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豪,夏 莹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景德镇,333000)
商周时期陶豆的出现,使得陶瓷灯具登上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舞台,中国古代陶瓷灯具精美绝伦的工艺、生动形象的造型、五彩斑斓的装饰,无不叫人叹服。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传统火光源被电光源淘汰,陶瓷灯具也开始走向没落。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现代陶艺的兴起,陶瓷灯具凭借着文化、工艺、材质等独特价值,逐渐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分析其艺术特征是希望能为现代陶瓷灯具设计添砖加瓦,提供更多的理论资料,激发国内外陶艺家对陶瓷灯具的创作兴趣,设计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陶瓷灯具作品,提高大众对陶瓷灯具的关注,推动现代陶瓷灯具艺术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陶瓷灯具 ’则是指以陶瓷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用于照明或其他用途的发光、 照明装置。”陶瓷灯具由灯具造型、适当的光源、特定的发光形式等多方面构成。[1]在我国古代,陶瓷灯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发展,是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文化象征。
任何一件优秀的陶瓷灯具艺术作品,都有着其文化、功能、材质、装饰、工艺这五个方面的美学价值。文化是作品的渊源和物质精神内容;功能是满足某种功效和性能,是灯具创作的前提条件;材质是作品的灵魂表达,旨在表现陶瓷材质的独特生命力;装饰工艺是美化造型形态、衬托材料表达的必要环节。以上五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但又不绝对的统一在同一作品中。
我国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公认的陶瓷之国,陶瓷灯具无疑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从劳动先民在黑暗中发现光明起,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式油灯、汉朝时期像生形油灯、南北朝的青瓷烛台、唐代三彩陶灯、明清时期的华美瓷灯等等。[2]似乎从来没有哪一种器物能像陶瓷灯具一样和人们构成如此长久而又密切的关系。纵观我国传统陶瓷灯具的璀璨历史长河,可以看出劳动先民对陶瓷灯具的功能效用、造型形态、工艺技术等多方面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相当辉煌的艺术设计成就。
陶瓷灯具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文化之深是其他灯具所不可替代的。当今的创作者必须先深究这段历史优秀文化,从中吸纳和借鉴智慧结晶,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创作出独具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优秀陶瓷灯具作品。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进而决定意识。人们的任何造物活动都是通过意识或者说是某种实际需求而能动的去创造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造物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手段,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才是最终结果。而设计便是造物活动的预先计划,计划中的根本要求是满足一定的实用性,所以陶瓷灯具设计创作的前提就是功能。
功能是指某种事物的功效或者性能,可以反映人们的实际需求。现代陶瓷灯具的功能范畴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用功能即物质功能;二是审美功能即精神功能。
实用功能是第一要素,陶瓷灯具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实用功能的追求。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方面有着质的飞跃。满足照明需求的实用功能是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人们会更多地注重审美功能的体现。现代陶瓷灯具的审美功能体现在装饰和观赏性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家居环境的要求和生活情趣也是越来越高,所以现代陶瓷灯具创作是照明、美化环境、烘托气氛、表达意趣的多方面考量。[3]可以见得现代陶瓷灯具依托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实用功能上的多样化发展是日益成熟,但同时也是兼顾其审美功能的。
材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物质载体,陶瓷灯具的艺术特征探析离不开材质本身。早在《考工记》中就有阐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见 “材有美 ”在造物活动中的重要程度,也是人们对材质本身属性的肯定,一切艺术创作都需要根据实际的功能需求去主动选择材料,加以合理地运用材料来创作表达。
陶瓷材料是一种需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物理性能上表现为:高熔点、高硬度、透光等,其化学性能主要表现为:极高的耐腐蚀性等。而灯具的光源不论是烛火还是电灯,都是会产生高温的。陶瓷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正好与其互补,可以做到在长时间的使用下不会像金属、布料、塑料等材料出现发烫或者变形褪色的现象。陶瓷材料性能独特的天然属性也是陶瓷灯具发展长久不衰的前提条件。
材质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审美效果,例如金属、玻璃材质虽然表面光滑,但总是给人冰冷、机械的视觉感受;当人们看到木材或者布料时会产生一种天然、 质朴的视觉感受。而陶瓷材料不仅在物理化学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同时其材质给人的视觉审美效果也是丰富多彩。[4]首先陶瓷材料最本质的元素就是粘土,粘土是平时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所以给人一种亲和力;其次陶瓷材料的类别尤其丰富,基本分为瓷泥、陶泥、匣钵泥以及各种釉料。陶泥因其肌理丰富给人粗犷、质朴的时代感;匣钵泥较为粗糙总是带着自然、纯朴的沧桑感。
不论是从理性的角度审视陶瓷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还是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它带来的天然纯朴之感。我们都能深深体会到陶瓷灯具在各种灯具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其不可比拟的独特之处。
陶瓷装饰即指对某一特定的陶瓷造型按照一定的想法在其表面进行修饰和美化。装饰的目的在于使陶瓷器物最终呈现一定美感和装饰效果。我国的陶瓷装饰源远流长,有着千年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在如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趋势下,陶瓷灯具的装饰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包括泥坯的肌理装饰、釉料的色彩装饰等多方面。
肌理的是指用手指触摸陶瓷器物表面时所感受到的或光滑或粗糙微妙的感觉。肌理装饰可以是自然形成也可以人为有意识地去创造。自然肌理往往是泥料干燥过程中自然的收缩、龟裂形成,或者是特定的釉料配制,烧制完成后在釉面形成各种自然纹理如橘皮、缩釉等特别效果。自然肌理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往往可以呈现出极具个性、偶然的装饰表达。而人为创造肌理的技法多种多样,且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例如,比较常见的方式有刮划、雕刻、印压、镂空等。
色釉装饰在整个陶瓷装饰工艺中都是一大分支。色釉是一种含有金属氧化物的化合物,根据不同的呈色要求,在矿物原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配制而成,施于坯体表面,在合适的窑内气氛和温度下,最终在陶瓷器物表面形成不同色泽的玻璃质层。
从唐三彩的陶灯到现代的陶瓷灯具上,都能看见色釉装饰在陶瓷灯具上的运用产生了大胆夸张、五彩斑斓的艺术效果。色釉的种类繁多,从颜色上分类就有单色釉和复色釉其包括较为典型的有:千峰翠色的青釉;魅力娇艳的黄釉;深邃清幽的蓝釉;变幻莫测的颜色釉等。但在现代陶瓷灯具创作中往往是根据灯具的功能来选择合适的色釉。例如,陶瓷灯体如果是全封闭式的覆盖光源,为了达到一定透光性,则去选择青白釉或透明釉。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陶瓷灯具从泥土到摇曳的火光中重生,其中工艺技法之多、之巧不言而喻。由于陶瓷灯具以实用性为首要,所以在陶瓷众多的工艺技法中只有几种巧妙常见的工艺表现技法。如:刻划花、镂空雕刻和陶瓷彩绘技法等。陶瓷装饰从单色瓷发展到彩色瓷的过程中,刻划花工艺是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段。“半刀泥 ”技法是刻划花装饰中的一种,其采用的斜刀刻花,和浮雕剔地法不同,旨在刻划出有立体感的浅浮雕效果,造成一边深一边浅的线条效果。在施釉的时候釉层堆积得不均匀,使烧成后的釉色具有变化,釉厚之处呈深青色,釉浅之处呈淡青色,一深一浅、青白呼应,因此常见于陶瓷灯具工艺上。
镂空雕刻工艺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新石器时期的陶杯和陶豆上就已出现了圆形和三角形的镂空图案。是把纹样画在坯体的造型上,然后按照图样,用金属刀具把属于镂空的部位挖空,使其通透。镂空工艺本身的特点和灯具功能相辅相成,完美契合。
陶瓷彩绘装饰按照在素坯或者上釉后的胎体上绘制的区别大体分为两类:釉上彩绘装饰和釉下彩绘装饰。釉上彩绘是在施釉后烧成的胎体上绘制图案或者纹饰,主要为新彩、粉彩等。特点是色彩鲜艳明亮、装饰精美,绘制的装饰图案或者纹样种类繁多,表现力较强。
釉下彩绘是在素烧好的坯体上确定纹样,然后进行绘制,最后施以透明釉入窑烧制。主要包括青花、釉下五彩等。釉下彩绘装饰在陶瓷灯具的装饰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绘制的纹饰是在坯体和釉层中间,基本不影响灯具的透光性,且在灯光的映射下更显得惟妙惟肖、悠然自得。
陶瓷灯具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通过深入研究分析陶瓷灯具设计五方面的艺术特征,从而获得更多的艺术设计启示,并将陶瓷灯具设计理念广泛应用在艺术创作不同领域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大众对于不同领域美的需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