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范如意
高校教学实践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将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成功打破了过去思政课堂在育人方面的限制,使其被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协同进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本文结合《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优势,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师以思政教学为目标,多角度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政教学氛围,以政治观念和思想认识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实际上,课程思政具有较强的融合性,为落实现代化育人观念,有必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打造高质量课堂,突出德育的针对性,帮助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道德素养。
协同育人也被称为积极参与式教育,这是一种新型的参与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个人发展。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深入挖掘并应用各门课程与教学方式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最终实现课程协同育人。一方面,协同育人在课程思政方面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互协同,教师应增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意识,强化个人责任感,将思政教育体系和知识教育体系相互贯通,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效融合,扩大思政元素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融合度,强调教育内容的内涵延伸;另一方面,协同育人强调打造标准和激励创新的相互协同,课程思政在遵循课程建设逻辑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规律,融合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思政建设的多元化,从而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有利于提高育人工作质量。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学校从宏观角度出发转变教学思路,深入反思教学行为,对教育工作重新审视,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些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学科专业知识学习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把握课程思政教学重点,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意识引导。
其次,有利于转变学校教学理念。新时期各学科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也是如此,有必要突出学科育人目标的针对性。但是在专业划分环节,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的联系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立足于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引导学生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培育精神信仰,不断完善人格,强化思政教育元素和课程内容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最后,协同育人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更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精神诉求,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迎合协同育人发展环境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而创建科学教育管理机制,降低教学改革的工作难度。
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主要围绕公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资金筹集、公益传播、公益项目、综合管理四大核心课程模块,《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综合管理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培养能胜任公益组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首先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自身具备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基因,是实现“课程思政”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互融合发展的土壤。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旨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与团队意识,产生“奉献与利他”的精神,提升对公益慈善专业的认可度。
《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西方国家,国内在教学时应根据国情,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2)从课程自身角度来看,该课程属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时始终强调着“以人为本”,即对人才的开发,但人的思想捉摸不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从学生个体角度来看,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个人责任感,培养崇高职业道德精神。
深挖教学资源,不断总结课程思政元素。《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强调以公益组织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企业培育人才的方法,课程中涵盖了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与优化配置、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模块内容,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关于人力资源规划内容时,向学生讲授人力资源战略实施要点,方便学生了解战略的发展,从而树立大局观念。为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人力资源规划中挖掘思政元素。人力资源规划一般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对企业人员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从而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这一环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很多,如树立规划意识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等。
(2)在员工招聘与录用中挖掘思政元素。该环节主要向学生传递企业人才招聘流程与渠道等内容,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包含客观公正的职业精神,为企业把好人才关,形成公平竞争意识以及树立平等就业观念等。
(3)在人才培训与开发中挖掘思政元素。该模块涵盖了人才培训的组织流程与方法内容,把握其中的树立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形成爱岗敬业精神等思政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4)在绩效管理中挖掘思政元素。该模块内容中包含了绩效计划制订、绩效考核等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时,把握其中的奋斗意识、公平公正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等思政元素,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奋斗与绩效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5)在薪酬管理中挖掘思政元素。通过核算员工薪酬,采取薪酬调整与控制措施,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加大对非经济性薪酬的重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保护个人隐私。
(6)在员工关系管理中挖掘思政元素。其中涵盖了劳动合同管理与员工离职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包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众多,比如树立法治观念,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确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过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只提及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后,实现了对教学目标体系的重构,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学生角度的教学目标。在《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各模块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与元素,旨在培育学生责任意识与团队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奉献精神,提高对公益慈善专业的认可度。从薪酬管理模块入手,注重对学生“精神”补给、摒弃“金钱崇拜”,正确看待“物质激励”理念的培养;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灌输“择业中多从专业发展和行业前景出发,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理念,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和前瞻意识,从而提升学生专业内就业的比例。
(2)课程思政建设角度的教学目标。以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为前提,在传授课程知识点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深入挖掘并凸显其中的价值引领,挖掘课程德育功能,从而优化课程建设。
(3)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作式、案例式、启发式、自主式、任务驱动式、情境模拟式渐进导入“课程思政”理念,呈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做好课前预习、课中拓展、课后作业布置等工作,提升课堂效率和课程质量。
(4)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前提,融入价值目标。比如,在人力资源规划模块中,以培养规划意识和全局意识为目标,或者在员工招聘与录用模块,以树立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为目标。
为达到理想的协同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应尽可能地避免“硬融入”的问题,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查阅教学资料,实施社会调研,再通过课上观看视频、课堂讨论等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比如,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查阅《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规定内容,确定工伤认定的具体要求,课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案例,如深圳某女子上班猝死,丈夫坚持抢救,人社局拒认工伤事件,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根据案例中的当事人是否被认定成工伤来讨论,随后融入其中的思政元素,表示工伤保险和其他类型的社会保险相同,保障范围需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条例当中的48小时时间限制是合理的,这样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工伤认定案例,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潜移默化地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教师应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各模块内容,联合思政教学内容,比如在“人力资源规划”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与人力资源规划有关的理论技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融合启发式与自主式等方法,向学生传递客观正确的思想观念,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整合课程,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挖掘思政元素后,把握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将所有思政内容串联起来,梳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概念与理论方法中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加系统化。
首先,确定评价主体。教学效果评价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检验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情况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应侧重于价值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作为学习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有必要以学生评价为主体,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其次,优化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强化个人法制意识,采用问卷调查法或访谈法等评价方法,通过学生校外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得到评价信息,其中的评价结果可以反映最终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最后,完善评价内容。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学生获得感评价,从学生“专业自信”“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设置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5个选项,随后从1~5分计分,形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学生获得感评价量表》,通过合理设置权重,将总分数调整成100分。学生在校时,教师观察学生在校生活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考查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后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多方面获得客观评价信息,完成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优化设计。
总而言之,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思政教学的协同教育,以协同育人为背景,以公益组织为前提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学生未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提供借鉴与参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