然而又密切的联系,但是要真正当好界别群众的利益代表,还必须深入界别群众,全面认识和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才能有效提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果。
“所谓界别群众就是归纳于政协不同界别中的团体组织、群体代表及其他社会群众。”[4]从政治性质和地位上看,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联系和服务的重点对象,是政协委员最深厚、最基础的社会政治资源,也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开展工作的坚实群众基础。从社会属性来看,界别群众是社会人群结构的具体界限划分,是一个个具体的利益和观念共同体,是我党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单元和社会基础。
界别群众首先是一个群体概念,也就是政协委员所要联系和代表的那些群众,以及能够团结、带动和影响的其他群众。毛泽东同志曾以“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来形象比喻这些代表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周恩来同志早在1950年就明确指出:统战工作是以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具体对象的,经过这些代表人物去教育引导广大群众。
界别群众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委员与界别的对应本身就是相对的,比如一个女教师委员,政协安排是文化教育界别,她可以联系文教界群众,也可以联系妇女群众,还可以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因此,联系界别群众不能拘泥或限定于某一类群众。
界别群众还是一个动态概念,也就是每位政协委员都是多重身份的统一体,在政协是委员,在界别群众中是代表,在单位是工作骨干甚至是专家、领导,在社会上还是公众人物,应当围绕更好发挥委员作用,加强和巩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以影响带动更多的群众,把全体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弄清楚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职责任务和主要方式,明确了“由谁联系”“联系谁”和“怎样联系”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由此就自然指明了委员更好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的方向路径。
近年来,各级政协组织立足专门协商机构职责定位,通过搭建委员工作室等履职平台,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广大政协委员高度重视和加强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联系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频率和效率不断增强,但同时也仍然存在着联系单向、被动、滞后等问题,从政协整体工作来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仍是当前的重大短板。究其原因,主观因素有:少数委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联系界别群众不够积极主动;有的对自己的界别身份认识不清,提不出真实反映界别问题、符合群众利益诉求的提案和建议;有些委员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有欠缺,与界别群众多是“浅浅”交往、“泛泛”了解,停留在现象和表层,对问题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深度思考和建议。从客观原因看,一是委员结构不够合理,政协委员是按照党派、社团、行业协商产生的精英群体,虽然来自界别群众,但与人大代表相比覆盖面较窄,基层委员数量明显不足,呈现“头重脚轻”。二是缺乏联系群众制度化的安排。政协章程和相关文件虽然都明确提出了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要求,但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和制度方法,联系界别群众尚未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和机制化。如在联系群众统计工作中,委员个人在工作生活中与界别群众联系的情况,就不易掌握,也不好界定,更难以统计。三是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人大代表相比,政协没有要求委员要定期走访选民、向界别群众工作述职这样的硬性规定。”[5]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各项工作的主体,自然也是联系界别群众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
1.强化责任意识
密切联系群众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界别群众是政协委员的政治根基,广大委员要利用好来自界别群众的身份优势和政协界别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界别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反映界别群众意见诉求,更好地为界别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2.畅通联系渠道
充分运用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召开座谈会、考察调研和委员走访接待群众等经常性工作深入联系界别群众;依托界别活动室、委员工作室、政协委员“云之家”等联系群众新路径、新纽带,积极探索“微协商”“微服务”“微监督”,开辟“民意直通车”;建立界别群众微信群、开展网络远程协商等线上渠道,实现委员联系群众“零距离”。
3.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
优化管理制度,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联系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对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管理制度进行细化、量化、优化和完善,提高可操作性,实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完善考评机制,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纳入委员履职管理考核范畴,明确考评要求、进行量化评分,还要体现政协人民性的要求,以最广大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探索让界别群众评议政协委员,考评结果作为后来换届是否继续提名的重要参考,提高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特色亮点、经验成效,对优秀政协委员进行通报表彰,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有效激发委员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界别虽然是人民政协的组成特色,但目前承接政协委员和社会群众的界别优势和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政协界别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一是界别的包容性不够。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协界别设置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地调整优化,代表性不断增强,全国政协界别数由1978年的29个增加到现在的34个,十届全国政协还新增设“环境资源界”,但总体看政协界别设置和调整还滞后于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未能有效覆盖到当前社会的各个利益阶层,特别是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网络主播或销售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缺乏相应界别设置,在政协没有“代言人”,影响着政协组织的代表性和包容性。二是界别意识不强,政协的经常性工作和各种协商活动,往往很少以界别为单位组织开展,委员履职也多是以个人名义参加,普遍缺乏界别代表身份意识。三是界别组织设置不够严谨规范。常把不同划分标准的社会阶层归并到一起,或是把同一行业和工作性质的政协委员分散安排在不同界别,存在交叉重叠和分散安排的情况。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界别的整体合力,影响了政协界别独有优势的发挥。
我国政治架构中人民政协是惟一一个以界别为单位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协委员要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必须搭建、夯实和利用好界别这个委员联系群众的有效平台。
1.合理设置和调整政协界别组成
从履行职能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认真研究、合理设置和调整政协界别,力求做到横向有较强独立性,纵向有很好的专业性,内部有紧密联系性,同时还要重视各界别委员构成比例的均衡,最大限度地把新的社会阶层和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吸纳到政协组织中来,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2.突出政协委员界别特色履职
支持委员参与所在界别的活动,以政协界别的名义开展视察、调研和协商议政及其他活动,尤其是在政协全会、专题议政会等主题协商会议中,突出界别意见的整体性。政协全会时,要求委员以界别名义进行大会发言,以界别集体提交政协提案,以界别编组形式进行讨论座谈。闭会期间还要经常组织界别视察调研,以界别的名义或界别委员联名的方式反映社情民意等。总之“要充分运用政协各种履职形式、开展的各项活动,发出界别声音、发挥界别作用、扩大界别影响。”[6]
3.把握不同界别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工作重点
中共界别委员,应着重思想政治引领,模范履职尽责,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党派团体界别委员要充分利用组织化程度高的先天优势,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发挥好团结合作作用;行业界别委员要突出专业优势,发挥好建言资政作用;民宗、港澳台侨等界别委员应侧重于团结联谊,增强统战意识,协助党委政府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和广泛凝聚共识工作。
4.健全界别工作机制规范
扩大界别群众在政协委员协商产生过程中的参与权,逐步建立界别群众推荐委员的选拔机制;拟任委员人选要在本界别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政协委员应该定期向所在界别群众报告履职情况,并由群众进行评议。要加强对界别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界别召集人,政协领导班子根据分工,分别联系若干界别;“建立政协界别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口联系制度,建立专委会联系界别工作制度,为界别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7]
界别群众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委员联系界别群众职责任务的多样性和联系渠道的双向性,决定了政协委员联系和服务界别群众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重要关系。
1.正确处理好界别群众与全体人民群众的关系
(1)以界别群众作为联系和服务的重点。与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纵向按地域组成代表团不同,政协委员是横向按界别编为活动小组,在人民政协这个大家庭大平台,无论是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还是经济、教育、医卫等界别的政协委员,他们都是各个界别群众的代表。成为政协委员后,有了具体“界别”身份,联系和服务群众也就更加方便。因此,广大政协委员应当加强和巩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准确全面代表界别群众的利益,他们有困惑要帮助解答释疑、他们有困难要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意见和诉求要积极向党和政府反映,这是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基础要求。界别群众就是政协委员联系和服务群众重点对象,若是脱离了界别群众,或者与界别群众联系不密切、服务不到位,政协界别优势就不能发挥,委员履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归依。加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和服务,既是政协界别性的要求,也是政协人民性的要求。政协的界别性和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性是以界别性的存在为基础,界别性则是政协人民性的具体表现。”[8]两者在政协工作实践中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甚至冲突,但不能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尽管参加政协的各个界别及其代表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会有一定差异和不同,但都要以政协人民性为归依。”[6]也就是都要找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最大“公约数”,作为思考和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既包括狭义的特定的界别群众,也包含广义的广大基层群众。即所有人民群众都是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服务联系对象。因此,政协委员不能因相对的“界别”阻隔了与其他群众的联系,在履职过程中要防止单一地为自己所属界别及其成员说话,一味地维护自己所代表的界别及其成员的利益,还要通过自身带头示范来教育引导界别群众树立大局观念,为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要的时候能够自觉牺牲自我和局部利益。
2.正确处理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关系
畅通委员与群众联系必须要有两个积极性,政协委员既要主动“走出去”,还要方便把人民群众“请进来”。为此,要拓宽“线下”渠道,积极邀请界别群众代表列席政协会议,在界别群众密集区建立委员工作室等,方便界别群众主动上门交流交心,把群众请上来;要打造“线上”平台,让群众走进来,方便界别群众通过政协网站、微信等向政协委员倾诉心声、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从而打破时空限制,拓展联系层面,这也是政协委员广泛联系群众、倾心服务群众的好机会、好方式,必须充分加以利用。
3.正确处理好联系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的关系
一个政协界别代表着一个领域、一个阶层。新时代政协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界别民心,以思想“同心”引领界别群众实现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执行同力。因此,广大政协委员必须坚持在联系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不断增进界别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9],为实现民族复兴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