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提出、理论来源、现实价值

2023-06-02 07:46:43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康共同富裕少数民族

薛 琴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和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两个问题:“民族地区发展得怎么样,少数民族群众过得好不好”[1]111。他多次前往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就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先后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提出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重要论述,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推动各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的态度与决心,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也寄托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论述对于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做好民族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提出及发展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同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延边考察调研了当地乡亲们的庄稼、房屋、基本公共服务等,他说:“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3]。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看望赫哲族村民时提到:“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4]2018年2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5]。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6]。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表彰大会的讲话中也再次强调:“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民族的承诺,体现了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其语言质朴,所包含的思想深刻,观点鲜明,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注。56个民族在实现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整体实现小康,要全面实现小康。事实也是如此,不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负人民期盼,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已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3121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的420个贫困县已彻底扔掉了压在头上数千年的贫困帽子,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1]112。历史已经证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路上,真正实现了“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民族也没有掉队。

“实现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1964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1)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现代化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我国的发展进程而提出的。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实现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8]。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说到:“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9]。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11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21-22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现代化;同时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为推动56个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2019年7月15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就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实地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当地10位干部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任务,在小康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逻辑层层递进、紧密贯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永远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论来源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理念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思想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马克思认为:“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12]恩格斯指出:“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3]。列宁曾说过:“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和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14]。斯大林也曾指出:“一切民族和种族,不管它们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如何,不管它们强或弱,都应当在社会一切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享受同等的权利”[15]。由此可见,民族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同时也是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运用的一项基本政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16]每个民族不管大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或者是水平的不同,而无优劣、贵贱之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贡献,因此,每个民族之间都应是平等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对实现“天下大同”的追求,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其思想的表达方式和内在诉求会有所差异,但是其朴素的内涵却一直未变。在儒家的思想中,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描绘是孔子提出的“大同”和“小康”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分别出自《尚书》和《诗经》中。所谓“大同”,就是指那种高度一致的整齐境界[17],“大同”社会的指标反映在四个方面:经济方面,积极主动参加生产劳动,服务于社会,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同时人人共福的社会。政治方面,社会组织主体上主张“选贤选能”,根据民主、平等、公平的原则进行选举;社会关系上要求“讲信修睦”,即民主平等、和睦相处的关系。思想道德方面,要求“天下为公”,摒除私利、无私奉献。社会治理方面,要求“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护而不必”,即整个社会所呈现的是一幅和谐、安宁的美好画面。[18]“大同”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之一。此外,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作为统治阶级都追求实现“大一统”。中华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早已形成了如“天下观”“华夷共祖”“大一统”等理念,这些理念是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思想体现,其蕴涵着统一、团结、民族平等等理念。“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是在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现实社会的需要,以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和大格局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我国追求和平、共享发展和民族平等的美好设想。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19]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1953年,党的文件中首次出现“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同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0]。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21]。从该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时,就对各民族“共同富裕”做出了期盼与努力。邓小平曾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23]等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共同富裕”升华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了一条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泽民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且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为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胡锦涛这一代领导人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关注个人的更多方面需求和全面发展,2003年提出了“两个共同”这一民族工作主题[24],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进入新时代,在前面四代领导人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被提高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坚定的目标和共同的美好夙愿、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实践和探索结果的赓续传承;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接下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三、“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根本指导,结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时代性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

(一)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0]22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56个民族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享有的现代化,所有民族和全体人民都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让所有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紧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和历史任务,始终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和价值追求,也承载着全体人民共同迈入现代化的时代重任与历史使命。“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生动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既是党中央从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的角度出发对各民族的承诺,同时也是从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角度对各民族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对于充分激发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和动力具有重大意义。“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相关论述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内在联系的,其所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一以贯之的。

(二)助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民族地区多数属于我国的边疆地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内生动力不足等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共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就占了11个,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有85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中央确定的我国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2)“三区三州”:“三区”指的是西藏自治区、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区(州);“三州”指的是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州。”也都是民族地区。可见,实现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大的短板、最大的困难都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发展要想赶上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光靠自身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中央的扶持、发达地区的帮助,“胜利了的先进民族的无产阶级必须帮助,真正地和长期地帮助落后民族的劳动群众发展文化和经济,帮助他们提高到高级发展阶段,赶上走在前面的民族”[25],只有将两种优势结合起来,发达地区主动帮扶贫困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在充分激发内生动力的同时借助外力的帮扶,从而实现各民族携手并进,共同促进发展,这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各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信心、动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助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让少数民族过上好日子,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1次前往民族地区进行考察,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内生动力的同时,制定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采取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资金倾斜、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一系列措施,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借助外力的帮扶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56个民族在2020年均实现了全面小康,很多少数民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实现了第一个“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愿景,这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一理念实践的硕果。

(三)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1]16。民族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基础和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民族平等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基石,这为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都迈上了新台阶,但是民族间的发展还是有差距,尤其是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状况较差的偏远地区、边疆地区,其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依然和发达地区有着很大差距。“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提出符合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实际,同时也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我们已经实现了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民族都没有掉队[1]114”的阶段目标,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思想实践的战略成果,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生动体现,深度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理念。

(四)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努力奋斗,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四个共同”(3)四个共同: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总结与概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是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主题和根本任务的概括和要求。通过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全面小康的目标已实现,这是56个民族共建共享的结果。新征程上,只有加快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形成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做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从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团结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而各民族间的团结也同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理念,给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东西部之间的合作,使得各民族之间经济上的往来、文化上的互动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在不断的互相帮助、往来过程中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认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贫困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改善,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这极大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心和动力,缩短了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康共同富裕少数民族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